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小學生喜歡形象具體的事物,對于抽象的知識理解起來較為困難。而我們的數學知識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要求相對較高,因此,許多小學生感覺數學學起來比語文要難,不及語文生動有趣。其實,我們小學階段的數學同樣可以賦予它生動的形式,讓它和語文一樣有趣。小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只要是故事里的內容,他們很快就可以記住,而且記得非常清楚。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了增強學習效果,我們可以在數學教學中引入數字故事,把抽象的數學關系變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一、教學中引入數字故事的重要意義
我們的數學教師都知道小學生形象思維好,抽象思維差,所以,許多小學數學教師都想著要盡快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可是孩子的成長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太過于急于求成,加上又過分注重學習成績,就會對小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產生極大的影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數字故事,教師可以借助故事的趣味性、形象性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數字故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更好地導入新課,為后面要學的知識做好鋪墊,幫助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夠得到極大的提升,從整體上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另外,數字故事的應用,還可以提高學生識別條件、分析題目和推理的能力,增強師生的互動。
二、課堂教學中數字故事的具體應用
1、借助數字故事來創設教學情景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稍微復雜一點的題或抽象一些的知識,學生剛看到就會覺得枯燥乏味,不想深入。如果我們引入數字故事,就可以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情景,使他們更專注一些,理解起來容易。比如,我在講“圓周率”時,給學生講了法國數學家格洛阿的故事,他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和對朋友的了解,成功破獲劫殺他朋友的罪犯。他的朋友魯柏,死的時候手里拿著一塊餅。而餅在他們的生活中就要做“派”,同π一樣的發音。他還知道了自己的朋友當時沒有出去過,由此,他就猜測可能是3樓15號的房主,結果一查,果然是。學生一聽,就對這個“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要好好探究一番。這節課,他們不僅知道了我們的這個圓周率是怎么來,有的學生還記住了他小數點后的十位數,非常了不起。這不得不說就是這個數字故事的功勞。
2、用數字故事講解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教材對一些數學知識的介紹,通常是以文字為主,再加上一些插圖。這部分內容盡管有一些插圖,可是學生學起來還是覺得深奧,對這部分內容不感興趣。如果我們能在教學這部分知識的時候,運用數字故事來進行單獨講解,不僅可以有效地緩解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時的心理壓力,還能夠增強這部分知識的趣味性,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介紹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設計《我的房間》這個數字故事。讓這個充滿趣味的數字故事,帶著小學生去認識正方形面積的形成以及計算方法,真正弄清它的來歷,以便學生與正方形的周長清楚地區分開來。此外,播放完《我的房間》這個數字故事后,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想想其他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的區別與此是否一樣,這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學會更深入地看問題,同時也更好地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3、用數字故事來總結復習
學習新授課時,學生感覺新鮮,有一種挑戰的感覺。而復習時,則常常感覺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
但這又是最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如果學生所學知識不能得到及時系統的的復習,就可能很快地遺忘了。在復習時,我們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增強復習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復習興趣。我認為復習并不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梳理所學的知識點,讓那些像散沙一樣的知識點,變成一棵互相聯系的知識樹。我認為數學復習時也可以用數字故事把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這樣生動的形式就可以使學生牢固地記住這些知識點。例如,在復習方程的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復習等式的性質,借助《我要平等》這個數字故事來引入“方程兩邊同時減去或加上一個相同的數,兩邊依然相等;兩邊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兩邊依然相等”的這個性質。在該數字故事中,首先可以讓學生練習在一邊加上或減去一個數與原來的方程相比,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然后另一邊也不干了。它們要求我們要公平。于是,我們在等式的另一邊加上或減去與剛才相同的數,這樣大家一看就相等了。然后,再讓學生在方程的一邊乘一個數,看這個方程與原來有什么不一樣,再爭取讓它們最后平等,不再“吵鬧”。這樣就會讓學生由疑惑到大悟,最后,透過這樣現象看到方程計算的實質,并真正地弄懂,進而學會運用。這種階梯性的課堂知識復習和新知識引入方式,可以極大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知識雖然抽象,但只要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都做“有心人”,多了解學生,遵循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設計出生動有趣,讓他們喜歡的教學形式,就能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我們數學教學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