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其官
【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力學比較抽象、復雜、難以理解的實際,探討力學有效教學的方法,以牛頓第三定律教學為例進行具體分析,闡述具體的有效教學過程。
【關鍵詞】高中物理 力學 牛頓第三定律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B-0138-02
高中物理學科以其抽象、復雜的特點要求學生要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所有學科中比較難的一門課程,學生要想取得進步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這也是眾多物理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力學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占據了物理教學的很大比例。很多學生在學習力學的過程中由于不同原因而受到了阻礙,導致無法進行繼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轉變原先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通過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等,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進而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課堂教學的內容。
一、高中物理力學教學的現狀
很多高中物理教師受到舊有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硬性灌輸的方式把物理知識傳授給學生,然后通過布置大量的作業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種機械式的教學方法很難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學生在課堂中不僅沒有很好地掌握課堂中所學的知識,而且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完成老師布置的習題,從而減少了實踐活動的時間,無法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高中物理力學教學的有效方法
新課標改革之后,在新課標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高中物理教師要對教材進行仔細地分析和研讀,充分把握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聯系實際生活,用生活中的現象來解釋抽象的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去生活中感知物理知識。高中物理中的力學,是高中物理的基礎,力學對以后學習物理的其他內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生思維比較活躍,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高中物理教師在進行力學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用奇妙的物理現象來引導學生去探究物理知識,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以牛頓第三定律教學為例,談一談如何開展有效教學的方法,供同行參考。
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幾點:(1)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含義,并用這條定律解決簡單的物理問題;(2)理解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3)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感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4)通過開展實驗探究理解自然規律的重要作用;(5)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用生活實例導入,建立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系
新課標強調教學過程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生活中尋找跟物理知識相關的知識,將抽象的物理知識跟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師生共同參與。在牛頓第三定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生活中的實例導入,讓學生進行感受。
實驗一:學生拍雙手,感受兩個手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力之間的相互性。
教師詢問學生:兩只手的感受怎么樣?怎樣對這種現象進行解釋?學生在回答時要注意明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實驗二:學生坐在凳子上用手推桌子,感受桌子帶給雙手的反作用力。
教師詢問學生:有什么感受?怎樣解釋這種現象?學生要明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做完兩個實驗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相關例子,比如劃船時,船槳劃水,水的反作用力推著船前行;踢足球時,腳用力踢球,球會帶給腳一個反作用力,使腳感受到疼痛。一個人在推另一個人時,推人的人會后退。
教師進行實驗演示:將遙控小汽車放在一塊紙板上,小汽車前進時,帶給紙板一個向后的作用力,紙板會出現后退的現象。
由于本節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如果只是單純地講解理論知識,那么學生很難理解透。在正式講解內容之前,教師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學生進行思考;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現象有效激發學習知識的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又感受到了物理學習的有趣之處,獲得了學習物理的方法,還可以用學過的知識來指導生活。
(二)創設問題情境,而后引出結論
物理學科跟生活的聯系非常密切,物理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將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或者實物作為教學的重要資源。比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和視頻資料等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多媒體教學以其生動、直觀的場景,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播放視頻,引出問題,然后采用問題情境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拓展思維,從而產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和動力,進而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學習和構建中,掌握知識。
教師在播放視頻后,向學生提出問題:
問題一:在剛才的實驗中,兩個物體都是互相接觸,是不是兩個物體接觸之后才產生相互作用力呢?
問題二:視頻中的兩塊磁鐵之間可以相互吸引,也可以相互排斥。不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也可以產生作用力嗎?
問題三:從上述實驗中能總結出什么結論?
學生展開分析討論,得出結論:一個物體施力給另一個物體時,同時也會受到另一個物體的反作用力,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分別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三)合作探究,自主展示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和能力作為重要內容。本節課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轉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設計各種實驗,然后展示出來,并從中獲得新知識。
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分組合作自主完成實驗設計。教師提問的問題是:學習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后,你們知道它們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嗎?現在讓我們通過設計一組實驗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實驗設計的原理、過程、器材等請同學們進行自主合作探究。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設計實驗,自主選擇實驗所用的器材,然后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投影儀展示出來。
小組一的方案:固定一個彈簧秤,然后用另一個彈簧秤拉固定的那個彈簧秤。
小組二的方案:兩個彈簧秤互拉。
實驗完成之后,學生總結實驗結果:兩個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并在同一條直線上。物體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力可以是接觸的兩個物體,也可以是不接觸的兩個物體。
小組合作實驗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但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注意層次性,要一步一步地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用一種正確的思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學習,最終使學生切實地掌握知識。
(四)講練結合,精講精練
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也要不斷地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以適應新課標改革的要求。當前,高中生仍然面臨著高考這一道人生關卡,物理作為高中的一門重點課目,教師仔細地梳理教學知識點,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提供給學生質疑的機會,以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講解和練習有效地結合起來,抓緊教學中的重難點,然后設計針對性的課堂活動。教師要科學地選擇練習題,用適當的練習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要避免給學生布置大量無用的練習題,練習題要“精”不要“多”。教師可以在練習環節,適當地拓展,比如讓學生尋找牛頓第三定律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比如踩自行車、沖浪運動等,使學生在學習拓展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物理是一門難度較大,學起來比較枯燥的學科,又跟人們的生活存在密切的聯系。新課標要求物理教學要不斷創新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學會用學過的物理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高中物理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孟祥巍.高中物理教學中結合生活物理現象的重要性與教學方法[J].赤子(上中旬),2015(21)
[2]孫宜文.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方法初探[J].才智,2013(28)
[3]顧雪春.試論新型教學方法在高中物理新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09)
[4]周曉麗.基于新課程理念的高中物理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資訊,2011(33)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