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穎丹++李志++胡冬南++郭曉敏



摘要:以楓香、杉木、樟樹、馬尾松作為鐵皮石斛附生樹種,以草繩、草繩+水苔、木屑、混合基質作為鐵皮石斛上樹方式,就不同附生樹種和上樹方式在越冬時期的生長情況進行了試驗、觀測、分析。研究發現,4種附生樹種均可作為鐵皮石斛的附生樹種,可優先選擇楓香作為鐵皮石斛的附生樹種。對于不同的上樹方式而言,以“杯式”混合基質為上樹方式生長狀況最好。
關鍵詞:鐵皮石斛;仿生栽培模式;附生樹種;上樹方式
中圖分類號: S682.3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9-0112-03
鐵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別稱黑節草、云南鐵皮,屬微子目,蘭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1];莖直立,圓柱形,長9~35 cm,粗2~4 mm,萼片和花瓣黃綠色,近相似,長圓狀披針形,長約1.8 cm,寬4~5 mm,花期3—6月[2]。其莖入藥,味甘,性微寒,歸胃經、腎經,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效。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栽培技術的突破,鐵皮石斛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全國現有種植面積突破2 000 hm2,浙江省、云南省、廣東省、安徽省、湖南省、福建省、江蘇省、四川省均有栽培,產值突破30億元,成為我國產銷量最大、發展最快的中藥材之一,并因地制宜地創造出系列栽培模式[3]。
鐵皮石斛的仿生栽培是指根據植物生長需要較強庇蔭的特點,利用喬木樹冠遮蔭,將植株附生于樹干、樹枝或樹杈上,以仿造其自然生境而進行的一種栽培方式。鐵皮石斛對生長環境和氣候條件要求十分苛刻,喜溫暖濕潤、通風、透氣透水的環境[4]。鐵皮石斛適宜生長在空氣濕度較高,但又不耐水漬的地方,相對濕度維持在60%~80%之間最好,根部含水量也不宜過多,水分過多根部容易腐爛,在冬季鐵皮石斛幾乎停止生長故而也不需要過多的水分,其含水量在30%較為適宜。林間透光度在70%~80%,光照一般為漫射光、散射光,光照度為3 000~5 000 lx,尤其對生長溫度有嚴格的要求,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不適宜生長,最適宜的生長季節溫度在 20~25 ℃,不同地區的溫度耐受能力不同,溫度過低,植株容易凍傷甚至凍死[4]。
馬尾松為我國特有的常綠喬木[5],在我國南方地區廣為分布,其面積居全國針葉林首位。本試驗以楓香、杉木、樟樹、馬尾松為附生樹種,研究不同上樹方式對鐵皮石斛苗莖長、莖粗、莖節數量等生長指標的影響,篩選出適合鐵皮石斛仿生栽培越冬的樹種和上樹方式。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蓮花鎮東城村,在天花井國家森林公園內(116°5′38″E、29°37′19″ N),幽谷深壑眾多,森林植被茂密,水源涵養大。該地屬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為1 917 mm[6],年平均氣溫15~18 ℃,年平均日照時數1 932 h,年平均無霜期239~266 d,年平均霧日在16 d以下[7]。
1.2試驗材料
采用鐵皮石斛組培苗,選擇無爛莖、爛根、黃葉,生長健壯,無病蟲害,葉片4張以上,葉色翠綠的組培苗,在室外環境中煉苗7 d后,洗凈培養基,經800倍液多菌靈浸泡1 min后,栽植到遮陽度70%的簡易大棚內,以細鋸末、松樹皮、碎石子、泥炭的混合物為基質(以下簡稱為“混合基質”),株行距為4 cm×10 cm,栽后每天定時噴霧3~5次,濕度保持在80%左右,培育6個月后上樹栽植[8]。
