摘要:《學記》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善的教育專著,它對教育做出了系統的論述。本文從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素質方面出發,摘取《學記》的幾個重要理念,反思了這些理念對現今教育的影響及啟示。
關鍵詞:《學記》;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師素質
《學記》是《禮記》一書中的一篇。它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教育專著。作為一個教育專業的學生,這是一篇不可錯過的文章。它系統地論述了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育方法、教育管理、教育制度、師生關系等方面的問題,觀念前瞻,體大思精。時隔兩千多年,如今讀來,仍覺值得認真研究。文中各種理念,仍對現代教育有著重大的實踐指導意義。
一.教學原則
文中所提到的“大學之法”從正面提出教育教學原則: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第一原則"禁于未發",這種方法積極而易行,即防范于未然。在錯誤尚未發生時就積極做好預防措施,這對于學校中安全教育及道德教育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果等到事情都發生了再去禁止,學生的壞習慣已經根深蒂固,我們要花數倍力量去糾正,且學生易產生抵觸情緒。目前,我們在小學中,經常會對學生進行防火、防毒、防拐騙、防溺水等各種安全教育,亦是“禁于未發”的實踐。
第二原則"當其可",說明適時而教,及時而教,則學生易學而無難。這一句話即揭示了教育應當抓住適當的時機,及時教導,事半功倍。如果錯過了關鍵期,才去學習或教導,學生已錯過最佳的時機,就算后面努力補救,也難有成效。
第三原則"不陵節而施",說明教學必須按照年齡特征,教學內容的深度難度不能超越學生能力順應孩子的學習天性,在此作者以植物的生長規律比喻人的發展規律。這正是眾多中國家長最容易忽略的,浮躁及急功近利的心很希望一下子孩子就無所不能了。在幼兒園,孩子們已經在學習小學的教學內容,識字,認單詞,寫字,本該在玩的的年齡,卻在學習下一階段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是違反孩子們自然的天性的。而到了小學階段,反而有些孩子會覺得,我已經在幼兒園學過了,已經不需要聽課了。從而錯過了小學一年級入學時最佳的培養聽課習慣的時機。
第四原則"相觀而善",指出同學之間要共同學習,相互切磋,相互仿效。如果孤獨地學習,沒有朋友,思路狹窄,見聞就不能做到廣博。但如果交友不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那么教育無望必然要失敗。可看出教育的成敗,教師與學生都有責任。
《學記》中還提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此處分析了學生的四種學習缺點,分別是貪多務得,孤陋寡聞,淺嘗輒止和半途而廢。我們必須知道學生的學習特點,才能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發揚優點,克服缺點。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更應該針對不同的個體,按照學生能力施教。教學內容的容量與難易程度都要適合個人的特點。目前,各種現代信息技術興起,為我們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的平臺。教師在這方面的確應該認真反思,如何能在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因材施教,發展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成為獨特的個體。
這些原則與近現代教育教學原理幾無二致,相比之下,今天的教學應為之汗顏。“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師也。”教師必須懂得這些教育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才能真正勝任教師的工作。
二.教學方法
《學記》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喻”,循循善誘,優秀的教師的教學是循循善誘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是指引導學生,而不是硬拖著學生走;是指策勵學生,而不是強迫推動學生走;是指啟發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達成結論。這三點,對于現在的教學仍然是非常先進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日常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寫出的教學方法,我們在今天依然無法實現,這一問題非常值得我們反思。
君子之“教”,重在“喻”,即誘導啟發。引導學生主動去學,不要讓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注重孩子的獨立思索,切勿灌輸注入。這樣我們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深入鉆研,并自覺獨立思考,形成對他們終生學習最有利的品質。
三.教師素質
《學記》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這段話揭示了教師必備的素質,意思是單憑死記硬背得來的學問,不足以為人師。必須善于根據學生的疑問進行講解才行。如果當學生沒有能力提出問題的時候,才可以直接講給他聽。如果講了他仍不懂,不必強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暫時停止。
這里首先要求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和教學方法素養,對教材的實質要清楚明了。這樣在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回答,如果教師自己本身的知識儲備不足,一旦學生多問,或者對問題挖掘深入一點,教師就無法回答,那么,學生很難去信任和尊敬這個老師。其次要求教師有因材施教的教學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接受能力,思維方式等等,才能根據學生的疑問進行講解。最后,這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師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適時放慢腳步,等一等學生,比一開始急著告訴他們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這也說明了,教學方法,必須要因材施教。
《學記》只有千余字,但言簡意賅,字字珠璣,字里行間,行云流水,讓人有高山仰止的感覺。本文僅抽取了文中的少數幾個段落,但《學記》對于教學的方方面面,論述得非常精辟。今天我們來閱讀,反思,愈發感悟里面的道理和理念。閱讀時,能感到文中各種方法、理念、制度等等充滿了人文氣息,以人的終身發展為目標,注重個體的獨特性。文中許多耐人尋味的道理,非常值得我們反復研讀。作為教育專業的學生和老師,更應根據《學記》的各種方法,道理等等,對照自己的教學,不斷反思,不斷改進。
作者簡介:歐小敏,女,漢族,廣東,珠海市香洲區香華實驗學校,小教二級,本科,學士,英語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