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董 茜
社區養老,要的不僅僅是一張床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Needs More Than a Bed
◇ 文|本刊記者 董 茜
“2017年全年,重慶計劃再新增1000個養老服務中心。”這則來自重慶市民政局的消息,正好闖入了一幫準備創業的朋友的視線。早在幾個月前,做建材的肖靖準備轉型,鎖定的轉型目標正是社區養老。他的想法也正好迎合了一幫子準備創業的朋友。這群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認定養老是轉型最好的“風口”。
在肖靖眼中,社區養老不僅是老年化社會的一個大市場,還是政府高度支持的產業之一。“我們的父母需要養老,再過十多年,70后、80后也要面臨這個問題。”
“今年重慶將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支持社區養老服務,鼓勵采取公辦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將政府承擔的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委托給社會組織和企業運營,引導養老機構專業服務向社區居家養老延伸。”這段消息,肖靖一字一句重復讀了5遍。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養老服務,政府明確的方向性支持,也許意味著我們進入這個市場將不再有那么高的門檻。”兩個多月前,5個小伙伴就湊了湊自己手上能夠運作的資金,大約100來萬。顯然,這捉襟見肘。如果能有一定的扶持政策,加上相關補貼,說不定這事兒真的能成。這群小伙伴多方打聽社區養老中心的報批手續、核算運營成本的同時,重慶的社區養老早已風起云涌。
建設300—500平方米、500—800平方米以及8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一旦驗收合格,就可以在市級補貼的基礎上,享受區級10—40萬元的補貼;床位使用率達到50%以上,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可以獲得100元/張的運營補貼。針對民辦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情況,南岸區給出了非常詳盡的補貼辦法,其它區縣也紛紛出臺相應的補貼辦法。自上而來的運營紅利,著實讓肖靖心動。然而為之心動的,也遠不止肖靖一人。近兩年如衡愛、夕陽紅、宏善等民辦社區養老機構紛至沓來,早已嗅到了這塊養老蛋糕的香味。
2016年底,重慶全市建設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200個。其中,既有財政投入,也有民間資本。在財政投入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里,也有不少采用PPP模式,引入民間資本和團隊營運。最好的例子就是渝北區龍塔街道紫福路社區養老服務站。民間資本的不斷進入,肖靖和小伙伴們對社區養老來了勁,市場需要什么樣的養老中心,建設何種規模的養老中心,才會有利潤產生,成了他們最為關心的問題。
過去說“養兒防老”,但社會在變人們的思想在變,顯然“養兒防老”不是最佳辦法。談及養老,肖靖認為自己是有發言權的。“社會競爭壓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往往讓我們這群80后獨生子女,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一頭。”肖靖這種推己及人的想法,從側面印證了一種普遍存在。
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在重慶,2015年全市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達到17.42%。
但老齡化數據,并不意味著社區養老的蛋糕一定讓肖靖嘗到甜頭。
“我們的養老中心已經開了兩年了,到現在還在虧損。”石坪橋幸福里養老中心姚院長的一句話,猶如一盆冷水,潑在了肖靖熱得發燙的心上。“既然是來取經的,我不妨說說養老中心的實際情況。”姚院長從事養老服務已經10多年了。之前曾自己投資幾十萬元,在北碚開了一個小型養老院,連續3年虧損讓她不得不關掉養老院,幫朋友打工當上了幸福里的院長。
“幸福里是我朋友出資100多萬元開的,要說硬件還算得上可以。”姚院長說,幸福里所處的環境也比較理想,因為居住在石坪橋橫街片區老社區里的,多數都是過去片區廠礦里的退休工人。僅幸福里所在的陽光心悅還建房里,就住著1000多名老人,其中不少是獨居老人。需要養老服務的群體基數大,是幸福里養老中心選址時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但400多平方米的養老中心,也就住著10多個全住宿老人。
從日常服務上看,養老中心不但提供全住宿式養老服務,還為周邊老人提供三餐服務等。但要從運營收益上看,按姚院長的說法,微薄的利潤靠全住宿老人每月3000元左右的服務費用。400多平方米的養老中心,除去活動室,餐廳等空間,10多個宿舍住得滿滿當當。幸福里還免費提供每天血壓監測、吸氧、器械按摩等等服務,儀器成本也不低。如果擴大規模提供更多床位,短期內很難實現投入與產出的平衡,更不用說盈利。
“即便有補貼,運營和硬件上的投入都非常大。”如果要降低成本,可以選擇在較為偏僻的地方開養老院,但地方偏了很多人不愿去。
這似乎成了一個怪圈。
既然不能掙錢,為何還要硬著頭皮堅持?玄機在“養老之外”。這家養老機構的投資人,開了家醫療器械公司,養老中心的虧損,可以從其他經營途徑上彌補回來。
“老板對于養老中心短期就盈利并不抱希望,看重的是長遠。人們的養老觀念在變,就近、基礎設施和硬件條件好的才有競爭力。”這句話似乎提出另一個問題:越往后,人們養老難道真的就只滿足于一張床嗎?
或許,這正是投資者在虧損中堅持的真正原因。長線經營做出服務品牌,才是長久之計。
“如果僅簡單地開一些房間、設置床位,這種養老模式必定不會成為養老的主流。”姚院長的結論,徹底顛覆了肖靖最初的想法。此前做市場調研時,肖靖從許多老人口中得到需求信息,比如需要環境舒適,有人照顧等。但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并不容易。
四年前曾造訪一家略顯偏僻的養老福利院,雖然有100多張床位,但僅住了20多位老人。床位空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硬件設施不好,管護不專業等等。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末全國各類提供住宿的養老服務機構3.4萬個,養老床位551.4萬張,入住的老人卻只有288.7萬人,養老床位空置率高達48%。其中北京的床位空置率40%—50%;上海養老機構的總體入住率也不足70%,個別郊區養老機構實際入住率甚至不足20%;南京目前有一半在建或已建好的養老床位處于空置狀態……
幸福里養老中心一位老人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我能走,就不會住在養老院里。娃兒一天都看不到,有個啥子問題,都沒得人曉得。”床位空置率數據背后,是一連串的觀念和市場供需問題。顯然,就近養老成為趨勢,但民間資本的進入,還得考慮服務品質的問題。
簡單分析就很明白:老人需要關懷,意味著需要長期穩定并具有耐心的看護人員;老人的慢性病問題,需要相關設備進行有效監控;老人的娛樂問題,還需要大環境與社會不脫節的融入……
告別掙快錢時代后,養老雖為微利行業,依舊需要民間資本對養老行業的深入挖掘,提供多層次和多方式的養老服務,才能構建出具備良好內循環的養老中心。顯然,養老要的不僅僅是一張床,還需要民間資本的冷靜與深耕。不斷創新多種形式的養老模式,依舊考驗著想進入這個行業的創業者們,是否具備創新的頭腦和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