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進入夏季,空氣變得潮濕悶熱,讓人感覺到疲倦、困乏,很多人會選擇拔罐的方式讓身體放松放松。近日,有媒體報道拔罐導致患者背部燙傷如“黑洞”,讓很多拔罐愛好者大吃一驚。
看似操作簡單的拔罐,其實學問很多,很多人更是存在一些認識誤區,導致出現健康隱患。
誤區1:拔罐時間越久越有效
很多患者認為“拔罐時間越長越好”,每當起罐的時候,都是依依不舍。而部分患者在家一拔就是30分鐘,甚至1小時。
其實,拔罐治病需要控制好時間,一般拔罐時間不應超過20分鐘,夏季一般10分鐘就足夠。身體不好的老人、小孩和體型較瘦的人,拔罐的時間更要減半。如留罐時間太長,則可能導致皮膚起水皰、破損甚至感染,而且時間過長會耗瀉陽氣,不利于養生。通常建議選用小罐具,這樣便于處理意外情況。
誤區2:拔后顏色越深效果越佳
正常起罐后,沒有罐跡,或者雖有罐跡但立即消失,皮膚恢復如常,提示身體基本正常或病邪較輕。罐印鮮紅,一般表示體內有熱邪。罐印紫黑則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罐印白色,多為虛寒或濕邪。罐印表面有皮紋或微癢,表示風邪或濕癥。罐體內壁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濕氣重。
可見,拔罐后并非一定要出現紫黑的罐印才是拔除了病邪之氣。中醫學認為,拔罐后觀察皮膚的顏色可以了解身體的狀況以及自身體質情況。通過罐印顏色判斷自身情況,才是科學的拔罐。
誤區3:拔后要起水皰,才是將濕氣拔出來了
我國南方一些地方濕氣較重,很多人認為拔火罐一定要拔出水皰,才能祛除體內濕氣。
中醫學認為拔罐可以散寒祛濕、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起到調節陰陽、強身健體的作用。現代醫學也認為,拔罐負壓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拔火罐后出現水皰,常常是由于留罐時間太長,而患者局部皮膚又較薄引發的。為防止水皰破潰導致感染,建議患者立即告訴醫生,及時處理,切勿自行挑破。
誤區4:一家老小全都可以拔
一些火罐愛好者,覺得拔罐簡單,治病有效,不僅給自己拔,還喜歡給家中老人、小孩,隔壁鄰居、朋友拔罐。
小孩的皮膚比較稚嫩,如果不是有什么疾病需要通過拔罐治療的,不要給兒童拔罐。70歲以上老年人,也不建議連續拔罐。孕婦和女性月經期不可以拔罐。體質特別虛弱或皮膚有斑疤、炎癥、潰瘍、破損,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的人都不適合使用拔罐。
誤區5:要么天天拔,要么害怕上癮不敢拔
很多人拔罐后,覺得腰痛緩解了、頸椎病也好了,從此愛上了拔罐,天天拔,不拔火罐好像渾身不自在。曾有媒體報道,濟南的石女士花8800元購買了某養生館的理療服務,經過連續9天、每天3次、每次40分鐘的高強度拔罐后,兩度昏迷住進了醫院。經醫院診斷,石女士二度燙傷,需住院治療。這就是典型的沒掌握好度,走了極端。而有的市民又覺得拔罐可能會上癮,所以完全不敢嘗試拔罐。
拔罐確實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功效,所以拔罐后常有一身輕松的感覺,但即便如此,拔罐的頻率也不宜頻繁,預防保健的話,1周1次即可。拔罐治病一般1周1~2次。畢竟拔罐屬于瀉法,天天拔罐,也會有損陽氣。對于拔罐會上癮的說法,實屬誤傳,拔罐是養生保健方法之一,不會上癮,大可放心嘗試。
誤區6:拔罐操作簡單,可自學成才
有人認為,拔罐很簡單,看過一遍網絡教學視頻,就在自己家中操作。殊不知其中有很多隱患。
拔火罐雖然操作簡單,只需要酒精、棉球、罐子(玻璃或竹筒罐)3種材料,但卻經常有人燙傷。原因之一在于棉球蘸取的酒精一般選用的是95%的,純度高、火力足,但拔罐時會出現滴灑,萬一操作不當,將點燃的棉球置于身體上方時,患者就會被滴下來的酒精燙傷。同時,如果火罐邊緣溫度太高,或火罐吸附時間太長,也容易導致燙傷起皰。一旦拔火罐操作不當導致燒傷、燙傷,傷口愈合比一般損傷更加困難。
拔火罐本身的技術難度不高,不過,燒傷、燙傷是火罐理療常見的意外,原因主要是技師操作粗心或手法不夠熟練。因此,操作拔火罐時,棉球要盡量少蘸酒精,也不宜讓火罐在身上吸附太長時間,稍微變色就應該把火罐取下來,一旦意外著火,操作者應立刻使用備好的濕毛巾將火撲滅。建議大家最好到正規醫院拔罐,方可保證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