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秋
隨著計算機斷層掃描(CT)尤其是高分辨薄層CT的廣泛使用,肺部結節的檢出率逐年升高。磨玻璃結節是一個在最近兩三年左右開始流行的概念,當患者或醫生看到這個詞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患者患上早期肺癌的可能性極大。
對磨玻璃結節的英文簡稱,有的醫生使用GGN,有的醫生使用GGO,區別在于GGN代表的是磨玻璃結節,這種結節可能是腫瘤;而GGO代表的是磨玻璃斑片影,這種結節可能還是炎癥。所以,如果用詞準確,不同的描述已經代表醫生的初步判定。不管怎樣,重視對磨玻璃結節的認識可有效地指導隨訪及治療,也有助于改善肺癌患者的預后。
磨玻璃結節指肺內局灶性、結節狀、淡薄密度增高影,樣子像磨砂玻璃一樣,所以叫磨玻璃影,可以是單發,也可以是多發,大小從2~20毫米不等。通常小于10毫米、密度很低的,對周圍血管間質沒有侵犯,不會轉移;如果GGN逐漸長大,可能會引起實性成分增加,稱為混合性GGN;有時GGN還會出現分葉、毛刺、空泡、胸膜凹陷、血管密集等改變,這時多數已經是惡性,可以發生肺內或全身轉移。
如前所述,出現肺磨玻璃影不一定是癌,有時候,肺部炎癥、出血、纖維化(炎癥后遺留的瘢痕)都可以造成此變化。薄層CT配合三維重建,以及定期動態CT觀察有助于鑒別良惡性:伴有明顯分葉、空泡、胸膜凹陷征或明顯實性成分(如荷包蛋,中間厚、外周薄)的GGN提示惡性病變;隨訪過程中病灶消散或明顯縮小者考慮炎癥反應可能;隨訪過程中,如果GGN增大,病灶密度變實,或兼有腫瘤微血管CT成像征時,提示惡性病變。
對于肺部磨玻璃結節,主要是根據其病變實性成分的多少,病變范圍和形態來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目前一般以病變大小來決定是否需要手術:小于8毫米的一般需要隨訪,3個月之后再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主要是因為小于8毫米的一些病變可能是炎癥,經過治療后會消失。目前研究證明,肺部磨玻璃結節的生長速度很慢,倍增時間往往超過2年或者3年,即便是肺癌,在觀察期內不太可能出現轉移或者擴散,因此不必恐慌。大于8毫米的,通常醫生會根據病變數量、部位或者性質決定是局部切除、肺段切除或者肺葉切除。目前手術路徑也有很多,包括常規的胸壁肋間(單孔、雙孔、三孔、四孔)和劍突下肺葉切除。術后的效果一般較好,對于早期的非典型增生(AAH)、原位癌(AIS)和微浸潤限癌(MIA),其預后5年生存率一般95%以上,術后無需化療,幾乎和正常人一樣。
臨床上,有患者出現肺內多發GGN的情況,常被告知腫瘤轉移。其實不用那么緊張,事實上,它們是同期多原發肺癌,而不是轉移性肺癌,就像孿生的多胞胎兄妹一樣,只不過一起出現了,它們都是早期肺癌。對于有一個主病灶,伴有多個小GGN的,只需要切除主病灶,定期隨訪其他小GGN即可;對于多個主病灶分布在不同的位置的情況,可以采用同期手術的方式,把它們一鍋端。
綜上,對于體檢時發現的肺部磨玻璃結節,既要予以重視,及時就診,但也無需過度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