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
2015年12月,中央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對農村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提出了要求。2016年,國務院發布第一個國家普惠金融發展規劃,將貧困人員作為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出要穩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加快農村金融創新,保證“三農”貸款持續投放并不斷增長,力求脫貧攻堅獲得實質性效果,最終實現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金融支持是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是把“輸血式”扶貧轉化為“造血式”扶貧的必經之路,是實現貧困地區與人員的自我發展和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此大背景下,傳統的金融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的要求,農村金融市場正在發生變化,這對農村金融機構業務模式的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
山西省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政策背景
作為當前我國脫貧攻堅的重點省份之一, 山西省在“十三五”扶貧方案中,重點提出對全省的貧困地區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2014年9月15日,山西省正式啟動實施金融富民扶貧工程,全面深入探索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新道路。2016年7月,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堅決打贏全省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要建立健全金融扶貧服務機制,加快落實關于金融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各項舉措,進一步細化金融機構的工作,加快推進金融富民脫貧工程的實施。2017年5月,為解決合作社中農戶在造林過程中遇到的流動資金短缺問題,山西省林業廳與郵儲銀行山西省分行正式就林業方面的精準扶貧工作達成合作,使得郵儲銀行山西省分行成為全省范圍內第一個為貧困農戶提供林業扶貧貸款的農村商業化金融機構,同時這也達到了以生態扶貧來帶動精準扶貧的目的,使得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實現了有效的結合。2017年6月,山西省正式啟動精準扶貧“綠箭”行動,涉及到科技扶貧,新能源項目投資扶貧,金融扶貧以及教育扶貧等八方面的內容。以上涉及到各個領域的精準扶貧工作均離不開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因而金融支持精準扶貧被認為是打贏扶貧攻堅戰中的關鍵策略。
山西省農村金融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實施精準扶貧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扶貧資金的投入,貧困地區發展產業的最大難題就是缺少資金支持,但越是貧困的地區越是金融發展的盲區,這就需要農村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到精準扶貧過程中來,創新金融參與精準扶貧的模式。只有探索出有效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農村金融機構業務模式或進行業務流程改進才能拓寬農村金融供給渠道,提高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效率。反過來,貧困地區只有出現了產業效應,才能吸引更多金融資金的投入。雖然山西省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農村金融機構支持精準扶貧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6年3月末,山西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扶貧開發貸款余額為882億元,全省58個貧困縣中鄉鎮金融服務已實現全覆蓋,行政村覆蓋率達64%),但在實際落實和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山西農村地區和全國大多數農村地區一樣,長期以來仍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基礎設施建設也比較落后,金融服務普遍存在功能缺失和錯位的現象。并且大部分金融機構主要分布在市縣級,鄉鎮級金融機構數量較少,且以郵政和農村信用社為主,保險、證券和信托等金融機構嚴重缺失,因此山西省農村金融體系處于不健全的狀況。
廣大村民的人口素質較低,大多數貧困戶未受過基礎教育,缺乏金融服務與理財意識,貧困農戶和企業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條件下按時還款的意識薄弱,沒有動力自覺還款,使得金融扶貧貸款十分容易造成壞賬。構建信用體系是增加貧困農戶和企業獲得扶貧款的有效途徑,也是有利于金融機構制約貧困戶按時還款的有效方式。但是山西省大部分縣鎮沒有信用擔保公司,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機制,使得農村金融機構難以開展信貸業務,造成金融扶貧動力不足的局面。
