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峰
特許經營是一種分銷產品或服務的方法。特許經營制度中至少包括兩種人:特許權人,其把自己的商標、商號和業務系統提供給他人使用;和特許經營人,其使用特許權人的商號和業務體系進行經營,但要向特許權人支付許可費和保證金。從技術上說,約束上述兩個當事方的合同就是“特許經營”,但是該術語常用來表示特許經營人實際經營的業務。各種研究特許經營的文獻對該術語的界定都略有不同,但是各種定義都指向特許經營的一些共同特征:首先,特許經營是一種合同關系;其次,特許經營是一種特殊的知識產權,因為特許經營的核心內容是“特許權人將屬于自己的一整套知識產權及專有權利授權給經營人使用,并收取報酬”。根據歐盟委員會對特許經營權的規定,特許經營的客體主要是一些知識產權的組合,有效保護這些知識產權是特許經營獲得成功的關鍵。第三,特許經營網絡具有同一性。這種同一性指特許權人通過特許合同對特許經營人做出的一些限制,比如限制其只能采取特許權人的經營策略銷售專營產品,限定特許經營人的經營地點,控制零售價格,要求特許經營人只能銷售特許權人的產品或其指定供應商的產品等等。因為同一性可以給消費者提供標準化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因此被認為是特許經營模式存在的必要條件。
作為一種特殊的知識產權,特許經營權必然具有知識產權的特性,尤其是獨占性。學界普遍認為知識產權是一種由國家賦予知識產權人對其智力成果的獨占權,其目的是保護創新激勵,促進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之所以與壟斷發生密切的聯系,成為反壟斷法關注的問題,乃是因為知識產權的價值性和稀缺性。權利人掌握了這種資源,當然會以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方式加以開發和利用,而這種對智力成果獨占性生產和銷售所產生的市場力量就會產生一種市場支配力(或者說自然壟斷力),這是由于“規模經濟性”或資源稀缺性而形成的一種“自然壟斷”。目前多數國家并不關注壟斷狀態(市場支配力),但是關注壟斷行為。只有當權利人在行使自己權利的過程中利用其優勢地位不合理地限制競爭時,也就是濫用這種壟斷狀態時,才會引起反壟斷法的關注。由于特許經營本質上是一種合同關系,根據合同自由的原則,特許權人就可以在合同中為特許經營人規定各種義務,這樣特許協議中就可能包含一系列知識產權轉讓條款。在這種情況下,特許權人很可能會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來附加一定的限制。特許經營權的濫用一般體現在特許協議的限制性條款中。正是這些限制性條款才會觸動反壟斷法的敏感神經。
反壟斷法上的豁免制度是指對某些應該受到反壟斷法規制的限制競爭行為,在特定的情況和條件下,出于國家、社會利益或其他目的的考慮,免予反壟斷法追究的制度,如對中小企業卡特爾、合理化卡特爾的豁免。有些人把反壟斷法上的豁免制度等同于反壟斷法的適用除外制度,嚴格地講,豁免制度和適用除外制度是有區別的。適用除外指對某些行業或領域,原則上不適用反壟斷法的制度;而豁免則指原則上適用反壟斷法下的一種例外。總之,不管是除外還是豁免,都在反壟斷法剛性的法律體系上創造了一個柔性的部分。
特許經營之所以應該受到反壟斷法豁免是由其法律特征所決定的,特許經營是一種基于知識產權而創設的具有用益物權屬性的許特權的授予,其特殊性在于特許權人向特許經營人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產品,而是一套與該產品或服務相關的、特殊的知識產權。由于知識產權客體的非物質性,導致客體易仿冒和權利易侵犯的特點,加上社會法制環境的缺失和道德風險的泛濫,特許人在特許經營中,為了維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在客觀上就需要與特許經營人在特許經營協議中規定一些限制性條款,對特許經營人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有關活動,如專利實施、商標利用、商業秘密保護、原料采購、商譽維護等進行規范和管理。對被特許人在特許經營期滿后一段時間內,在約定區域經營相同或類似的商品與服務以及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轉讓加盟店給第三方進行限制。如果沒有這種限制,特許權人擁有的具有商業價值的知識產權權益就會受到破壞,甚至喪失合法存在的地位和價值,特許經營也就會失去其應有的生存空間,這對特許權人和特許經營人以及公眾利益都是不利的。此外,特許人為了維護特許經營網絡的同一性和聲譽,通常也會要求特許經營人按照特許權人在指定的地點按照特許權人要求的方式經營商品和服務。
特許經營這種商業模式可以刺激經濟活動,尤其適合中小企業的發展。總的來說,我國有關商業主管部門和立法機構一直是關注特許經營的發展的,并且試圖將其納入到法律規制的范圍。但是我國關于特許經營的法律規定并不完善,《反壟斷法》的出臺并不能給特許經營行為的法律規制以具體的指導,因此仍需要繼續在經濟分析的基礎之上制定相關實施細則,以確保這種商業經營形式在我國能夠得到健康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