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加強網絡紅色文化建設的迫切性和方式方法,闡述河池市具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提出通過網絡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生活,發揮網絡紅色文化的德育功能,將紅色文化資源應用于中小學德育,提高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關鍵詞】網絡紅色文化 資源優勢 德育功能 思想素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B-0020-03
紅色文化以革命戰爭年代和和平建設時期所遺留的紀念地、標志物及其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基本內容,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歷史、崇高精神和優良傳統的積淀和凝聚。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期新階段復雜多變的形勢下,以互聯網為載體,建設網絡紅色文化,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在價值,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德育功能,將紅色文化資源應用于中小學德育,是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是對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等傳統德育方式的有益補充,對中小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弘揚民族精神、規范日常行為、形成良好品質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一、加強網絡紅色文化建設的迫切性
(一)加強網絡紅色文化建設,是加強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管理的需要。互聯網作為一種便捷、快速、廣泛的信息傳播工具,已經成為大眾政治經濟生活和休閑娛樂社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網絡這種超現實卻又豐富多彩的虛擬社區,在為人類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的同時,由于其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全民性和匿名性等特點,加上人們思想活動具有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和差異性,導致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得以在網絡上傳播。這些不健康的信息正挑戰著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底線。我國的網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網民,對于涉世未深、充滿好奇心、是非辨別能力弱和自制力不強的青少年網民來說,網絡上各種不良文化極容易將他們“俘虜”,進而腐蝕他們的心靈。因此,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管理便成為互聯網健康發展的關鍵。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要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豐富網絡文化內涵,鼓勵推出優秀網絡原創作品,大力發展網絡文藝,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創新符合網絡傳播規律的網上宣傳方式,提升網絡輿情分析和引導能力;加強互聯網分類管理,強化運營主體的社會責任;推進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引導廣大青年爭當“中國好網民”,倡導網絡公益活動,凈化網絡環境。
為此,在網絡上加強優秀的、傳統的、民族的“紅色文化”的傳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網絡上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活動,可以達到用先進的文化、健康的信息、正確的引導來主導網絡輿論的目的,進一步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打壓不良信息生存空間,使先進文化成為網絡傳播的主旋律、主陣地、主渠道。
(二)加強網絡紅色文化建設,是打造河池特色文化品牌,推動文化繁榮的需要。《河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要“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努力建成具有時代特征、河池風格、和諧兼容的民族文化名城,為建設幸福新河池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充分發揮河池長壽、生態、紅色、民族等文化資源優勢,推出一批具有影響力、感召力的河池原創文化”,“支持推動數字出版轉型,打造革命老區新型文化品牌”。河池紅土地上滋生出的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對促進文化繁榮,加快實現“民族文化名城”目標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加強網絡紅色文化建設,是提高河池市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需要。素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中國水電之鄉”“世界長壽之鄉”“世界銅鼓之鄉”“壯族歌仙劉三姐故鄉”之稱的河池,是紅水河畔一塊神圣的紅土地,故鄉光輝的革命歷史、眾多的英雄人物、豐富的革命遺址、感人的英雄故事必將成為對河池市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好素材。將這些紅色資源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各中小學校利用適當的時間組織學生觀看學習,必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四)加強網絡紅色文化建設,是推動河池旅游業健康發展的需要。生態、民族、長壽、紅色是河池發展旅游的四大品牌。通過信息傳播快、受眾面廣的網絡宣傳河池的紅色文化,能讓世界各地的人更多地熟悉河池、了解河池,進而推動紅色旅游的發展。
二、河池具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
紅色文化是河池革命歷史的深刻烙印,是革命前輩在河池艱苦奮斗、浴血奮戰的光輝歷史的真實寫照。河池的紅色資源極為豐富,它是廣西農民運動領袖、中國紅軍早期將領韋拔群的故鄉,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過的地方。
資料記載,河池市共有 5258 名烈士,僅東蘭一縣就有烈士 2241 人,數量位居全廣西各縣之首,在英烈中,有軍師級 7 人,縣團級 31 人。在革命斗爭中英勇獻身的群眾更是數以萬計,僅東蘭一縣,在革命低潮的 1932 年,人口從11.8 萬人減少到 5.7 萬。經過無數槍林彈雨、出生入死的考驗,參加紅七軍的一批河池籍窮苦子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將領。全市 11 個縣(市、區)165 個鄉鎮中,有 10 個縣(市、區)的 100 個鄉鎮被國務院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革命老區。