小額貸款難。為了解決山西省貧困地區企業與農戶貸款難的問題,早在2014年7月,山西省首先在呂梁山片區的興縣、神池等7個縣實行金融富民扶貧工程試點。到2015年,金融富民扶貧工程在山西省的58個貧困縣中正式全面啟動,參與扶貧合作的農村金融機構開展分別針對貧困農戶的小額貸款“富民貸”和針對扶貧企業和項目的“強農貸”。“富民貸”要求貸款起點為1000元,最高額度為5萬元,期限不超過兩年,而“強民貸”則為了適應不同額度的資金需求,針對貧困地區的不同產業,推出個性化貸款產品。例如山西省農信聯社專門為貧困農戶和企業設計了兩款貸款產品,助力貧困農戶和企業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盡管很多農村金融機構都就小額貸款難的這個問題進行了很多嘗試,也在一定程度上開展了農戶小額信貸業務,但由于小額貸款風險較大、成本較高、收益較低以及缺失信用機制等原因,這個問題仍是制約貧困農戶脫貧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至今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有效解決。現階段,主要由中國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一些小型貸款公司對貧困農戶提供小額貸款業務,導致貧困農戶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滿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且上述農村金融機構對貧困農戶小額貸款的管理與運作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還需要繼續完善和創新。
金融產品與服務供給不足且與生產要素銜接較差。在山西省的大部分農村,農村商業金融機構以銀行業為主,面向農村人口的金融產品與服務以傳統的存取款和信貸業務為主。大部分的農村金融機構均認為除傳統金融產品與服務如農村保險外,期貨和證券等很難在貧困農戶和企業之間推廣,導致有相應金融產品與服務需求的農戶得不到有效滿足,加之農村商業金融機構參與扶貧開發工作起步較晚、資金投入不足,導致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供給嚴重不足。
農村金融機構小額貸款發放一般在一年以下,資金供給時間與農業生產周期嚴重不對稱,例如山西省林業、養殖業與種植業貸款一般在1~3年或者3~5年,過短的貸款期限限制了農村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也容易產生信貸風險,導致貧困農戶無法按期還款,發生惡性循環。
推進山西省農村金融業務模式創新策略
以小額貸款為主導提供多樣化金融產品。小額貸款不僅是一種有效的金融手段,同時也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扶貧方式,根據地區和貧困戶的特點,因地制宜并有效利用當地資源,從貧困農戶的實際需求出發推廣和創新農戶小額信貸。信貸投放重點由支持傳統糧食種植向支持畜牧業、林業、農業倉儲物流服務、農產品加工服務等方向轉型。授信對象主要為種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農員以及倉儲專業大戶、農產品加工專業大戶等。例如近年來,山西省吉縣累計發放“蘋果倉單質押貸款”“扶果貸”1077筆,共計9.28億元,帶動18276戶農戶參與生產;人行山西五臺縣支行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引導當地農商行推出了“公司+農戶+信貸”“合作社+農戶+信貸”的信貸模式,鼓勵特困區農戶圍繞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發展種養業;人行山西渾源縣支行與縣人社局、郵儲銀行合作,推出“農村青年就業創業小額擔保貸款”,鼓勵農村青年返鄉創業,帶動貧困農戶增收。
同時,農村金融機構也要大力開展林權抵押、倉單、應收賬款質押、大型農機具、農業生產設施抵押貸款業務,以及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訂單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業務。繼續深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和承包土地經營權貸款試點工作。
加快推進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建設。首先要完善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布局,鼓勵各類涉農金融機構到貧困鄉鎮布網,嚴格限制已有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網點的撤并,加快推進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建設。其次,建立直接面向貧困人口的扶貧主辦銀行,進一步發揮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扶貧互補優勢。最后,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小額信貸、合作社互助組織等,吸引民間資金,對現有農村金融市場進行有效補充,注入新鮮的血液。
繼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繼續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創建活動,建立與完善農戶、合作社和農村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的電子信用檔案,加快實現信用等級與小額貸款業務的有效結合。例如,山西省吉縣不斷優化金融信用環境,向農戶和企業宣傳金融知識。推進“農戶信用檔案+金融機構+貧困戶”的新型模式,為全縣85%以上的農戶建立了經濟檔案,對70%以上的農戶進行了信用評級,推進了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
大力推行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應用。在當前“互聯網+”的大環境下,互聯網科技在金融領域不斷普及和應用,實現農村金融的路徑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因此,要鼓勵農村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保險等金融服務。進一步擴大支付結算網絡的利用,增加非現金結算工具的使用頻率,使用戶享受到便捷的服務;降低村民的金融消費門檻和農村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更好地適應新農村經濟發展需要。
(作者單位:太原工業學院經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