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麗+魏書傳
初夏時節,湖南省麻陽縣山青水秀,綠色蔥蘢,清爽的涼風里依然還有未褪去的春色。雖然還未進入盛夏的火熱,但是,整個麻陽的扶貧脫貧工作卻開展得如火如荼。記者從湖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了解到,麻陽是小額信貸扶貧開展得最好最有成效的縣。
6月中旬,記者一行在麻陽縣委常委、副縣長蘇昕佼,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龍曙,人民銀行麻陽縣支行行長龔開偉,麻陽農商行行長田坪等陪同下,來到麻陽縣采訪,實地探尋幾個在小額信貸扶持下脫貧的典型個案。
麻陽,地處湖南懷化西北部,屬于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縣,下轄18個鄉(鎮),221個村(社區),現有人口40.5萬,其中農業人口35萬;全縣農村人口中有貧困戶2.43萬戶,貧困人口8.76萬人。蘇副縣長向記者介紹,近兩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決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打好脫貧攻堅戰,縣委縣政府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采取的一系列扶貧措施和辦法精準而有實效。
麻陽在全國率先開展金融產業扶貧試點,“免抵押、免擔保、基準利率、財政貼息”,破除貧困人口產業發展資金不足的瓶頸;按照“四跟四走”精準扶貧工作思路,精心組織46個扶貧經濟組織與貧困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系機制,有效解決扶貧產業發展的技術和市場問題;“連村聯創,抱團攻堅”以黨建引領脫貧是麻陽扶貧攻堅的又一大特色;“產業上山,人員下山”異地搬遷撥窮根,對邊遠、高寒、地質災害嚴重地區的貧困戶實施搬遷安置,利用本地資源稟賦,來達到增收脫貧目的。
龔開偉行長告訴記者,麻陽的“小額信貸扶貧”在省銀監局簡報專題推介、湖南省常務副省長陳向群批示后,已進入中央決策視野。國務院扶貧辦先后2次組織部分先進省市(區)到麻陽召開小額信貸扶貧座談會。國務院扶貧辦劉永富主任也親赴麻陽深度調研,對麻陽的小額信貸扶貧給予了高度評價。截至記者發稿時,麻陽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2.1億元。
“麻陽在扶貧攻堅上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已穩定減貧4.33萬人,但是仍然還有4.4余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依然任重道遠。”龍曙副主任告訴記者,這剩下的4萬多貧困人口力爭在2019年摘帽,2020年確保最終脫貧。
“我種黃桃一年就可脫貧”
為探訪一些靠小額信貸進行種養殖業而脫貧的農戶,記者一行驅車來到了麻陽縣蘭里鎮橫喇村進行采訪,因為這個村子很多貧困戶都是以種植黃桃為主。在一個種滿黃桃的小山坡上,記者看到一位30多歲的村民正從桃林里出來,于是便和他聊起種值黃桃的事。
“我叫龔開蘇,是村里黃桃種植戶。去年才開始種植黃桃的,現種有15畝黃桃。”記者問他為什么會想到種黃桃呢?龔開蘇便向記者講述自己種植黃桃的故事。
龔開蘇以前一直是在廣東、福建等地靠打工來養家糊口,每月收入也就兩三千塊錢左右,而且一年到頭難得回幾趟家,老婆、孩子和老人自然是顧不上。后來,村里搞扶貧開發,聽說可以通過農商銀行貸到款,幫助貧困戶開展種養業進行脫貧,于是他便決定回到村里進行創業。回到村里看到已經有人靠種黃桃而脫貧致富了,因此,他也就決定種植黃桃。畢竟種植技術可以向別人活學活用,而且種苗也容易解決。
“你貸了多少款呢?有把握能靠種黃桃脫貧嗎?”記者接著問龔開蘇。
“我貸了5萬元,種植15畝黃桃。這個肯定能成功的。”龔開蘇笑呵呵地指著身后的黃桃林說,“我去年種的黃桃,今年就開始掛果了。今年是頭一回結果,每畝保守估計產量能有4000多斤以上。黃桃的收購價一般是10元至12元,最低也有8塊以上,我15畝黃桃產量至少可以達到6萬多斤,你幫我算一算毛收入該有多少呢?雖然我前期投入和種植過程需要不少成本,但按今年的收成算,種植黃桃我一年就可脫貧!”
