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建昌縣支行課題組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國人民銀行設立了扶貧再貸款,專項用于支持貧困地區法人金融機構擴大涉農信貸投放,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為進一步了解扶貧再貸款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人行建昌縣支行成立專題調研組,對轄內省級貧困縣——建昌縣的再貸款運用情況進行調研。通過調研,了解了再貸款的使用情況,總結了成功的工作經驗,剖析了存在的難點和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基本情況
建昌縣屬遼寧省15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位于遼寧省西南部,地處遼西丘陵山區,燕山山脈伸延于此,土地面積318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9萬畝。全縣下轄28個鄉鎮,276個行政村;總人口63.1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6.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8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0元。2016年末,建昌縣地區生產總值65.4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18.8億元,占生產總值的28.7%。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萬余人、1.6萬余戶,占人口總數的6.3%;貧困村126個,分布在全縣28個鄉鎮,占自然村總數的45.7%。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人均GDP不足全省平均值的六分之一。
建昌縣有工商銀行、農行、建行、郵儲銀行、農發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信用聯社和村鎮銀行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總數75個,其中鄉鎮網點數39個,占總網點數的52%;自動存取款機86臺,POS機2205臺,助農取款服務點632個。截至2016年末,全縣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132.72億元,比年初增加了21.39萬元,各項貸款余額為70.10億元,比年初增加了3.08億元,精準扶貧貸款為2.55億元,占貸款余額的3.6%。
截至2016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共申請7000萬元扶貧再貸款,幫扶建檔立卡戶1251戶。其中,發放了17筆企業扶貧貸款總計6267萬元,幫扶928戶;發放25筆個人扶貧貸款總計733萬元,幫扶323戶。
主要做法
發揮再貸款的政策引導作用,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人行圍繞地區資源稟賦和地區發展實際,以重點支持特色產業項目發展為切入點,不斷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2016年,人行沈陽分行為建昌縣專項安排2億元扶貧再貸款限額。在上級行的支持下,建昌縣率先成功發放扶貧再貸款,按照“限額管理、精準扶貧、設立臺賬、成效評估”的管理原則,確保再貸款資金真正服務地區經濟發展。截至2016年末,人行共發放扶貧再貸款7000萬元,有效拉動了涉農金融機構新增扶貧貸款2.55億元,壯大了扶貧資金實力。
重點支持畜牧業、養殖業等農業產業化扶貧企業。建昌縣屬亞熱帶大陸性氣候,牧草豐富,現有畜禽養殖合作社70多家、畜牧小區120多個。近年來,雨潤集團等畜產品加工企業相繼在此落戶,為畜牧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建昌縣4家省級扶貧龍頭企業申報的產業扶貧示范項目,其中3個項目為畜禽養殖項目。建昌縣金融機構將畜牧養殖業作為信貸支持的重要方面之一,運用扶貧再貸款累計為8家畜牧專業合作社、24個養殖大戶提供扶貧貸款2847萬元,占扶貧再貸款的40.67%,有效滿足了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
