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秦珠
摘要:對于剪紙教學來說,是當前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剪紙教學工作,幫助學生學會剪紙技巧,從而傳承好我國的剪紙文化。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剪紙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生剪紙興趣培養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幾點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剪紙興趣;培養分析
前言:
剪紙藝術是我國傳統的藝術形式之一,可以向人們展示出我國的歷史文化。在社會文化的發展中,剪紙藝術的發展受到了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剪紙藝術教學工作,激發學生的剪紙興趣,促進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一、激發出學生剪紙的興趣
(一)認識到剪紙興趣的意義
隨著剪紙藝術的不斷發展,在我國的影響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及時將剪紙藝術中的精髓講述給學生,實現剪紙藝術的傳承。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剪紙藝術不僅可以提高自身思維反應的靈敏性,同時也可以提高立體形象想象能力,滿足全面的發展需求。且通過組織學生學習剪紙藝術,也可以幫助學生產生出學習的興趣與情感,這樣也就實現了思維的快速發展,滿足了文化傳承的目標。
(二)創建出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開展剪紙藝術教學的過程中,就要為學生創建出相應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學習與掌握好剪紙藝術。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展示出一些作品,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好我國這一傳統花紋。通過給學生展示出不同地區中的剪紙作品,也可以讓學生主動陷入到思考中去,找出其中存在的不同。借助這種課堂教學氛圍的影響,可以加深學生對剪紙的認識,這樣也就可以主動的學習剪紙藝術。其次,教師可以借助直觀教學法來給學生展示出作品,以此來拓展學生的認知層次。最后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剪紙技巧。對于學生來說,通過完成作業,也可以逐漸提升自身的藝術審美能力,從而產生出學習的興趣[1]。
二、借助素材來提高學生的剪紙技巧
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可利用的教學條件與素材,為學生創建出良好的剪紙學習環境。通過讓學生置身于這種學習環境中,可以讓學生受到藝術的影響,這樣也就提高了自身的鑒賞能力。如對于一些剪紙技術相對較好的學生來說,就可以借助剪紙中所表現出的不同形態物品與人物等來加深理解,教師就可以借助學生的作品來組織學生進行比賽,或是布置腳手架等。從學生的角度上來說,通過學習剪紙藝術,也可以讓學生主動的去關心生活,提高對學習的認識。
三、借助日常教學來幫助學生學會剪紙技巧
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剪紙活動的過程中,如果讓學生單純的進行鑒賞是難以學習到剪紙藝術中的精髓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借助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剪紙技巧,同時教師還要先掌握好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學生的能力基礎上來給學生制定出完善的學習計劃,并集合額實踐與練習來鞏固好這一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所以教師就要先明確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一問題,然后在與學生一起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如怎樣進行修剪才能保證圖案的整潔與形象性?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及時參與到學生中去,通過不斷的探討與研究來解決實際問題。如果學生在學習中出現了問題,如花邊或是圖片上比較混亂等,教師就要具備充足的耐心,及時與學生進行探討,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述,指出學生的錯誤,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樣也就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且在這種現象的長期影響下,還會造成學生對剪紙學習產生出抵觸的心理,這樣也就難以提高剪紙教學的教學質量了[2]。
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首先,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開展剪紙藝術教學時,教師還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掌握好剪紙的技巧與方法。可以說剪紙的形象大多是從生活中發展起來的,所以教師就要讓學生主動的觀察生活,這樣才能提高學習的效果。通過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塑造,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創新性,才能剪出高質量的剪紙圖樣。其次,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進行剪紙教學時,由于材料比較簡單,對場地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教師就要給學生創建出寬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學習剪紙技術知識。通過學習學生也可以剪出符合自身情況的作品,不僅展現出了自己的剪紙風格,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氛圍[3]。
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小學教學中剪紙教學的重點就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入手,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來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與創造能力,傳承我國的剪紙文化。
參考文獻:
[1]張蓉.淺談小學生剪紙興趣的培養與創新[J].教育, 2016,(10):132-132.
[2]張媛.演繹童心 剪出精彩——淺談小學剪紙教學的探索和研究[J].教師, 2014,(36):53-53.
[3]宋黎.剪吐新蕾紙育芬芳--淺談剪紙教學的育人功能[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2014,(32):89-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