“這么多黃桃,你能銷售得出去嗎?”記者問。龔開蘇告訴記者,他種植的是高山優質黃桃,銷售一點問題都沒有。現在果子還沒有成熟,就開始有收購商到村里來聯系收購黃桃了;而且他還加入了鎮里的電商平臺,可以利用電商網絡來銷售自己的產品。
看到龔開蘇一臉信心滿滿的樣子,記者心里感到格外舒坦。
種黑木耳脫貧,土屋變樓房
在蘭里鎮花園村三組,記者來到了村民田耘霞的家。令記者感到奇怪的是,田耘霞家竟然是一棟新建不久的二層樓房,難道她家是貧困戶嗎?花園村黨支部書記李凡正看出了記者的困惑,他介紹說,田耘霞以前是村里的貧困戶,一家老少5口人,住的就是位于新房前面的一間低矮破舊的土屋;她是種黑木耳脫貧致富后,才新蓋了一棟樓房。
田耘霞告訴記者,是村里的扶貧工作隊引導她參加到黑木耳種植項目上的,而且農商行還給她貸款了5萬元,作為項目的啟動資金。她家里種植了1.6畝黑木耳,一年的春、秋、冬三季,每畝產量能達到1800斤;春木耳、秋木耳、冬木耳的收購價分別為22元、26元、30元左右;每季黑木耳收獲后,都由農博生物科技公司上門全部收購,銷路不成問題。僅僅種植黑木耳不到一年時間,田耘霞就還清了全部的貸款及利息,還有了幾萬錢的收益。也就是靠著辛勤種植黑木耳,田耘霞硬是在破舊的土屋后面蓋起了一棟新樓房。
“搭幫黨的扶貧政策好,也感謝村里的扶貧干部,讓我徹底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田耘霞高興地告訴記者,她現在早已脫貧了,而且成了村里黑木耳種植的技術骨干。村里還讓她帶領其他6戶貧困戶進行黑木耳種植,以期幫助他們早日實現脫貧致富。
“連村聯創,抱團攻堅”結碩果
“連村聯創,抱團攻堅”以黨建引領脫貧,這是麻陽縣的又一創舉。記者一行離開花園村來到譚家寨鄉楠木橋村時,村黨支部書記譚澤勇已在“連村聯創產業園”等候記者一行。縣扶貧辦的同志介紹,譚支書是全國勞動模范,剛從醫院里撥了輸液針頭趕過來接受采訪。得知這一情況,令我們在場的所有人都十分感動。
盡管身體有恙,但譚支書仍以飽滿的熱情向記者介紹了他們扶貧攻堅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他們首先抓產業的“領頭羊”,依托湖南省首個大學生村官創業園——楠木橋大學生村官創業園,組織譚家寨鄉楠木橋村與周邊包括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黃茶村在內的9個村,注冊成立譚家寨鄉“寶庫嶺”扶貧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共同組建核心扶貧產業園。園區4個貧困村和5個非貧困村簽約,集約土地2000畝,投入資金800萬元,覆蓋貧困人口646戶2383人,占全鄉貧困人口總數的77%。產業園到2018年將實現收益,年利潤將達380萬元以上。
在組建核心扶貧產業園的基礎上,譚澤勇堅持連點成線、連片成群,9個村扶貧產業全面開花,先后建成100畝霞飛中藥材基地、竹子坳村200畝藍莓基地、楠木橋村500畝葡萄基地、黃茶村200畝紅心獼猴桃基地、吳公橋村200畝黃桃基地等,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
楠木橋等9個村雖然是偏僻的山區村,但譚澤勇引導9個村黨支部解放思想,積極投入“張吉懷精品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建設,大膽探索民族團結聯誼旅游新路子,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去年8月,楠木橋村成功舉辦了“葡萄熟了·大湘西鄉村旅游文化節”,邀請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艾丁湖鄉也木什村前來交流并締結為“姐妹村”,簽訂了葡萄產業區域發展合作協議,并建立100畝“楠也聯誼”葡萄示范基地。目前,9個村共建成四星級休閑農莊2個,民俗文化表演大舞臺3個,2015年旅游接待10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00多萬元。
記者實地參觀了已初具規模的開發園區,看到園區滿山種植著獼猴桃、藍莓、枇杷、刺葡萄等,園子里還有垂釣池塘,配備餐欽、住宿、停車等一應俱全的服務設施。
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目前,產業園已完成投資1000萬元,開發出了東紅、金艷、翠玉、金果4種優質獼猴桃1000畝;園區招收的200多名員工都是附近的貧困人口,他們月工資在1500-2300元之間,年人均工資收益21000元。譚書記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他說2018年產業園全面收獲后,年人均收益將達7003元。
作為全國勞模的譚澤勇書記,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敢于創新奮進,勇當改革先鋒。2016年10月,譚支書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是湖南省唯一獲獎者。記者由衷感嘆,怪不得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歐青平對麻陽“連村聯創,抱團攻堅”黨建引領扶貧作出重要批示:“可考慮予以深度挖掘和總結。”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也對“連村聯創,抱團攻堅”給予了高度肯定。“連村聯創,抱團攻堅”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十大精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