1.3試驗設計與方法
經綜合煉苗后,選擇葉片數在4張以上、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合格苗進行上樹試驗。分附生樹種試驗和上樹方式試驗2個部分,均于2014年10月10日進行,并于種植時及上樹后每2個月左右測定各處理鐵皮石斛苗的莖長、莖粗、莖節數量等生長指標,分析不同附生樹種和上樹方式對鐵皮石斛生長的影響。
1.3.1不同附生樹種試驗
結合廬山林區自然樹種資源現狀,選擇樟樹、楓香、杉木和馬尾松4個樹種,每個樹種隨機選擇5棵樹進行鐵皮石斛活樹附生原生態栽植試驗,研究不同樹種對鐵皮石斛苗生長的影響。首先將經綜合煉苗后的種苗植入裝有混合基質的口徑6 cm的1次性塑料茶杯中,然后將茶杯靠樹干的一側剪開一部分,用鋼釘釘在樹體上。每棵樹種3層,層間距25 cm左右,每層按東南西北每個方位各種1杯。
1.3.2不同上樹方式試驗
以馬尾松作為附生樹種,共設計4種上樹方式,分別是處理1:草繩固定;處理2:以水苔包裹鐵皮石斛苗的根部后,再用草繩固定;處理3:以木屑為基質,將鐵皮石斛苗按“1.3.1”節中的方法先栽于塑料杯中,然后再釘于樹干上;處理4:方法同(3),只是基質采用混合基質。栽植時由上而下進行,每棵樹種4層,層間距(行距)為 25 cm,每層栽植4叢(杯)種苗,每個處理種5棵樹。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附生樹種對鐵皮石斛生長的影響
2.1.1附生樹種對莖長生長的影響
秋季定植后,由于需經過1個緩苗期,因此,無論固定在何種樹種上,鐵皮石斛當年的生長量均比較小,經越冬后,4月份才開始恢復生長。從4月20日至6月20日的生長量可知,固定在楓香和樟樹上的鐵皮石斛莖長生長量相近,兩者的莖長生長量較固定在杉木和馬尾松上的鐵皮石斛莖長生長量大;但是,固定在樟樹上的鐵皮石斛越冬存活率較低(圖1)。
2.1.2附生樹種對莖節數的影響
莖節數量是評價鐵皮石斛形態的重要指標[9]。在上樹初期以及越冬期間,因為出現部分分枝枯死的情況,故出現莖節數量不增反降的情況(圖2)。但是,固定在楓香樹上的鐵皮石斛莖節數量除在越冬期有所下降之外,其他季節均呈明顯增加的趨勢。
2.1.3附生樹種對莖粗生長的影響
莖粗是評價植物生長狀態的另一個重要指標,也是植物產量的重要構成因子。由于觀測的時間較短,各處理莖粗的差異并不明顯。從秋季上樹后一直到早春,各處理莖粗呈下降趨勢,春季,隨著溫度和濕度的增加,莖粗生長呈上升趨勢(圖3)。
2.2不同上樹方式對鐵皮石斛生長的影響
2.2.1上樹方式對莖長生長的影響
在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這段時間,處理1和處理3莖長明顯增加,而處理2和處理4莖長生長不明顯,并稍有下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秋末冬初氣候干燥,采用草繩固定法,幼苗的根系直接接觸樹皮,可以從樹皮中獲取水份,而木屑的保水能力比較強,因此在秋旱時期仍能生長。但是,越冬后幼苗的莖長增長以處理4最佳,處理2表現最差(圖4)。
2.2.2上樹方式對莖粗生長的影響
各基質中鐵皮石斛在經歷冬天后,莖粗均明顯變小, 且草繩、草繩+水苔和木屑基質中的鐵皮石斛一直到次年6月份都沒有恢復生長,只有混合基質中的鐵皮石斛在次生2月份恢復了生長(圖5)。
2.2.3上樹方式對莖節數生長的影響
上樹最初的2個月內莖節數呈下降趨勢,以后逐漸上升,越冬期下降,早春又稍有增加,但是,夏季除處理4莖節數增加外,其他3個處理均表現為下降(圖6)。由此可見,以混合基質栽植后再上樹的方式對鐵皮石斛莖節數的增加最為有利。
綜上所述,以混合基質栽植后再上樹的方式鐵皮石斛生長狀況最好。
3結論與討論
