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灝
“海南海口12歲小學生打賞游戲主播,花掉環衛工母親4萬元積蓄”“廣東中山小學生假期玩游戲,用媽媽手機買1.6萬元道具”……近年來,關于青少年沉迷網游的新聞,屢屢見諸媒體報道。
孩子們喜歡網游,并不出人意料。這個虛擬的世界,給予孩子們在現實中無法獲得的成就與滿足感。誠然,中小學生有熱愛網游的自由,砸錢玩網游也是個人自愿,但必須注意的是,網游對于未成年人,是個危險的地域。一是容易使學生沉迷上癮,影響學習和身心健康;二是市場上大部分游戲沒有明確的年齡適用建議和提示,孩子難免會接觸到成人游戲中存在的不健康信息。
游戲帶來的是令人心醉的視聽體驗,而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對網絡游戲缺乏足夠的抵抗力,這才是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的真實原因。首先,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幼兒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與關心,長大后會一直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同,嚴格要求自己來滿足別人對他的看法,即便得到了他想要的還是不滿足,內心的自卑會給他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現實的壓力與殘酷會讓孩子自己不能調解,轉而把注意力轉移到網絡上,網絡游戲的巨大吸引力會讓孩子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其次,青少年本身辨認是非能力不強,不知道該怎樣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信息,這也是導致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重要原因。一開始孩子接觸網絡只是因為好奇好玩,但信息紊亂的網絡虛擬世界讓人眼花繚亂,如果旁邊沒有成年人的正確引導,孩子會迷失方向,久而久之深陷其中。再次,孩子本身價值觀薄弱,看不到自己的目標,內心的迷惘與困惑讓孩子壓力倍增。通過網絡游戲,孩子可以找到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殊不知這樣的認同感會讓孩子在迷途中越走越遠。
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源于其心智的不成熟,對網絡信息及游戲無法真實辨別,再加之周圍環境的影響,其難免被網絡游戲吸引,甚至擅自動用父母的財物。因此,防范青少年沉迷網絡,需要多方著手,既要健全青少年的心智,提高其辨別是非能力,又要從周圍環境入手,減少網絡沉迷的誘導因子。
第一,家庭、學校應當成為防范青少年網絡沉迷的主戰場。在信息化社會,用條條框框阻止青少年上網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正確使用網絡?家庭和學校則應各司其職。一方面,對青少年而言,剛開始接觸網絡,對于網絡中的一切都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放任,則會激發孩子更大的好奇心,想方設法地窺探其中的奧秘。而如果父母做正確的引導,配合學校教育引導其正確使用網絡查找資料,解疑答惑,則會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另一方面,學校的職責就在于教育。學校除了在現有網絡課程中教會學生使用電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辨別能力,對于網絡上魚龍混雜的信息有自己的是非判斷。此外,對于有沉迷網絡傾向的未成年學生,學校應當指導其監護人開展家庭教育,配合家庭、社區及其他機構進行教育和引導。
第二,教育行政部門應成為防范青少年網絡沉迷的生力軍。上網是青少年應該享有的權利,教育行政部門在保障青少年權利的同時,應凈化網絡空間,建立綠色網絡,依法嚴查存在違禁內容的網絡游戲,從政策和資金方面扶持適合青少年的健康的益智的網絡產品,引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網絡習慣。此外,教育行政部門還應聯合相關部門,推動相關法律法規出臺,為網絡監管、防范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等提供法律依據。
第三,網絡游戲服務提供者應肩負起社會責任,建立、完善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游戲規則,對可能誘發青少年沉迷網絡的游戲規則進行技術改造。網絡游戲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標準,采取技術措施,禁止青少年接觸不適宜其接觸的游戲或游戲功能,限制未成年人連續使用游戲的時間和單日累計使用游戲的時間。
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固化階段,他們的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責任。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其依賴程度與日俱增。同時,與之同步的是,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而無法自拔,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因此,合理、適度,有理、有據防范青少年網絡沉迷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