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佳蓓++劉慶友



摘要:奶牛養殖業在整個奶業產業鏈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奶業發展的“第1車間”,而規模化是奶牛養殖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與日本在奶牛養殖業發展歷程中特別是規模化過程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在規模化發展起步、規模化標準、規模化程度、經營方式、政府支持政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在梳理中日奶牛養殖業發展歷程與發展概況的基礎上,對中日奶牛養殖業規模化發展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發現,中國在奶牛養殖業規模化發展中應借鑒日本經驗,打好扎實基礎,采取漸進方式發展規模化養殖;依托家庭牧場的經營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走以中小規模為主的養殖模式;適時調整奶業政策的支持力度,走效益最大化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奶牛養殖業;規模化發展;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F307.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9-0303-05
奶業是關乎所有人健康和發展的產業,奶牛養殖業作為整個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在奶業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奶牛養殖業發展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根據《中國畜牧獸醫年鑒2015》,2014年末奶牛存欄數1 499.1萬頭,原料奶產量為3 841.2萬 t,奶牛養殖戶達到171.77萬戶。從世界奶牛養殖業發展歷程中可以發現,受消費者需求增加、經濟效益提升的影響,規模化養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高原料奶質量,促進奶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1]。我國在發展奶牛養殖業過程中所面臨的資源條件、自然條件、發展歷史、發展過程與日本具有相似性,也存在不同之處。因此,本研究通過梳理中國和日本奶牛養殖業的發展歷程,以展現各自的特點,并從規模化發展的角度對比分析中日兩國異同點,最后從日本的發展經驗中總結出幾點啟示,促進中國奶牛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
1中日奶牛養殖業發展歷程
1.1中國奶牛養殖業發展概況
中國奶牛養殖業開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這段時期奶牛主要歸國家和集體所有。改革開放后我國奶牛養殖業開始快速發展,原料奶產量在2001、2004、2006年連續突破1000萬、2000萬、3000萬t關鍵點。但由于松散的產業鏈管理以及產品質量監管不力等導致我國乳業出現諸多問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使問題集中暴發,成為乳業發展轉型的轉折點,與此同時,我國奶牛養殖業也開始進入結構調整時期,散戶加快退出奶牛養殖業,規模化養殖比例增加,養殖效益提升。從奶牛存欄量、原料奶產量來看,我國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可大體上分為4個階段(圖1)。
第1階段,1949—1978年,緩慢發展階段。
根據《中國奶業年鑒》,1949—1978年,我國奶牛存欄數由12.0萬頭增長至49.3萬頭,增加了37.3萬頭。這段時期奶牛主要歸國家和集體所有,1978年末,國營奶牛場飼養37萬頭奶牛,占到總存欄數的75.1%;集體飼養8萬頭奶牛,占到總存欄數的
16.2%;個體飼養3萬頭,僅占總存欄數的6.1%。原料奶產量由20萬t增長至88.3萬t。
第2階段,1979—1996年,穩步發展階段。
伴隨著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奶牛養殖業穩步發展。奶牛存欄量和原料奶產量穩步增長,奶牛存欄量由1978年末的49.3萬頭增加到1996年的447萬頭,原料奶產量由88.3萬t增長到629.4萬t。1979年經濟體制改革,奶牛養殖業單一公有制局面被打破,政府鼓勵奶農組織起來,成立生產合作組織,采取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奶業投資主體多元化,要素投入全方位和養殖業急劇擴張,使得產出總量高速增長[2]。
第3階段,1997—2008年,快速發展階段。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人們對牛奶需求量急速增加,我國奶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牧場和奶牛養殖小區發展迅速,奶牛存欄量從1997年的442.5萬頭增長到2008年的1 233.4萬頭,原料奶產量實現了由1997年的601萬t增長到2008年的3 555.8萬t。但2008年嬰幼兒奶粉事件的暴發,使我國奶牛養殖業陷入嚴重危機,奶業形象受損,消費者信任降到最低點,乳制品銷量大幅度下滑,企業庫存積壓嚴重,奶農養殖積極性受挫,倒奶、賣牛、殺牛現象頻發,嚴重影響奶牛養殖業的發展。
第4階段,2009年至今,恢復發展階段。
受2008年嬰幼兒奶粉事件的沖擊,我國奶業處于空前困難的發展時期。為了規范安全生產行為,保障乳品質量安全,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與此同時,我國奶牛養殖業開始進入結構調整時期。2011年以后,我國奶業基本擺脫“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奶牛養殖業全面復蘇,奶牛存欄量和原料奶產量持續增長。而2013年,出現了奶牛存欄數與牛奶產量雙雙下降的情況,據報道這與飼料價格上漲,原料奶價格基本停滯,奶農倒奶、賣牛、殺牛、退出奶牛養殖業有關。另外,部分小奶站的關停,牛肉價格的大幅上漲也加速了奶牛的淘汰。奶牛的淘汰,散戶的加快退出,在一定程度上使奶牛養殖規模化、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2014年我國原料奶產量達到 3 841.2萬t,奶牛存欄量達到1 499.1萬頭。根據中國奶業協會發布的《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16)》,2015年中國奶類產量達到3 870萬t,居世界第3位,2015年存欄量10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48.3%,比2008年提高28.8百分點。中國奶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國世界奶業大國的地位。
