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雙倫

產權改革是農村信用社(以下簡稱“農信社”)改革的一項核心內容。農信社的產權如何改革呢?本文將從產權理論、激勵約束理論出發,對農信社的產權改革進行研究。
產權不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的唯一道路
明晰產權的根本意義在于明確誰是財產、權利的所有者,以使所有者擁有對資產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假設資產所有者都是利己的,并將之作為一個定律,那么資產會激勵和約束資產所有者保護、擴大自己的財產。所以,按照資本主義的基本理論,在經濟活動中,必須明確資產的所有者,建立“誰擁有,誰負責”的經濟關系,以誰擁有這一所有權的概念來約束和激勵所有者,同時也為所有者以自己擁有的產權來約束和激勵他人,提供法律、道德、資產的依據。這是產權理論的核心內容。
從產權理論,可以進一步闡發激勵約束理論。激勵約束,即激勵約束主體根據組織目標、人的行為規律,通過各種方式,去激發人的動力,使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和要求,迸發出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規范人的行為,朝著激勵主體所期望的目標前進。激勵約束一般包括五個基本要素,即激勵約束的主體、客體、方法、目標和環境條件,是解決誰去激勵約束、對誰激勵約束、怎樣激勵約束、向什么方向激勵約束以及在什么條件下進行激勵約束的問題。
激勵與約束有著不同的功能,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首先是激勵,沒有激勵就沒有人的積極性,而沒有積極性,一切經濟發展就無從談起。其次,每個人要對他的經濟后果負責任,也就是說,他的行動要受到約束。
問題在于,一定要在產權明晰的前提下,討論激勵約束嗎?換言之,激勵約束主體,一定要具有資產所有權嗎?其實不然。大部分的激勵約束主體沒有所有權,只有管理權。如皇帝對臣子的管理,并不是以所有權為根據的,而是根據巨大的皇權;政府上級對下級的管理,也不是依據資產所有權或人身依附權,而是根據嚴格的政治權力;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更沒有資產所有權的影子,而是依據教師教育學生的權力。在經濟生活中,常常也有“沒有所有權的管理”的現象(即通常所言的“所有者缺位”)。如中央直屬的國有企業對干部員工的管理,名義上和法律上是國資委,實際上如果沒有國資委,沒有明確的資產國家所有權,政府安排一批人去管理,也是完全可行的。既使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管理也不一定依據資產所有權,如一些企業屬于某個老板,這個老板授權管理者去管理企業。老板不參與企業的管理,但經營者照樣可以將企業管理得很好。職業經理人就是一批優秀的無資產所有權的管理者。實際上,如果沒有老板,而是由某個不具有所有權的組織或人員授權經營,其效果也可以與有老板一樣。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夕的很長一段時期,由于政策原因,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管理不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的確是因產權不明確造成無人對資產負責,從而造成管理經營不善。但由此要求各種所有制、各種規模的經濟體都要明確產權,并作為走向良好管理經營的前置先決條件,恐怕又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一些企業即使有明確的產權,也不一定管理得好。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比比皆是。現實中相當部分的私營企業倒閉破產,就是最好的證明。沒有明確產權的企業就一定管理不好嗎?答案是不一定。一些企業即使沒有明確的產權,但由于有人進行嚴格的管理,照樣可以經營得良好。
依據產權的原動力,對企業進行管理,這種管理的效果在不同規模的企業中效果是不一樣的。對個體企業,特別是規模較小的企業而言,企業產權所有者往往親自參與管理經營。在這種情況下,所有者為了財富的增加,將積極保護自己的資產,并嚴格管理員工。這在個體經濟和民營企業中體現得最為突出,但在一些大規模企業中,特別是產權分散、混合的企業中,產權的管理、激勵與約束作用并不明顯,甚至完全不起作用。如在上市公司中,相當部分的中小股東并不關心和影響企業的管理。即使一些大股東,也是將企業交給經營者去管理。如果將這些大股東替換為一些負責任的組織,也完全可以在沒有明確產權的情況下管理好企業。