加大對清潔能源產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發布的《關于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提出后,建昌縣緊緊抓住國家光伏扶貧的政策,依托地區豐富的光照資源條件,成立了光伏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為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安裝光伏發電系統,產生的發電量貧困戶可以自用,也可出售給國家電網,每年可為貧困戶創富增收、節約開支3000元。在項目實施中曾出現資金短缺現象,在人行的積極推動下,村鎮銀行認真調查,綜合考慮發展前景,決定發放貸款1000萬元,解決了企業發展中的資金“瓶頸”。
嚴格執行利率優惠政策,切實降低貸款成本。金融機構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發放貸款均執行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低于同檔次支農再貸款利率水平。以1年期限計算,7000萬元的扶貧再貸款共節約貸款成本98萬元,切實降低了貧困戶和涉農企業的貸款利息負擔。有的甚至要低于貸款基準利率,如村鎮銀行對轄內昌盛光伏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發放的1000萬元1年期貸款,低于同檔次利率水平23%,按此計算,為企業節約貸款成本10萬元,企業的扶貧實力不斷增強。
存在的問題
再貸款期限短,展期申請環節多,影響了扶貧效果。目前,再貸款分為3個月、6個月和1年三個期限檔次,金融機構得到再貸款后,借款人提出申請,還要經過貸前調查、審貸會研究、貸款審批、辦理抵押等一系列環節,一般需要20天左右辦完手續,因此借款人實際使用的時間只有11個月,與農業的生產經營周期存在不匹配問題。再貸款管理細則規定金融機構可以申請貸款展期,但申請條件、發放程序參照再貸款的流程,實際上等于金融機構申請了一筆新的貸款。另外,從展期申請到批復需要15天,在此期間,如果貸款到期,發生違約,責任很難界定。
政策宣傳不到位,貧困地區金融素養不高。貧困村戶多是分散在遠離縣城的偏遠地帶,交通條件落后,相關的宣傳活動很少深入,導致貧困地區對國家的政策了解較少。部分金融機構雖然開展了以金融扶貧為主題的金融知識宣傳活動,但宣傳形式單一,局限于設置展臺、懸掛標語、發放資料等形式,缺乏針對性,覆蓋面窄,宣傳效果不明顯,從而造成貧困地區的金融知識嚴重匱乏。調查發現,有些貧困戶認為只要貧困就可以無條件申請扶貧貸款,甚至有些貧困戶誤以為扶貧貸款就是國家發放的救濟金,用了以后可以不還,和國家的貧困補貼相混淆。
扶貧貸款補償機制不健全,難以激發金融機構放貸的主動性。從調查反映的實際情況看,貧困戶缺少符合貸款條件的有效抵押物,加之因傷殘、大病致貧的大約占到貧困人口的55%,相當部分無勞動生產能力、無創業項目。個別貧困戶得到貸款后,不是用于生產經營活動,而是用以滿足衣食等生活需求,貸款發生違約風險的概率相對較大。目前,地方政府設立的風險補償基金,對于補償金額、比例尚沒有實施細則,一旦發生違約,造成的損失恐將由金融機構全部承擔,與金融機構贏利性、安全性的經營原則相違背,金融機構慎貸惜貸,致使再貸款政策對扶貧工作難以發揮應有的促進作用。
再貸款發放過程中對貧困群體的認定難。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4萬人,分布在全縣28個鄉鎮的126個自然村,不同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的差異性很大,要做好再貸款的發放工作,必須要精準定位對象。如果由金融機構負責逐個排查識別,社會成本較高,所以只有通過縣、鄉扶貧部門獲取貧困群體的認定信息。由于鄉鎮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限,對地區貧困對象識別工作進展不一致,對企業和種養殖大戶認定標準不一致。調查發現,目前,金融機構和扶貧部門之間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協調機制,溝通聯系較少,不能做到信息有效共享,因此金融機構難以做到對貧困對象的準確識別,在再貸款的運用過程中經常出現“漏桶效應”現象。
財政貼息政策與再貸款信貸政策不能有機結合,難以促進金融與扶貧的有效對接。為了配合金融扶貧工作的深入實施,地方政府出臺了對扶貧貸款的財政貼息政策,但申請貼息的環節多、額度低、時間長、力度小、標準高。比如,貧困農戶先行支付利息后,依據借款的相關手續向鄉鎮扶貧部門申請,再由鄉鎮扶貧部門逐一審核,逐級上報、審定;由于地區財政能力有限,對申請貼息的貸款有額度限制,貧困戶申請額度為1萬~3萬元,涉農企業最高不超過100萬元,按2%的貸款年利率給予貼息。減去相關費用后,最后到農戶和企業的貼息資金有限,影響了使用扶貧貸款資金的積極性。
再貸款的“貧”字界定難,附加條件多,導致資金運用不規范。再貸款管理細則由于對貸款的具體用途、發放對象尚無詳細的規定,因此金融機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貧”很難界定。金融機構由于擔心受到處罰,而要求申請扶貧貸款的貧困戶和涉農企業提交加蓋縣、鄉兩級扶貧部門公章的申請表,有的鄉鎮扶貧部門不作為、怕擔當,不愿意給蓋章;有的要求申請扶貧貸款的涉農企業簽訂帶動貧困戶增收的協議,根據申請的貸款額度,要求企業帶動一定比例的貧困戶就業,而涉農企業一般生產經營規模小,經濟效益低,增加過多勞動力會給企業生產造成不少負擔。這些都導致將扶貧再貸款政策推向極端,使一些有資金需求的貧困戶和涉農企業“望而卻步”。
