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晴++宋效軍


城市副中心與雄安新區設立的重要意義
通州、雄安兩翼齊飛:一個是城市副中心,一個是“雄韜偉略、長治久安”。副中心建設,一座新城正在拔地而起,2017年北京市主要機關將遷入辦公,由此開啟了北京政治經濟中心東移的歷史進程。雄安新區建設更是大手筆,不僅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更是創新驅動的新增長極。中科院、中船重工、航天科技集團、國家開發投資總公司等大型央企和教育醫療機構遷入,人口將由現在的100萬人擴展到200萬~250萬人。伴隨戶籍、醫療、公共服務與住房等制度改革,以及科技、創新、創業環境改善提升,高端技術撲面而來,科研成果大量轉化,雄安新區必將成為產城融合的示范區。
“一城兩翼”不僅解決了大城市病,而且有利于消腫化解“攤大餅”,有利于解決交通擁堵、治理霧霾,有利于帶動華北乃至中國北方新的增長。從國際經驗看,紐約附近有新澤西,首爾旁邊有新都世宗,特拉維夫向北90公里有科技創新城海法,東京50公里外有高新產業聚集地筑波,類似做法不勝枚舉。不難預見,北京將在“雙翼”驅動下,大鵬展翅九萬里。商業銀行既要從講政治的高度服務“兩翼”發展,又要客觀冷靜地看清形勢變化,因地制宜辨析風險因素,加快轉型創新步伐,全力以赴、冷靜審慎地做好助力“兩翼齊飛”這篇大文章。
四大經濟特區、浦東新區對比
雄安新區之前,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特區共有五個(表1),分別是1979年設立的深圳、廈門、珠海、汕頭四個經濟特區和1992年設立的浦東新區。通過對比分析這5家的發展情況,對于探索特區如何形成增長極有重要意義。
四大經濟特區均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四大經濟特區均從成立之初的不足10億規模成長為千億甚至萬億的規模。同時,四大經濟特區中深圳最為成功。廈門、珠海、汕頭三個特區2015年GDP之和僅相當于深圳GDP的四成。浦東新區的成立雖然晚于四大特區,但發展成就后來居上。浦東新區成立于1992年,當年GDP和廈門、珠海、汕頭相當,但2015年GDP超過廈門、珠海、汕頭之和。
四大經濟特區在1980年到1985年實現第一波GDP的超高速增長(廈門和汕頭由于自身原因1983年增速較低),四大經濟特區和浦東新區在1991年至1995年實現了第二波GDP的超高速增長。這與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情況是吻合的。第一波GDP超高速增長是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發展前期發展動能的集中釋放;第二波GDP高速增長來自于鄧小平南方講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的設立和快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全國經濟周期的啟動,對全國經濟快速發展意義重大。綜合分析以上發展成果,并結合5個經濟特區和新區的特點,可以看出經濟特區和新區要想成為增長極,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必須借力國家發展大勢。四大經濟特區和浦東新區的設立,分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和鄧小平南方講話兩個重要時點,且我國GDP增速達到峰值時做出的決策。
具有便利的交通區位優勢。發展較好的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都是天然的良港。相比之下,珠海沒有深水大港;汕頭屬于“國角省尾”地段,交通不便,區位條件劣于珠江三角洲;廈門島三面環山,與內陸交通不便,特殊的區域地理條件決定著廈門港口腹地空間的局限性,港口輻射區域內經濟規模總量偏小。
必須有高度發達的城市作為輻射源。深圳、浦東有香港、上海兩大城市作為輻射源,而其他城市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深圳特區毗鄰香港,香港作為與紐約、倫敦并稱“紐倫港”的國際大都市,對深圳的輻射作用顯著。浦東新區站在中國第一城上海的肩膀上。與之相比,廈門、汕頭雖與臺灣一水之隔,但由于政治因素,獲益較少;珠海處于珠江西岸,澳門經濟總量較小,其支柱產業旅游博彩業由于社會制度的原因,珠海也不能引入。
必須具有明確的發展定位。深圳、浦東都有自身明確的戰略定位。深圳初期依靠“三來一補”企業發展工業,建立起以工業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浦東以金融、貿易為發展定位,牢牢占據產業鏈頂端。反觀其他城市,珠海經濟特區設立以來,市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的定位就有7種之多,定位變化太過頻繁,搖擺不定的城市目標定位和產業定位,使得改革始終無法到位,在廣東省的影響力越來越弱。汕頭行政區劃調整過于頻繁和城市定位搖擺不定,對形勢發展和長遠規劃不利,成為汕頭經濟特區加快發展的障礙。
必須擁有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能。深圳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現代物流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為支柱的經濟結構。浦東新區在發展過程中創下多個“第一”,包括第一個證券交易所、第一個外資銀行、第一個外資金融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試點、第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其他城市在發展中未能找到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必須與周邊城市群的發展形成協同效應。深圳經濟特區拉動了整個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逐漸形成了以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城市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浦東新區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上海與江蘇、浙江兩省的協調發展,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等城市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其他經濟特區未能與周邊城市有效協同,持續增長潛力受阻。
必須與另一個在建新區保持足夠的距離。深圳特區與珠海特區地理位置過近,很可能是兩者不能“雙贏”的重要原因。一個特大城市輻射源往往只能有效帶動一個新區。深圳特區和珠海特區都受到香港輻射,但兩相比較,深圳的優勢更為明顯,承接到了大量的傳統工業項目,以及隨之而來的大量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等資源,珠海的發展受到一定的“抑制”。
雄安新區和深圳特區、浦東新區的資源比較分析