管理中的激勵與約束,其核心在于有一個最初的管理源,由此產生管理的原動力,將管理中的激勵與約束一步步傳下去。至于這個“源”,是一個資產所有者還是一個組織,并不重要,也不影響管理的效力。現實中,單純的由資產所有者或組織者形成的激勵和約束是較少的。特別是在經濟組織中,更多的是由資產所有者和組織者形成的混合激勵和約束。我們可以用圖1來說明這個原理。
所以,認為明晰產權在經濟活動中是必要的、唯一的、絕對不可缺少的說法,是不符合基本經濟實踐的。認為產權是可以解決一切經濟活動的動力,產生激勵和約束,產權是萬能的,產權的作用不可由其他因素替代,這樣的理論主張,是一種極端的學究式推演,是科斯所言的“黑板經濟學”。在新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中,我們在改革開放前完全否認產權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后又過分迷信、迷戀于產權,兩者都走了極端。從更長的歷史跨度看,私有制是一個階段的歷史產物,產權對人類經濟活動的作用在這一階段必須存在。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必將消滅,產權的作用又是完全可被替代的。
農信社由合作制到股份制的產權變革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信社成立時實行農民入股的方式,一人一股,實行合作制方式管理。但在實際操作中,各地農信社在股權工作上的重點是擴大社員、增加股金,對于股份的性質、管理采取合作制還是股份制,并沒有太多的關注與強調。從舊社會翻身解放的農民,更多地沉浸在聯合起來走合作社道路的熱情和喜悅之中,至于合作社如何管理,農民既不去想,又不知如何去做。
后來的農信社擴大規模,人民公社管理,貧下中農管理,一直到歸口央行管理,都沒有更多地考慮股金問題。因為農信社已經成立起來了,大家關心的不再是它成立時的性質,而是更多地考慮怎么管理它。所以,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農信社的股權問題并沒有更多的討論和分析。
1979年之后,農信社歸口中國農業銀行管理。農業銀行將農信社作為自己的一個機構,更多的是考慮農信社與農業銀行在一起的經營活動。股權問題在當時是可有可無的事,沒有考慮的必要。20世紀90年代,在國家股份制改革和國退民進的大形勢下,一些政府官員、金融界官員和理論界人士,想到了農信社應該明晰產權、實現規范化股金管理、明確法人、獨立經營,所以才產生了1996年的農信社與農業銀行的“脫鉤”(“行社脫鉤”)。可以說,當時這一改革并不是發自農信社和農民自身的需要,不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而是來自于遵循理論模式,貫徹高層思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自1996年農信社與農業銀行分家后,農信社的股權問題才被各方面重視起來,開始進行認真地思考和安排。開始要求社員和其他方面入股,規范股金,明晰產權,向著所謂的規范化發展。但是,股權仍然沒有在信用社發展和管理中起到什么作用。農民入股就是繳納股金,領取分紅而已,并不管信用社的經營效果如何。
農信社的產權,就在這種不明不白的情況下,繼續存在和發展。理論界和管理層,特別是信用社的最高管理層,仍然不遺余力地按照理想化的模式,去推動農信社的股權改革,意圖使股金成為真正的股金,管理上規范化,特別是發揮股金對農信社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作用,但事與愿違。
在這一過程中,理論界和管理層特別推崇農信社股權的性質由合作制向股份制轉變,認為如果實現這一轉變,農信社的產權就完善了,管理就規范了,產權的激勵約束作用就會實現。所以,在實踐中就要求各地農信社增資擴股,提高投資股占比,消滅合作股,于是就有了新一輪的股權調整。
公眾股份制是農信社最合適的產權制度
農信社作為地方性的金融組織,其有很強的社會性,它并不像一般工商企業那樣,可以由某個老板擁有。對農信社來說,從建立管理層的激勵約束機制講,明晰產權并不重要,有沒有明晰產權都是可行的,只要管理層的激勵約束機制到位即可。管理層的管理原動力(激勵和約束)來自于上級組織。這就如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一樣,其管理的動力,并不主要來自于匯金公司和國資委,而是來自于黨中央、國務院、中組部、央行、銀監會,即黨建行政和業務指導的雙線管理。農信社管理層努力好好管理,主要不是為了自己所謂的“老板”——千千萬萬個社會股東,而是要完成組織交給的使命、任務和要求。如同前文討論的一樣,明晰產權對農信社來說,并不必要,也沒有什么意義,只要管理到位了,信用社的經營、服務一樣會好。在這方面,省聯社的產生及管理就是最好的實踐證明。省聯社成立后,對各地農信社實行的密集而嚴格的管理,并不是依據什么股權,而是依據省委、省政府賦予的行政權力,其結果是農信社獲得了巨大進步,支農力度空前加大,支農效果空前良好。
