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博華,柏媛媛
(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試論運動員訓練抵觸心理的成因與解決對策
范博華,柏媛媛
(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21世紀以來,人們的自主意識逐步覺醒,維護自我權力、關注自我發展成為潮流,運動員訓練也更加注重個體感受,抵觸心理就成為訓練中的一個凸顯問題。界定運動員及抵觸心理的概念是研究的前提;運動員抵觸心理產生的原因是由于運動員自我心理的變化、教練等人員的傳統模式、運動訓練環境的特殊性等;提出運動員要掌握自我調節技能,接受并適應環境;教練要調整訓練方式及模式,發揮引導自主性;建立多種溝通交流渠道,及時化解抵觸情緒等對策,對運動員訓練抵觸心理的化解有一定參考價值。
運動員;抵觸心理;成因;對策;訓練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的個性也越來越受重視,人們更加關注自我意識,渴望發揮自我能動性;當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與現實的規章或要求不一致時就會產生抵觸心理。運動員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有著時代的普遍性,而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訓練是運動員主要的內容,探析運動員訓練抵觸心理具有重要意義。
運動員是指參加體育運動競賽的人員,按照參與目的和層度,分為職業運動員和業余運動員。這里所要研究的是職業運動員,就是在運動隊服役的運動員,因為業余運動員少有固定統一的訓練時間,自主性較強,產生抵觸心理的情況較少,沒有必要研究。本文研究的是我國在舉國體制或體教結合模式下培養的運動員,不涉及像丁俊暉、李娜等個人團隊培養模式。運動員的素質一般可以分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素質和身心素質,其中心理素質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比賽水平的發揮,在運動員的各種素質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當代世界體壇,由于信息共享和各國之間訓練的不斷交流,訓練的方式相差不大,運動隊的心理素質就成了比賽制勝的關鍵。在運動訓練中的抵觸心理屬于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
抵觸意思為撞擊,又引申為沖突、矛盾。如:兩說相抵觸。心理是腦對客觀世界的積極反映形態。關于抵觸心理沒有一個確定的學術概念,只能界定為腦對客觀世界或外界的一種不滿的情緒反映。徐燁等認為抵觸心理是指個人因自身行為、自我價值判斷與群體認可等因素之間產生反差或矛盾而引發的超出一定閾值的不滿等消極情緒時表現出來的程度不一的仇視、對抗等阻抗態度的消極內心活動。這一消極心理是造成個體行為異常的重要誘發因素。根據這個定義,運動員訓練抵觸心理就是運動員訓練與運動員心理產生的反差或消極情緒,對訓練的對抗等內心活動。
運動員的抵觸心理是伴隨著運動員名稱的出現就存在的,是人們一般的抵觸心理在運動員訓練中的特殊表現。結合我國現今運動員的訓練模式,分析運動員抵觸心理情況,從主體、客體、環體的角度可將原因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2.1.1 心理變化讓抵觸心理成為可能我國運動員整體訓練模式朝著更加科學化、人性化的方向改革。運動員抵觸心理應該減弱,但實際上運動員訓練抵觸心理近年來愈加明顯。這是由于運動員自我心理的大幅度變化引起的。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變化的根據。之前的運動員對于教練與領隊基本是絕對服從的,沒有發表自我看法的空隙,也就少了許多想象中的可能性,使這種“異樣”的想法打消在萌芽狀態。運動員訓練中就是服從教練,雖然這樣的模式有一定的弊端,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運動員訓練的抵觸情緒,保持運動訓練的整體和諧。
2.1.2 信息社會加速抵觸心理產生 近些年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很注重自我意識,強調個性的張揚,運動員也隨社會的潮流在訓練時凸顯自我,來表達內心的想法,這就產生并加強了抵觸心理。信息傳播的快速性、廣泛性也為這種抵觸心理提供了發展的土壤,信息的廣泛性讓之前運動隊封閉式的訓練已突破,運動員雖進了隊伍訓練,但時刻保持與外界的聯系,并受外界社會思潮的影響,忍耐性降低;信息的快速傳播使抵觸心理產生聯動效應,個體的抱怨會成為團體的抵觸心理。
2.2.1 傳統訓練模式難以適應現今社會我國的競賽、訓練和人才的培養體系基本上是仿效蘇聯的,這種體制對我國競技體育的崛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就是我們熟知的舉國體制。在這種訓練模式下,教練具有絕對的權威,運動員很少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運動員從小進入運動隊,在這樣的環境中服從教練成為一種習慣,對教練的抵觸心理不那么明顯。這種近乎隔絕的訓練模式,對于運動員專注于訓練,取得成績為國爭光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不足也日益暴露。市場經濟的發展,讓人們更加注重自身的發展,特別是自我權力的維護,其中與此最緊密的就是發言權。運動員的自我意識已逐漸覺醒,對于教練的訓導已不再是言聽計從。運動員對訓練的意見、對教練的訓導方式,都想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此時教練依然用傳統的模式,不加以疏導的強制命令,兩股力量的撞擊自然就會形成抵觸,基于教練的權威或運動員出于自身利益等方面的考慮,抵觸絕大部分不會表現為當面的沖突和明顯的對抗,但抵觸情緒的積累必然會形成抵觸心理。
2.2.2 信息快捷性讓抵觸心理蔓延 之前運動員很少用手機,即便有手機也會被教練在訓練期間臨時保管,信息的管控會把運動員的抵觸情緒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現在每名運動員都有手機,且難以管控,交流頻繁會使反感與不滿增加。結果導致不辨對錯條件反射式的抵觸。信息的快速傳遞讓抵觸心理“搭便車”,使抵觸心理產生的直接原因迅速導向于結果。運動訓練環境的特殊性,使抵觸心理擴大化。相對封閉的訓練生活顯得枯燥、單調,影響運動員的身心發展。新世紀以來,運動員赴國外訓練和比賽的機會增加了,但仍以高強度、大負荷的訓練為主,幾乎占用了運動員成長的大部分時間,對其身心全面發展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影響。這種訓練環境很容易造成運動員的心理疲憊,進而導致訓練比賽滿意度降低。訓練比賽滿意感是特殊生活滿意感的一種,是運動員對其訓練比賽經歷的認知評價。對訓練的滿意度不高,自我價值判斷與群體認同產生矛盾、對抗,即抵觸心理產生。在高壓的訓練環境下,這種低滿意度極易產生“共鳴”。在個體項目中表現不太明顯,在團體類項目中尤為突出。消極抱怨的交流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只會使消極情緒更消極、抵觸心理擴大化。