分析雄安新區與深圳特區、浦東新區的優劣勢,對雄安新區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通過對比表2可以發現,雄安新區在規劃面積、起步時人口、起步時GDP等方面與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相差不大。
雄安新區的主要優勢:在區位特點上,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與北京、天津和石家莊三個大城市等距。在人才基礎上,依托北京眾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優勢明顯。在發展的時機特點上,國家政治經濟資源雄厚,可投入資源亦非常雄厚。雄安新區的主要劣勢:在區位特點上,地處內陸,無對外貿易比較優勢,京津冀城市群結構不合理;在時機特點上,面臨中國經濟新常態,國家整體經濟增速不高。
通過以上分析,雄安新區要從成為比肩深圳、浦東的新增長極,必須把握以下幾點:
發揮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的作用。北京就是雄安新區的輻射源,雄安新區要加強與城市副中心的工作對接、政策對接,實現錯位發展,形成北京新的兩翼,承接好北京非首都城市功能。
把創新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動能。雄安新區沒有對外貿易比較優勢,想要持續快速發展,必須將創新驅動作為發展基點,通過制度、科技、創業環境的改革創新,吸引高端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培育持續發展動能。
大力做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為成功的新區無一不是具有便利的交通條件,雄安新區想要發展好,承接好北京非首都城市功能,必須大力做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京津實現“零阻抗”的交通聯系。
帶動冀中南地區發展,與周邊城市發揮好協同作用。新區的成功還需要與周邊城市協同聯動,形成相互促進的城市群和增長極,如深圳特區之于珠三角城市群、浦東新區之于長三角城市群。雄安新區必須通過自身發展帶動冀中南地區發展,提升該地區的產業層次、創新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補齊區域發展短板,構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和增長極。
構建開放、包容的城市氛圍,加強對人才的吸引力。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具有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腳踏實地、追求卓越的移民文化,吸引全國各地優秀人才匯集于此。浦東新區地處上海這一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內地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較大。雄安新區想要充分利用北京的人才優勢、培育自身持續發展新動能,必須構建開放、包容的城市氛圍,把人才引過來、留得住,使人才紅利得以充分釋放,實現城市發展與人才自身事業發展同頻共振。
商業銀行服務特區增長極的幾點建議
從講政治的高度全力支持新區建設
抓住基礎設施建設的機會。雄安新區范圍內人口密度低,建筑少,未來新區建設將是建造一座完整的城市。在雄安新區城市規劃編制完成后,土地一級開發、拆遷、土地儲備、路網管廊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將迅速推進,大量“國字號”的大型建筑、建材企業將進駐雄安新區。要盯住龍頭企業,通過戰略合作實現項目對接,在基建客戶的融資方案、重大工程項目全程監管等方面提前謀劃布局。
抓住緊扣客戶和業務源頭的產品機會。針對雄安新區的公租房制度和新型戶籍制度等改革措施,準備適配產品,搶抓客戶、業務源頭。例如,遷入雄安的人口大量來自北京且多為整單位、整建制的遷移,要利用代發工資這一成熟產品抓住眾多人口所在單位的客戶源頭;同時,要應用具有同業相對優勢的產品,與遷入大型單位的自身利益緊密捆綁,打開更多業務的源頭。抓住政策逐步落地的機會。密切關注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規劃和地方政府政策導向,特別是國家在產業布局、財稅分享、投融資政策、社會管理等重要領域的政策和資源支持,及時掌握政府配套措施,獲取重點項目信息。加強與政府和遷入新區大型企業的溝通,加大高層營銷力度,與地方政府及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高層對話機制,從更高層次推動銀政企整體合作。
抓住環保產業發展的機會。2017年以來,京津冀環保協同工作不斷升級。環保一體化作為京津冀一體化重點突出項目,對區域治理、協調發展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到目前為止,京津冀三地已經先后結成環保聯盟和協調小組。未來生態協調發展的總體方案有望落地,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統一標準的設立將成為京津冀發展的重點項目,與之相關的環保產業也將迎來政策的支持,要提前布局,緊抓環保產業發展機遇。
把防控風險放在重要位置
要嚴防政策波動和建設長周期帶來的風險。在“兩翼”建設規劃未出臺、重點項目建設周期長的情況下,投資建設還有很多不確定性,要仔細甄別,不能盲目跟風投放。特別是對于一些在基礎設施建設之外的衍生功能,要充分考慮其先天條件、建設成本和客觀環境,做出理性預判,慎重并有選擇的進行支持。
要警惕雄安新區建設中可能出現的“虛火”。要充分認識雄安新區地處內陸、遠離港口的區位劣勢,水資源匱乏的自然條件劣勢以及大規模人口遷移可能帶來的不穩定因素,由風險部門設計模型,科學客觀地預判相關政策落地和項目建設走勢,提出規避相關風險的建議,從而科學地選擇支持對象。在具體的行業和企業方面,要嚴密關注“炒地皮”的地產商,參與雄安建設的市值虛高上市公司,非國有企業特別是民營、家族式企業等,提前防控其“頭腦過熱”導致自身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以及上述企業因國家階段性政策調整而不能安全渡過困難期的風險。
要平衡好風險、收益、資本三者之間的關系。支持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建設,歸根到底還是要體現在自身收益提升上。要仔細認定客戶的信用等級、行業、規模、成立時間、經濟成分及是否為戰略客戶,綜合分析各行業的資本占用情況以及其他相關因素后妥善選擇行業。在營銷客戶時應充分考慮抵質押物對風險溢價的影響,積極爭取風險緩釋措施,在不影響收益的同時降低風險,增加抵質押債項占比。
加快整體規劃,研究制定聯動發展機制。服務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建設將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很多工作需要綜合統籌、京津冀三地分支機構聯動完成。為此,應編制出臺促進京津冀聯動服務一體化建設的整體規劃和機制,明確工作目標和計劃,以便整體推進工作開展。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