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濤++劉立新

我國常見的消費金融模式包括以銀行為主導的住宅抵押貸款、教育貸款、購車融資、信用卡消費業務;其他專業消費金融公司提供的消費支持業務,例如校園貸、工薪貸等;大型企業向消費者提供的消費支持,例如阿里提供的“螞蟻花唄”和京東提供的“京東白條”等。我國的消費金融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不可避免存在發展與穩定的協調問題。美國消費金融發展有著百年的歷史,具有非常多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學習總結,對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消費金融的特征
消費金融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諸如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金融環境、信用制度、法律法規等,各種因素的疊加促成了美國消費金融的如下特征:
經濟增長與消費金融發展的同周期性
經濟增長促進居民財富積累和消費支出,是消費金融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消費金融亦刺激了消費,進一步促進生產和經濟增長,兩者有著同周期性。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理論有力支撐了該論斷,指出即期收入和即期消費的正向關系,收入水平越高,消費越高,反之亦然。
縱觀美國經濟金融發展史,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的三個階段對應著美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三個階段:(1)20世紀40年代中到60年代末期,美元本位制確立,二戰結束,美國主導著世界經濟重建,美國經濟迎來穩定發展的環境和機遇,此期間美國經濟增長維持在6.28%左右,消費貸款增長率維持在13.26%,呈現爆發式增長。(2)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石油危機后實體經濟復蘇與美國金融創新相疊加,此階段GDP增長維持在9%左右,消費信貸增長率維持在11%左右,經濟穩定增長給消費金融提供有力的支撐。(3)整個20世紀90年代,美國信息技術改革和制度創新推動美國經濟金融發展,形成了“高增長”“高就業”“低通脹”的良好發展形勢,期間經濟增長維持在6%左右,消費信貸維持在8%左右。
高效的金融市場有利于消費信貸成長
理論上,消費金融協調了居民財富與居民消費在時間和空間上錯配的問題。弗里德曼認為,居民消費由居民財富決定,并將居民財富劃分為人力財富和非人力財富、人力財富取決于居民獲取收入的能力,具有即期性的特征,非人力財富即居民的物質財富,流動性較差。當居民即期消費需求高于其財富積累時,需要消費金融為其提供即期消費支持,而消費金融則需金融市場為其提供了投融資渠道和流動性。因此,高效的金融市場成為消費金融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
20世紀80年代,美國放寬金融管制,資產證券化和杠桿交易活躍了金融市場,加速了消費金融資金周轉。商業銀行、消費信貸公司、信用互助機構、非金融的大型企業均參與到消費信貸業務中來。繼1970年美國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首次推出住房抵押證券后,資產證券化在諸多領域得以實施。20世紀80年代,以信用卡、學生貸款、汽車貸款等為標的的資產證券化(ABS)的證券層出不窮,金融市場為消費信貸證券提供了良好的流動性支持,但過度的金融創新也為80年代末期的金融危機埋下隱患。
銀行為主導、多機構并存的消費信貸體系
美國的消費金融涉及住宅、汽車、教育、旅游、耐用品、日常消費等多個領域,形成了綜合性銀行與專業化消費信貸機構并存的格局。多機構并存有利于專業化的消費信貸體系構建,深入各個領域,了解特定客戶群體和行業特征,降低行業風險和個體風險。競爭的市場有助于消費信貸定價效率的提升,但專業化機構在系統風險的管理和金融風險的專業化管理上要弱于銀行,因此銀行主導,多機構并存的消費信貸體系有利于美國消費金融的穩健性發展。
以2016年為例,存款機構提供了美國近40%左右的消費信貸,依然處于主導地位,專業化的金融公司提供了20%,聯邦政府提供了28%,信用互助機構提供了10%,非營利教育機構、非金融企業等提供了3%左右。銀行和聯邦政府主要提供住房抵押貸款,同時,銀行和其他機構共同提供多樣化的消費信貸。
健全的信用體系和法律法規體系
