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華++鄭子昂++劉富江
摘 要:高校特困生隊伍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的關注,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義不容辭地做好特困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作者對特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形成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構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的支持體系。
關鍵詞:高校特困生;心理;支持體系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1.高校特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種消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對自己評價過低,往往表現為憂郁寡歡,壓抑自怨,不愿交際,封閉自己。
(2)焦慮心理。焦慮是一種焦灼、煩躁、憂慮的情緒,往往表現為做事優柔寡斷,顧慮重重。
(3)懈怠心理。懈怠是對自己管理松懈、行為懶散,對他人怠慢不敬,對事情松散怠慢的情緒反應。
(4)虛榮心理。虛榮心是一種扭曲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追求虛表的性格缺陷。
2.高校特困生存在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及個人早期經歷直接影響孩子認知心理和人格的形成。特困生大多來自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家境貧寒,經濟拮據,父母忙于生計,與孩子溝通較少,致使特困生出現心理問題。
(2)社會因素。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對高校特困生的心理有重要的影響。 “金錢萬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虛偽。特困生為解決生活問題盲目地從事社會兼職,常遇到被欺詐的問題,心理障礙隨之產生。
(3)個人因素。特困生自我評價偏低,不能正確評價和認識自我,不能正確對待當前所面臨的困難,不能正視自己所面臨的困境和挫折,使特困生的心理問題難以解決。
(4)學校因素。高校針對特困生的教育和管理缺乏系統性和有效性。如確認特困生的辦法不完善,獎助勤補免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咨詢服務機構監控和服務不到位等,使特困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緩解。
3.構建高校特困生心理支持體系
(1)提高特困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和加強正面引導教育。學校組織開展特困生系列勵志教育,如“自立自強明星”評選、“立志成才”報告會等,為特困生健康成長搭建平臺。教師不能因為經濟條件差和學生心理問題嚴重而放棄對他們的教育引導,而應發現其特長和優勢,教育引導其深刻理解“人窮志堅”“從來紈绔少偉男”“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的道德,對自己的處境有一個客觀積極的認識,敢于正視、面對和戰勝困難,鼓勵他們克服不良情緒,正確處理學習、勞動和生活各種關系,喚起和激發他們生活的勇氣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2)聯動家庭,共同關注特困生。特困生雖然遠離父母,但仍然離不開家庭教育,輔導員應通過家訪、書信、電話、微信、QQ群等形式與家長聯系,家校聯合,共同對特困生進行情感幫扶,幫助特困生不自卑自棄,增強承受能力,盡快調整挫折帶來的消極情緒,鼓足戰勝困難的勇氣,重新奮起,努力改變目前的現狀,樹立正確的“三觀”。
(3)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給予特困生政策傾斜。高校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特困生的獎貸勤助補免等相關制度,鼓勵他們通過勤奮學習、勤工儉學、無息貸款等方式來解決經濟問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
(4)主動引入校外資源助力特困生成長。高校要加大社會資助特困生工作的宣傳力度,擴大社會影響,激發每一位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去愛特困生,幫助特困生。學校應充分利用校友會的資源來有效幫助特困生學習、生活和實現良好就業,力求資助活動規范化、制度化,集中管理,統一調配,使眾多特困生受益。
(5)完善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高校要選拔綜合素質高的教師做好特困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工作,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貫穿學校的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品質和健康的人格,提高特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高校特困生有黨和政府的關懷,有父母的支持,有高校的系統管理和服務,相信他們一定會自立自強,以良好的心態渡過難關,完成學業。
參考文獻:
[1]金明媚.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與成才——江南大學特困生個案調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3.
[2]田中良.關于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