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瑜++莫源源



摘 要:詞匯空缺普遍存在于不同的語言中,由此導致的概念缺失和語義域錯配給語言或文本互譯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文章試圖從認知的角度,在跨文化視角下對柬文譯本《三國故事》譯文里中柬兩國官制詞匯空缺現象進行比較分析,具體探討詞匯空缺在跨文化翻譯中的填補策略。
關鍵詞:《三國演義》;柬文譯本;詞匯空缺;跨文化
中圖分類號:H613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黃 瑜(1982—),女,壯族,云南民族大學人事處研究實習員;
莫源源(1982—),男,壯族,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學院副教授。
一、引言
柬文譯本《三國故事》是《三國演義》重要的域外版本之一,是跨文化文學和歷史傳播中的一個成功案例?!度龂萘x》在柬埔寨的傳播主要有四種途徑:一是由柬埔寨作家努肯轉譯自泰文版《三國演義》的《三國故事》(RoengSamkok);二是由柬埔寨作家斯洛賽編著出版的漫畫版《三國故事》;三是由柬埔寨皇家學院宋春本院士編譯的《三國》,由“高棉之聲”廣播播送;四是中國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柬文配音版。從傳播效果的角度看,第四種方式最為理想,它因畫面感強,更容易為民眾所接受。影視作品從傳遞事件信息的層面來說效果好,但在此過程中大量的語言和文化信息會不能很好地傳遞。因此借助文本閱讀可以彌補這一缺憾。盡管柬文版《三國故事》與原著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甚至是翻譯上的謬誤,但瑕不掩瑜,柬文版《三國故事》仍不失為一部經典的文學譯著,對傳播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軍事謀略等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金勇(2015)的研究表明:翻譯的準確性與文化的傳播不一定是正相關的關系,甚至某些誤譯非但沒有對傳播造成影響,反而成就其流行和在文學上的經典地位。
本文以柬文版《三國故事》為研究對象,從跨文化視角對中柬兩種語言官制詞匯空缺現象進行分析,并探討其翻譯方法和技巧。
二、中柬文詞匯空缺現象
詞匯空缺(lexical gap)這一術語是指的是在一個詞匯場的某位置上缺少詞的現象。具體表現為形式與內容的空缺,
形式上的空缺即詞匯指稱意義空缺;內容上的空缺即詞匯語用意義空缺。
我們先將中文和柬文兩種語言的詞匯空缺特點進行對比,尋找共性與個性;然后,我們以兩種語言互為參照系,確定兩者之間的跨文化詞匯空缺,研究兩種語言空缺對譯的問題,即詞匯空缺的跨文化填補。
1.中柬兩國古代官制體系概念化差異
我們先將中柬兩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制簡單列表如下:
表1顯示,中國古代官職劃分較細,我們可以通過專職名稱判斷該官員所處部門和職位的高低。相較而言,表2中反映的柬埔寨古代官職除了中央政府的官職較為明確,地方政府的官職比較籠統,都是用表示行政長官的“??????”或“???????”表示,除了省、縣和鄉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如果想要明確其屬官的官職或所掌管的具體事務,我們還必須通過其后的具體說明才能知曉。形成這種差異,表面上看是文化上的原因。中國自秦漢以降,發展出相對成熟的中央集權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政和官職制度。三國時期的官職大體繼承了東漢官制。魏蜀吳三國的行政體制和官制大體如下:曹魏政權的官制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分別設有尚書省、中書省、侍中寺、秘書監和九卿;地方政府設州、郡、縣、鄉四個級別。此外還有相應的封爵制度。各級行政官職之下設有相應的吏。蜀漢和東吳的官制與曹魏大致相仿,略有差別。東吳設有州、郡、縣三級行政建制,州設刺史,另有屬官如部郡從事、師友從事、大中正等;郡設太守、都尉,所屬有功曹掾、門下書佐、門下循行等;縣以下制度略如東漢。東吳爵祿制度也較簡單,唯置王、侯二等爵,無祿??梢?,中國的官職自上往下劃分得比較細致,幾乎每個職位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官職名稱。古代柬埔寨的社會體制也屬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行政構架也與中國類似,都是自上而下的層級體系,兩者都有官屬的概念。因此,本質上造成中柬兩國官制文化詞匯體系不對等的原因不是概念的缺失,而是由于兩國古代社會組織制度和方式的不同導致概念化程度和細度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概念體系。這種概念化的差異在中柬兩種語言中表現出來就是“語義域錯配”和翻譯中對等詞匯的空缺。用語義圖可以表示如下:
由此可見,中柬兩國古代的官職系統和稱謂的共性就是,都有官職稱謂的上義系統,兩者能形成兩兩相對的格局。個性差異在于中國古代官職稱謂的下義詞比較豐富和細致,而柬埔寨古代官職稱謂的下義詞比較匱乏,統一用其上位詞表達,兩者之間沒有形成對應。換句話說,就是在下義詞系統中出現了語義上的空缺。
2.中柬兩國軍事將領的語義不對等現象
三國時軍事的最高統帥稱都督或大都督,下設大將軍,出征時分別設有“四征將軍”。而柬埔寨古代軍事將領的專職稱謂主要有????????、???????、?????、 ???????等,均有“將軍、統帥、都督”之意,而下位就沒有細分負責各項任務的軍官。造成了中柬兩種語言軍事將領詞匯語義的不對等。
