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娟++汪麗麗++朱品+官林
摘要:我國既有建筑面廣量大,能耗物耗巨大,環境污染相對嚴重,對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工作基礎薄弱。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是國家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本文從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的相關概念和國內外發展現狀進行剖析,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建議。
Abstract: China has large building area, huge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material,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relatively serious. The work found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 green transformation is weak.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is the subject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關鍵詞: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綠色建筑;建筑業;生態;環境
Key words: existing buildings;green transformation;green building;construction industry;ecology;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2-0053-02
1 綠色建筑和建筑的綠色改造
1.1 綠色建筑和建筑的綠色改造的相關概念
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2006對綠色建筑的定義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即:“四節一環保”的建筑。可以看出綠色建筑在設計與建造過程中,充分考慮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利用光能、風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
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是綠色建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對不滿足綠色建筑標準的既有建筑實施的以節約能源資源、改善人民居環境、提升使用功能為目標的維護、更新、加固等活動。
1.2 綠色建筑的產生背景
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首次將生態與建筑合稱為“生態建筑”,即“綠色建筑”。在1992年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由于當時全球的科學家和社會各界都認識到日益快速發展的經濟給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與會者第一次比較明確地提出“綠色建筑”的概念。2004年8月,中國國家建設部將“綠色建筑”明確定義為:“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
2 既有建筑的發展現狀
2.1 國內既有建筑業的發展現狀
建筑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建筑市場飛速發展,建設速度前所未有。建筑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環境,解決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問題,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國建筑業的設備及技術仍然相對落后,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能耗物耗巨大,污染排放集中,建筑廢棄物再利用率很低。因此,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改造建筑業,實現建筑業的轉型升級,是我們廣大建設工作者的迫切任務。
我國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工作基礎較為薄弱,推廣任務任務比較艱巨。新中國成立以來與既有建筑改造相關的工作中研究一直都在進行,主要包括:早期進行的單項改造,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的危房改造、90年代至今的節能改造、2006年開始的節水改造、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安全性改造;2006年,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既有建筑綜合改造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實現了引導與規范既有建筑綜合改造關鍵技術在我國建筑工程中推廣應用;“十二五”期間對既有建筑改造進一步深化,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希望能夠把對既有建筑的綜合改造提升到綠色改造,在節能減排的同時,提高既有建筑的綜合環境性能。
2.2 國外既有建筑業的發展現狀
與我國相比,世界上發達國家比較早的遇到了既有建筑的相關問題。在他們國家相繼出臺了各種法律、法規來約束對既有建筑的處理方式,出臺了各種政策來鼓勵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并且制定相關規范和指標來引導對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的行為。經過許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許多國家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相比之下我們應該積極的去學習和借鑒別人的先進之處。
下面以美國的帝國大廈的綠色改造為例,來感受一下先進國家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思維和方法。
帝國大廈位于美國紐約,建筑面積為204385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此建筑曾經獲得了全美國甚至全世界的目光。雖然如此,2006年被新業主接手時已年久失修,設備陳舊,能效低下。2008年前,大廈全年公共設施費為1100萬美元,全年二氧化碳排放25000噸,全年能源使用每小時277.3kWh,電力需求達峰值9500kW。2008年2月,克林頓氣候行動計劃開始對帝國大廈進行節能減排項目的研究。帝國大廈開始考慮實施一項價值超過5億美元的升級項目,此時恰好可以從能源成本角度審視和評價現有的資本計劃,以評估成本消減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是否可行。因此綜合能源效益改造方案作為5億美元升級項目的核心要素,目的是降低建筑物能耗38%,每年減少400萬美元的能耗支出,在3年左右回收改造成本,這將為全世界各地其他商用寫字樓提供一種可參考的操作模式,創造一個透明的、可復制的、定量的、成本合理的能效再投資方案。
帝國大廈聯合多家領先能效機構,共同開發了一套創新的能效改造方案,在維護結構改造、空調系統改造以及照明和運營管理方面都采用多種先進工具實施可持續性改造。使用現有的和新創造的建模、測量的預測工具,并對其能耗以及功能效率和不足進行了全面了解,保證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提升效率的同時又不會影響盈利業績。該改造工程將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并為打造高性能的租戶工作場所奠定基礎。
3 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面臨的挑戰
3.1 既有建筑面積較大,多數存在安全性失效和功能退化等情況
我國既有建筑面積目前已超過500億平方米。受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的限制,有30~50%的建筑從建成后使用至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或功能退化的問題。隨著城市規劃的更新,結構和部件老化的建筑紛紛遭到拆除,這對建筑資源來說是極大的浪費,并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環境污染。
3.2 能源消耗與污染量巨大,資源利用率低
我國建筑在試用期間的碳排放量基本占自身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80-90%,量大面廣的既有建筑的高排放給我國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污染物的排放比較集中,資源利用率和建筑廢棄物在利用率低。對既有建筑進行綠色改造將成為解決我國當前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和關鍵環節,也將有力緩解我國節能減排潛力日益縮減的困局。
3.3 基礎工作薄弱,相關政策、法律及法規都不完善
我國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工作基礎較為薄弱,國家和政府出臺的法律、法規相對來說較少,對于既有建筑的處理方式約束性小,相關標準、技術、政策、產品、機制等各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對于綠色改造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大。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的推廣任務比較艱巨。
3.4 建筑業的設備和技術相對落后
相對于國外既有建筑的發展水平,我國在綠色建筑這方面開發的還比較少,缺少專門研發綠色環保建筑的專業人才和技術。國內相對做的比較好的企業很是缺乏,據我的調查了解,位于高碑店的奧潤順達集團在綠色建筑方面做的比較與國際接軌,他們做的綠色門窗,在全國知名度還是很高的。所以國家應積極的培養這方面的人才,研制先進設備,盡快與世界先進國家接軌。
4 推進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的措施
4.1 加強基礎工作的指導
我國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工作基礎比較薄弱,國家和政府應該加強對基礎工作的建設與改革,加大基礎工作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投資與建設。盡量使用低能耗的材料和設備,研制出一套典型建筑改造的系統方案。
4.2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推廣和宣傳綠色理念
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應在我國開展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工作的基礎上,對現有政策進一步整合、創新,并結合我國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發展路徑及規律,階段性地、適時地推動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的政策研究。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積極搜索建筑綠色改造遇到的法律漏缺,及時并積極的改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推廣綠色改造的理念,向社會各界普及。
4.3 培養先進人才,推進技術創新
既有建筑改造遠比新建建筑復雜,加之氣候區和建筑類型的不同,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技術創新也就顯得更加迫切。我國如今在建筑綠色改造方面的人才比較緊缺,技術相對發達國家還比較落后。為此,國家應積極的培養綠色環保方面的人才,多和世界先進的國家交流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相信未來幾年我國在這方面會有所突破。
4.4 培育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產業鏈
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應充分重視培養綠色改造人才素質,提升綠色改造產品性能和質量,培育綠色改造基地建設,分別從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咨詢設計、產品生產、施工、運行維護等全壽命期的產業鏈角度引導和布局,分步實施,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待條件全面成熟時即可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快速發展,做大做強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產業。
參考文獻:
[1]程可佳.淺談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及存在的問題[J].建筑知識,2015.
[2]王俊,王清勤,葉凌.國外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標準和案例[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3]李百戰.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技術策略探索[J].研究進展,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