完善的信用體系為授信機構信貸風險管理提供了保障。美國的征信體系以民間自發形成商業性征信公司為主體,有三種評級模式共同構建。一是個人征信,目前以Ex p e r i an、TransUnion、Equifax三家為主導,200多家小型消費者信用服務機構共同組成的個人信用體系;二是企業征信,主要由鄧百氏公司壟斷,該公司擁有的“世界數據庫”內有來自世界各國的5700萬家企業的信用檔案,構建了強大的企業征信評估系統;三是為企業投融資服務的信用評級體系,以標普、穆迪、惠譽為主導,多家評級機構并存。
在信用體系中,征信機構和授信機構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征信機構可以不經個人許可,從授信機構、政府及其他渠道獲取個人信用信息,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向授信機構等提供信用數據報告。消費者對其信用報告質疑時,征信機構應核實信息,保證報告的客觀公正。
嚴厲的失信懲戒是信用體系建設的必備環節。美國失信懲戒措施可以歸結為三項。一是信用行為與其經濟生活掛鉤。失信行為將導致失信者的經濟生活受到限制,在未來無法得到信用支持,從而約束個人、企業等的信用行為。二是嚴厲的失信懲罰。主要包括對失信者的勞動懲罰和經濟處罰。三是司法配合。通過法律規范,將失信行為披露到相關的經濟生活領域,給失信者帶來諸多負面效應。
健全的信用體系和信用服務滲透到美國社會的各個領域,為企業和個人的授信、金融風險的評估提供了依據,為消費信貸的風險管理提供決策建議。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相繼出臺了《消費者信用保護法》《誠實借貸法》《公平信用報告法》等法律法規,覆蓋了征信、授信、失信后采納的措施等消費金融所有環節,保障了消費金融業務的順利展開。
對中國的啟示
注重經濟增長與消費金融的同周期性。消費金融的發展以居民財富和消費支出為基礎。我國消費金融發展應遵循經濟規律,當經濟快速增長、居民財富增加時,適度加快消費金融業務的開展有利于改善消費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若經濟處于衰退期,居民收入減少,財富縮水,需謹慎開展消費金融業務,防范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目前,我國經濟面臨著經濟增速減緩和經濟結構轉型的經濟格局,適度的開展消費金融有利于刺激消費,減緩經濟降速的負面效應,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減少抑制了消費沖動,過度發展消費金融,刺激消費的往往會造成信用鏈條的斷裂,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加快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有效的金融市場能夠較好地對金融產品進行定價。美國較為完善利率市場有利于債券價格的形成,為消費金融產品的定價提供了標桿。另外,有效的金融市場有利于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可將授信者風險轉移到市場,增強授信者的流動性,降低其風險。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初步完成,但以市場為基準的利率體系尚未完全形成。為此,完善市場化利率體系,設計與市場化利率相關的消費金融產品,有利于促進消費金融市場的發展。
培育充分競爭的消費金融市場。美國消費金融市場形成了貸款機構、聯邦政府、信用互助機構、金融公司、非金融企業共同競爭的格局,有利于打破壟斷,對消費金融產品有效定價。同時,機構之間互補機制,全面覆蓋了美國的消費領域。目前我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依然以商業銀行為主導,其他消費金融機構尚還薄弱,培育其他機構成長的任務依然艱巨。
健全信用制度。健全的信用制度是消費金融發展的有力保障。信用制度建設主要包括法律體系建設、信用體系建設和居民信用觀念建設。首先,我國政府應依據當前消費金融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頒布相關法律法規,解決消費金融發展的普適性問題和特殊性問題。同時,我國應扶持本國的征信機構,鼓勵征信機構和授信機構的良性互動,培養市場化的征信體系。最后,培養居民良好的信用觀念,注重個人信用維護,合理的運用消費信用。居民良好的信用觀念,社會公平有效的信用市場,國家完善的信用法律保障,是我國消費金融走向成熟的必備條件。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