相關建議
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政策宣講力度。認真組織好“金融知識下鄉村”活動,貧困地區一般人口居住較分散,文化水平低,要針對存在的實際現狀,不斷創新宣傳形式,避免“走過場”,宣傳內容要容易理解、易接受,切實提高貧困地區的金融知識水平。要發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深入“三農”一線調研,介紹國家的相關政策,尤其要加強對貨幣政策的宣傳,消除社會對金融機構運用扶貧再貸款的誤解,引導貧困戶、涉農企業充分利用國家的優惠信貸政策進行生產經營活動。
建立再貸款發放對象的有效識別機制。再貸款承辦機構要加強和扶貧部門的溝通聯系,相互通報信息,暢通信息渠道,做到信息的有效對接。組織有關部門采集貧困戶、涉農企業的相關基礎信息,建立金融扶貧信息系統,以對貧困戶、涉農企業的貸款需求進行精準識別,運用大數據提高扶貧貸款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實現信貸主體與客體的“供需對接”,有效避免市場風險。
金融機構加大信貸資金對經濟發展的服務力度。金融機構要增強扶貧的社會責任意識,下放一定的貸款審批權限給貧困地區的機構,允許機構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開展相關業務;要正確理解再貸款政策,積極爭取人行的扶貧再貸款,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信貸支持;要制定扶貧貸款操作細則,合理規范資金使用,不斷加大扶貧資金向貧困村、貧困戶的傾斜力度,認真做好扶貧貸款的審核、發放、收回和管理工作;強化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金融支持,充分發揮企業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農戶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制定富有彈性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切實降低融資成本;創新經營方式和產品服務,針對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制定差異化的扶貧信貸政策;協調做好貧困戶、涉農企業的貸款貼息工作。
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一是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和民間資本共同參與的擔保機構,為資信好、前景廣、生產能力強的貧困戶和涉農企業提供融資擔保,解決貧困戶、涉農企業抵押物不足的困難。二是強化財政貼息政策激勵效用。要做好對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的獎勵工作。簡化貸款貼息的辦理流程,減少不必要的條件,財政部門、扶貧部門和金融機構對扶貧貸款申請共同審核,對符合貼息規定的,可由承辦機構先從貸款利息中扣除,然后由承辦機構和財政部門統一核算。充分考慮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積極引導企業帶動貧困戶就業,但不能作為硬性附加條件,真正發揮財政貼息的政策作用。三是建議由政府安排專項資金設立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明確補償比例和范圍,激發金融機構參與扶貧的活力。四是政府要做好金融機構與貧困戶、涉農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特別是扶貧部門要積極為金融機構介紹扶貧企業和幫扶對象,以供金融機構對接項目,量身定制金融扶貧產品。
完善再貸款管理辦法。在風險可控條件下,簡化再貸款展期申請程序。適當增加再貸款期限檔次,以適應農業生產周期和企業資金流動需要。建議制定相關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金融機構運用再貸款發放對象,明確貧困地區的所有涉農企業、種養殖大戶、農業合作組織均可以使用扶貧貸款。嚴格規范扶貧貸款資金使用,禁止附加或變相附加條件。扶貧再貸款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帶有政策引導性,如果強制附加條件,會把一些有貸款申請意愿的農戶、企業拒之門外。對使用扶貧再貸款效果好的金融機構,要充分肯定,可以增加再貸款指標、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提高金融機構使用扶貧再貸款的積極性。
(組長:謝亞光。成員:閆奎國、上官紹義、蔣世東、任恩伯、董風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