在河池境內,東蘭有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列寧巖)、紅七軍前委舊址(魁星樓)、韋拔群故居(墓)、韋國清故居、東蘭革命紀念館、農民協會舊址,蘇維埃革命舊址、二十一師師部舊址、紅七軍二十一師兵工廠舊址、右江革命委員會舊址、香刷洞舊址、燕洞會議舊址、亭泗戰斗舊址。鳳山有三門海紅七軍秘密指揮部、恒里紅軍巖、紅七軍二十一師三門海兵工廠、社更巖斗爭遺址、三門洞戰役遺址、凌云縣蘇維埃政府遺址。巴馬有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舊址、燕洞會議會址、盤陽會議會址、紅七軍二十一師兵工廠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中共右江特委、右江革命委員會指揮部舊址、香刷洞(韋拔群烈士犧牲地)。金城江區有紅七軍宿營地舊址,紅七軍、紅八軍河池整編閱兵舊址,紅軍標語樓等。另外,各縣(區)還有為數不少的烈士陵園和烈士墓,其中很多地方被列為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革命先烈在河池留下了極其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壯烈的、可歌可泣的、動人的英雄故事。例如,三打東蘭縣城、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百色起義火種、紅七軍臨時后方醫院和兵工廠的建立、運籌魁星樓、小平在河池、盤陽會議和燕洞會議、河池整編、三次反“圍剿”、東蘭慘案、側山頂戰斗、收復百色、海亭慘案、血染紅軍巖、蘇維埃政府的成立、三門洞慘案,以及先后擊落四架日軍飛機的宜州籍抗日烈士黃鶯的故事、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全軍英模廳排名第四十六位并被授予“一級英雄模范”“特等功臣”“全國筑路模范”稱號宜州籍韋江歌的故事、有銳意改革的“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宜州市合寨村的故事……
三、加強河池市網絡紅色文化建設的方式方法
(一)建立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紅色網站,主推河池市網絡紅色文化建設。網絡紅色文化是以網絡為載體的紅色文化,與編印教育讀本、通過電視看紀錄片等傳統的紅色文化宣傳方式不同,借助信息傳播快、更新快的網絡,河池紅色文化將得到更廣更好的宣傳,將會為更多的人所了解。為此,宣傳部門應聯合精神文明辦、婦聯、團委、教育等部門做好資料搜集工作,建立紅色文化資源庫,辦好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紅色網站,把它作為展示河池光輝歷史與輝煌成就的一個窗口。網站中可設置紅色歷史、紅色影片、紅色歌曲、紅色故事、紅色講壇、今日河池等紅色欄目,并開辟關于革命歷史教育、時事政治教育、黨性教育等方面的專欄。網站有文本、圖片、視頻,登錄者可讀、可聽又可看;重溫了歷史,目睹了現狀,進而憧憬美好未來。另外,網站中應設置與其他省市的紅色網站的鏈接,共同構成一張紅色文化網。
(二)利用手機短信、微信、博客等網絡文學樣式紀念紅色節日,豐富拓展河池網絡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渠道。每年慶祝紅色節日,我們都習慣撰寫紀念文章、學習心得、觀后感等,但大都局限于傳統的方式,影響力有限,群眾尤其是青年人熱情難以持續。在網絡環境下,可以用編寫手機短信、微信、博客等方式來紀念紅色節日,如清明節網上祭拜革命英烈、國慶節網上緬懷革命前輩、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網上悼念死難者、八一建軍節網上緬懷人民軍隊締造者……此類活動,形式新穎多樣,內容積極向上,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感。2011 年東蘭縣曾舉辦“紅色短信”比賽,來紀念韋拔群誕辰一百周年,廣大群眾尤其是中小學生踴躍參與,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四、充分發揮網絡紅色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河池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一)網絡紅色文化進校園,優化校園文化建設結構。網絡紅色文化進校園,能占領網絡陣地,凈化網絡空間,用健康向上的“紅色文化”抵制不健康的網絡文化的影響,對學生進行網上思想道德教育。網絡紅色文化與紙質報紙雜志等以傳統方式宣傳的紅色文化一起,構建出內容豐富、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體系,營造出紅色文化育人的濃厚氛圍,使校園文化內容更趨多樣,使中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精神教育。
(二)網絡紅色文化進課堂,讓學生信念之樹深扎根。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各中小學校互聯網的普及,為網絡紅色文化進課堂提供了便利。中小學校中開設的信息、歷史、政治、音樂、語文等學科課程,可根據教學內容,將網絡紅色文化適時地融入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革命思想、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教育,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情懷。例如,歷史課在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專題時,可以向學生講述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等革命先輩在左右江戰斗的歷史,讓學生通過網絡了解本地解放的時間、過程及重大事件。音樂課可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紅歌教授學生。語文課可以指導學生瀏覽網絡紅色文化,開展以“觀歷史、話今朝”等為主題的征文活動。另外,學校還可以從網絡紅色文化中搜集資料,編寫紅色校本課程,開設選修課,使紅色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互為佐證,相得益彰。
(三)網絡紅色文化進生活,讓學生思想之花結碩果。充分發揮學校團委、學生會的作用,將網絡紅色文化的建設和宣傳融入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校團委、學生會可組織學生在紅色網站上收集資料,開展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講座、演講比賽,開展以網絡紅色文化為內容的黑板報、手抄報比賽和知識競賽,舉辦唱紅歌比賽。每年的校園文化藝術節,鼓勵各班從紅色文化中取材編排出有創意的節目。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用革命先輩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感染和激勵學生,使學生樹立起為社會主義建設、為國家強盛、為民族偉大復興而學習的遠大理想。
通過網絡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生活等方面的系列活動,借助網絡平臺,“走進紅色歷史,培育紅色精神,經營紅色人生,打造紅色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河池這一塊紅色土壤上眾多英雄先烈追求真理、堅定信念、憂國憂民、心系群眾、革故鼎新、敢為人先、艱苦奮斗、百折不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精神,從小樹立向英雄學習、刻苦讀書、報效祖國、建設家鄉的信念,從而提高河池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實施網絡紅色文化工程,加強網絡紅色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走形式,擺門面。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持久深入地實施下去,借助網絡載體,紅色文化就會以高效的傳播速度、便捷的獲取渠道、通俗易懂的宣傳方式走進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思想,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豐富的紅色資源蘊含的樸實凝重的紅色文化,是河池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鼓舞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河池兒女頑強拼搏、開拓進取,不斷取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就。
【作者簡介】李德軍(1970— ),男,河北邯鄲人,教育碩士,廣西河池宜州市第一中學校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