三、翻譯技巧——詞匯空缺的填補策略
正是由于兩國官職和軍事系統詞匯上的差異,導致了柬文版《三國故事》中在這部分內容的翻譯有值得商榷之處。先說譯文出現的一些偏差:
1.柬文譯本中官制翻譯存在的問題舉例
(1) 譯本中官職的遺譯。例如,原著中第九十一回有“乃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三人入寢宮?!睂淖g本內容為“???????????????????????????? ???????? ????????????????????????????????????????????? (P1188)”,譯文意為:“乃下旨叫三位大官曹真、陳群、司馬懿面見圣上?!笨梢娮g本中分別省去了曹真、陳群、司馬懿三人“中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的官職。
(2)譯本中對官職的誤譯。例如,原著中第一百十五回有“昭遂拜鐘會為鎮西將軍”“一面差人持節令鄧艾為征西將軍”對應的譯本內容分別為“???????????????????????????????????”,譯文為:“司馬昭封鐘會為鎮西將軍?!?“????????????????????????????????? ??????????????????????????????????”(P1463),譯文意為:“寫了一封文書給鄧艾,給他封跟鐘會一樣的鎮西將軍。”譯文中的“???????????”的中文注音為“zhensaiyijonggen”與“鎮西將軍”的拼音“zhenxijiangjun”和“征西將軍”的拼音“zhengxijiangjun”都很相似,而“鎮”和“征”音節很相似導致譯者認為上述兩個官職是同一個職務。
(3)譯本中對官職的前后譯文矛盾。例如,“大將軍”有的地方譯成“?????????”,有的地方譯成“????????”;“御史大夫”屬于中央官職,“長史”屬于邊郡地方行政長官的副職,但在譯文中均被譯為“????????????”,而且其意思也相去甚遠,為“謀士”之意。
2.官職詞匯系統空缺的處理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再來說說我們處理此類問題的基本思路:在翻譯此類詞匯時尋求原文與譯文之間的語義對等,而不單單是詞匯層面的等值。從傳遞信息的角度來看,將原文中的文化意蘊表達出來,其目的就實現了。基于以上思路,既然中國的官制體系概念不能在柬語中找到一一對等的成分,那么翻譯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借用的方式,具體的操作就是采取意譯、音譯加意譯、音譯加注等方式。意譯,例如,大將軍 ?????????;大都督 ???????;后主???????????;音譯加意譯,例如,漢獻帝????????????。
但有時候僅憑音譯和意譯還不夠,需要加注以解釋說明,比如某些空缺詞匯被借入時必須加上注解,才能使讀者領悟其中的內涵。例如,“征西將軍”可以譯為???????????(???????????????????????????????????),而“鎮西將軍”可以譯為???????????(?????????????????????????????????????????)。這樣一來,不僅能從語音上反映“征西將軍”和“鎮西將軍”的區別,并通過括在弧內加注說明兩種職務負責的具體事務。類似的官職如平南將軍、虎威將軍、驃騎大將軍、典軍校尉、都亭候、爵關內侯、漢壽亭侯等都可以這樣處理。采取加注的方式作為一種補償手段,行文上雖然有點冗長,但充分解釋說明了相關官職的內涵,是可取的。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中文和柬語之間的詞匯空缺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兩個民族概念化差異造成的。在跨文化的翻譯活動中,屬于指稱意義層面空缺的,可以采取“音譯”“意譯”或“詮釋”等方法和技巧來完成對“空缺”的填補;屬于語用意義層面空缺的,翻譯時應該考慮文體色彩和感情色彩并加以適當的詮釋,就能跨越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完成 “空缺”的填補,實現文化信息的精準傳遞。
參考文獻:
[1]郭愛先.詞匯空缺及其可譯性[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5).
[2]魏俊民.翻譯中詞匯空缺現象的認知解讀[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1).
[3]謝 軍,周 健.詞匯空缺現象與翻譯[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5).
[4]李福印.語義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宋淑芹.詞匯空缺的翻譯[J].中州大學學報,2003(3).
[6]王 惠.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詞匯空缺的形成原因[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5(1).
[7]韓 嬌.詞匯空缺及其翻譯策略[J].菏澤學院學報,2012(3).
[8劉 宏.跨文化交際中的空缺現象與文化觀念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7).
[9]何秋和.論空缺與翻譯理論[J].中國俄語教學,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