運動員訓練抵觸心理就像一劑慢性毒藥,會逐漸侵蝕運動員的心理,影響運動員的平時訓練,如果意識不到它的危害性,會遺患無窮。
體育活動的主要負性心理和行為有:功利主義、負性心理暗示、厭學與運動成癮、焦慮和緊張以及攻擊性行為等5個方面。其中厭學就是運動員訓練中抵觸心理的表現。心理方面的問題具有很強的隱秘性和潛伏期,只有運動員自身最清楚這種心理的逐漸變化,當抵觸心理外化為抵觸行為時,往往就發展到比較嚴重的情況,造成顯性的沖突難以控制。解決運動員訓練抵觸心理的問題,首先應從運動員入手:(1)學習心理調節方面的知識。運動員要積極參與隊里安排的心理素質培養活動;知曉心理調節對運動訓練、成績的促進作用,自覺學習心理調節的方法。(2)自我察覺抵觸心理,及時調節。當自身對教練或訓練內容不滿時,分清事實真相,客觀對待發生的事情,多用理性的思維去考慮問題,一旦覺察自己對訓練產生抵觸時要試試調節,或尋求幫助。(3)聽從勸說,適應環境。當抵觸心理發展到一定程度,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特別是教練及隊醫的勸說。在心理上要接受現行的運動員訓練模式及教練的訓練方式,正確認識模式的改變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不可能改變外界之時,要先調試自己接受環境。
我國運動員的訓練方式依然沿用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三從一大”,即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進行大運動量訓練,為我國體育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也暴露出弊端。在新形勢下, 對“三從一大”訓練原則必須重新學習,重新認識,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在思想上有新突破,在實踐中有新作為。為減少運動員的抵觸心理,教練員在了解運動員訓練的情況下,可根據實際適當調整訓練方式,靈活運用訓練方法。競技體育整體改革困難很大,如何既保證金牌數量又培養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是一直探索的方向。教練員多發揮自我能動性,關注運動員訓練中的情緒表現,給運動員講清楚每種訓練方式的來龍去脈,緩解運動員對訓練方式的抵觸心理。
溝通過程就是發送者將信息通過選定的渠道傳遞給接收者的過程。教練員和運動員之間的溝通是訓練管理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在一個群體中,組織成員之間良好有效的溝通是成員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組織效率的切實保證。運動員訓練抵觸心理的成因除了運動員和教練這兩大主體外,最重要的是他們之間很少進行溝通交流。這種抵觸心理和人際交往中的矛盾一樣,是彼此不了解各自的想法導致的,且是積重難返的,所以建立多種溝通交流渠道是必要的、迫切的。現在部分運動隊中出現運動員有心事向隊醫述說的現象,這是運動員傾訴的一種渠道,但這種傾述很難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所以建立溝通交流渠道應從幾個方面入手:(1)組織教練、領隊、隊醫、心理咨詢老師共同參與的運動員日常活動。以活動拉近距離,相互交流,培養感情。(2)利用網絡資源,促進信息溝通。建立微信交流平臺,使溝通交流、心理素質培養成為重要內容,定期更新;運動員與教練可以通過郵件、聊天等方式進行溝通。(3)訓練隊之間進行交流。把運動隊中抵觸的案例進行深刻剖析,樹立溝通交流的榜樣,從正反兩個方面教育隊員。
運動員訓練抵觸心理是運動員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心理素質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抵觸心理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綜合原因。本文的探析還只停留在理論性的表面,僅靠查閱資料很難清晰反映事實真相,提出對策的可行性還需要實踐驗證,期待有機會進入運動隊進行調查實踐,與運動員、教練等進行訪談,完善運動員訓練抵觸心理產生的原因及對策,為運動員的訓練出言獻策。
[ 1 ] 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縮印本)[ 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 2 ] 徐燁,陳玲,張建才.被訪性工作者抵觸心理分析與應對策略[ J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08(4):47-49.
[ 3 ] 張紅松,張錫慶.中美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比較[ 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6):36-38.
[ 4 ] 張力為,梁展鵬.運動員的生活滿意感:個人自尊與集體自尊的貢獻[ J ].心理學報,2002,34(2):160-167.
[ 5 ] 白 宏 炎.對體育運動中的負性心理和行為進行研究 [ J ].體 育科 學,2004,38(6):173-176.
[ 6 ] 王戰平, 柯 青, 李 斌 .溝通中的信息學[ 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6):69-70.
[ 7 ] 邊慧敏.溝通的誤區與技巧[ J ].中國人才,2004(5):82-83.
G808
A
1674-151X(2017)15-03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5.016
投稿日期:2017-05-18
范博華(1988—),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和運動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