在整個越冬期間,鐵皮石斛無論附生在何種樹上或是采用何種上樹方式,其越冬狀況均不甚理想。這是因為鐵皮石斛不耐嚴寒,在戶外自然條件下有3~4個月的休眠期,由于低溫干旱,甚至出現死苗的情況。從附生樹種來看,樟樹、楓香、杉木、馬尾松均可作為鐵皮石斛的附生樹種,但是鐵皮石斛的生長狀況以附生于楓香上最佳,莖長、莖粗及莖節數的增長均明顯優于其他3個附生樹種,故可優先選擇楓香作為鐵皮石斛的附生樹種。對于不同的上樹方式而言,以混合基質栽植后再上樹的方式生長狀況最好。
由于鐵皮石斛的最佳生長期在4—11月,因此,上樹時間應選擇于早春3月進行比較好,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延長植株的生長期,提高苗的抗性。
鐵皮石斛適宜種植在通透性較強的基質中,若基質的通透性較差,植株根部呼吸作用便會受到抑制,其根吸收水分與養料的能力下降,出現生長不良,甚至出現爛根現象,導致植株死亡[10-11]。尤其是在夏季高溫多雨季節,基質長期濕熱易引起根系的腐爛[12]。在本試驗中,水苔的保水性與透氣性均好,在夏季,水苔是這4種上樹方式中最好的一種,但是,進入秋冬季,以水苔為基質栽植的鐵皮石斛卻出現了葉片黃化和莖干縮現象,采用草繩上樹和“杯式”木屑基質上樹的也出現同樣的現象,只有“杯式”上樹方式并用混合基質的處理上的鐵皮石斛才較好地于次年春季恢復了生長,由此說明,要實現鐵皮石斛長年林下仿野生栽培,上樹方式是決定其成敗的非常關鍵的因素,本試驗中采用“杯式”上樹方式并用混合基質上樹獲得成功,可在該地區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段俊. 鐵皮石斛標準化栽培[J]. 農村實用技術,2015(2):22.
[2]鄒娜,喻蘇琴,王春玲,等. 鐵皮石斛組織培養及試管開花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2):42-44.
[3]袁穎丹,李志,胡冬南,等. 鐵皮石斛組織培養研究進展[J]. 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9-12.
[4]斯金平,俞巧仙,宋仙水,等. 鐵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J]. 中國中藥雜志,2013,38(4):481-484.
[5]潘鵬,呂丹,歐陽勛志,等. 贛中馬尾松天然林不同生長階段生物量及碳儲量研究[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4,36(1):131-136.
[6]周年興,黃震方,梁艷艷. 廬山風景區碳源、碳匯的測度及均衡[J]. 生態學報,2013,33(13):4134-4145.
[7]杜有新,吳從建,周賽霞,等. 廬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機碳密度及分布特征[J]. 應用生態學報,2011,22(7):1675-1681.
[8]袁穎丹,李志,胡冬南,等. 鐵皮石斛活樹附生原生態栽培模式研究[J]. 經濟林研究,2015,33(4):44-48.
[9]寧玲,宋國敏,付開聰,等. 藥用石斛的人工繁殖與栽培技術[J]. 中國熱帶農業,2008(6):55-57.
[10]陳淑欽,陳清西.鐵皮石斛栽培及光合特性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7):262-264.
[11]許奕,宋順,王安邦,等. 不同培養基對鐵皮石斛壯苗生根的影響及移栽條件優化[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8):247-249.
[12]張毅. 鐵皮石斛的仿生栽培[D]. 南昌:南昌大學,20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