由此可見,討論農信社是什么股權性質,沒有什么意義。合作制也罷,股份制也罷,都不重要。但在目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產權理論風頭正勁的時候,還有必要討論。當公眾迷信產權理論的時候,農信社在加強自上而下管理的同時,也有必要搞一些產權改革。
那么,農信社的產權制度到底是一個什么性質和形式呢?農信社究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所有制呢?
農信社的所有制性質,應該是以農民入股為主的股份制。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農信社實行社員入股、互助合作、不以盈利為目的合作制,是不現實的,因為它違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等價交換、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基本機制是利益機制,即利益最大化的驅動機制,所有市場主體的一切行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要求實行一家一戶之間互助,實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合作制,是難以行得通的。更重要的是,合作制的行不通,不僅是理論上的行不通,而且是實踐上的行不通。歷史實踐表明,合作制在農民大眾中行不通。在目前我國農村,要求農民入股互助合作,不追求個體自身利益的發展,恐怕是哪個理論家、哪級政府都難以辦到的。如果辦得到,就不會有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改革了。
現在,農信社的合作性質實際上已不存在了,或者更直接地說,自始至終就沒有存在過。農民歷來沒有通過信用社進行合作互助,而只是把農信社當作一個與自己關系密切的金融機構。農信社也強調防范經營風險和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向信用戶、優質企業等優質客戶發放貸款,而不是以信用合作的方式支持生產合作的農戶。所以,要看到合作制早已名存實亡的現實。但總有一些人對此否認,一味抱殘守缺。
合作制的名存實亡,是農信社發展的必然,是社會的進步。我國歷史上農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及信用合作社,都為我國的發展,特別是農村的發展起過積極、重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有的退出歷史舞臺,有的名不副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社會主義經濟性質,逐步由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那種不符合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制度,會逐漸被人們所淘汰。中國農村由合作式的人民公社,到家庭經營為基礎的土地承包,激發出農民的巨大生產力,證明了這一道理。農村商品流通體制由供銷合作社變革為市場經濟下的自由商品流通體制,也證明了這一道理。農信社合作制走向名不副實,是農信社適應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適應近4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需要。如果沒有這一名不副實的過程,就會產生更多的不良資產,農信社也不會發展到今天。畢竟,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行合作制會使人不關心農信社的經營,會使信用社成了農戶、企業、當地政府的錢袋子。試想,如果農信社在20世紀70年代末歸口農行管理時,就按照股份制企業的要求防范風險、追求利潤,能有今天如此巨額的不良資產嗎?
農信社所有制應當是以農民股份為主的公眾股份制。這是指農信社主要以農民分散入股組成。這種分散入股方式一方面保證了農信社為農民所有,為農民謀福利,另一方面也保證了黨和政府對農信社的領導。在農信社股金中,要盡量減少大股東的進入,以防止大股東控制農信社,過分追逐利益,以致偏離支持“三農”的方向,防止農信社脫離黨和政府的領導。以后,由于農信社經營狀況的好轉,農信社也可吸收一些非農民的分散股本,還可上市發行股份,最后形成以農民股份為主的公眾股份制。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