1.2日本奶牛養殖業發展概況
日本奶牛養殖業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時期(1863年)。1945年之前,奶牛養殖以家庭經營為主,二戰后,日本奶牛養殖業暫停發展近2年時間,1947年政府宣布實施“振興畜產5年計劃”以增加奶牛飼養頭數。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1961—1985年,這一階段奶牛存欄量、原料奶產量快速增長,且后期原料奶產量增長速度超過奶牛存欄量的增長速度;第2階段是1986—1997年,這一階段奶牛養殖業生產出現拐點,即原料奶總產量增長而奶牛存欄量下降,生產拐點的出現標志著日本奶牛養殖業結束了粗放型增長的養殖模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第3階段是1997年至今,這一階段原料奶總產量、奶牛存欄量都出現了下降的發展態勢,且二者之間的差距逐年擴大,表明日本奶牛養殖業的生產技術進步導致單產不斷提高。如圖2所示,日本奶牛養殖業在1970—2011年期間奶牛存欄量和奶牛單產量呈“X”形軌跡變化,其中1996年2條曲線交匯,成為日本奶牛養殖業的轉折點。觀察國際奶業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奶牛養殖業都經歷了類似的歷史轉折點[3]。
2中日奶牛養殖業規模化的比較分析
中國與日本在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都經歷了從散養到規模化養殖的發展道路。中國自1979年起,家庭散養逐漸成為奶牛養殖業的主體,根據1990年26個省(區、市)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奶牛存欄量中家庭散養的比例占到68.1%。家庭散養模式存在諸多弊端,衛生條件難以達標,勞動力水平不足,沿用傳統的飼養方式、防疫手段導致科學飼養模式難以推廣,這不僅制約了原料奶單產水平的提高,也威脅生鮮乳的質量安全[4]。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供需矛盾的突出,奶牛養殖業的發展明顯滯后,散養模式已不再適應奶業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國奶牛養殖模式逐漸向規模化養殖方向發展,戶均飼養頭數反映了這一變化。2002年,戶均飼養頭數為5.02頭,年存欄1~4頭的養殖戶數占總戶數的比例為83.3%,隨后幾年戶均飼養頭數不斷增加,到2014年戶均飼養頭數增長為873頭,而年存欄1~4頭的比例也下降到75.78%。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奶牛養殖呈現散戶數量減少、規模化牧場增多、養殖規模增大的趨勢,小規模散養奶農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大量存在[5]。
日本在奶牛養殖業發展初期,也一直以家庭散養模式延續。為了實現從散養、小規模養殖到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方式的轉變,以《農業基本法》和相關產業政策為基礎,日本開始規模化奶牛養殖。隨后大型機械的投入使奶牛養殖業經營管理更加程序化、系統化、規模化,使得每戶飼養數從1961年的2.1頭增加到2011年的69.9頭,增加了約33倍,飼養戶數從1961年的41萬戶減少到2011年的2.1萬戶,約減少了近95%[6]。日本奶牛養殖業由傳統的小規模養殖向現代規模化養殖轉型。
盡管中國與日本的奶牛養殖業都走上了規模化的發展道路,但在這一過程中,受自然條件差異、農業發展水平的限制,中國與日本的規模化養殖存在諸多不同和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規模化發展起步不同
中國在1978年以前的國營和集體主導時期,奶牛養殖主要以規模養殖為主。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提倡農業經營多種化,允許和支持私人飼養奶牛,養殖開始由城市、城郊迅速向郊區、農村轉移,個體飼養奶牛的農戶數量快速增加[2]。自1979年起,家庭散養逐漸成為奶牛養殖業的主體。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消費需求的增長,原料奶供應緊張,散養模式不能適應奶業大發展的要求,為順應市場需求,我國奶牛養殖模式逐漸向規模化養殖方向發展,尤其是受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影響后,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動下,規模化速度加快。目前我國正處在規模化發展的初級階段。
日本奶牛養殖規模化發展早于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以《農業基本法》(1961年)和相關產業政策(1965年出臺的原料奶生產補助金政策,即《不足支付法》)為基礎,開始規模化奶牛養殖,隨后大型機械的投入使奶牛養殖業經營管理更加程序化、系統化、規模化。1996年前后日本奶牛養殖業生產出現拐點,標志著日本奶牛養殖業結束了粗放型增長的養殖模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2011年日本戶均飼養數已達到69.9頭,而中國在2014年的戶均飼養數僅為873頭,規模化發展明顯晚于日本。
2.2規模化標準與規模化發展程度不同
中國與日本在地理位置上臨近,農業發展存在諸多相似之處,但受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奶牛養殖業規模化的標準不同。中國奶牛養殖按照規模可劃分為散養(1~9頭)、小規模飼養(10~49頭)、中規模飼養(50~499頭)、大規模飼養(500頭及以上)4類。從長期來看,散養占據主導地位,比例高達90%左右。根據《中國畜牧獸醫年鑒》,2007年我國散養奶牛養殖戶為245.55萬戶,占全國總戶數的9201%,而中規模、大規模養殖戶的數量分別僅占全國奶牛養殖總戶數的0.78%、0.04%;但是之后幾年,隨著散養奶農進小區政策的大力實施,規模化、專業化的奶牛養殖場以及乳品企業自建的千頭牧場、萬頭牧場的迅速崛起,2014年散養奶牛戶下降至154.16萬戶,與2007年相比,減少了37.22%。與此同時,2007—2014年,小規模養殖場(戶)數整體呈減少趨勢,中規模養殖場(戶)數大體呈增長趨勢,大規模養殖場(戶)數逐年增加,由2007年的0.11萬戶增加至2014年的0.38萬戶(表1)。說明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化程度正不斷發展。
根據《中國畜牧獸醫年鑒2015》整理可知,華北地區奶牛養殖規模化程度較高。2014年華北地區年存欄50~499頭場(戶)數、500頭及以上場(戶)數分別占全國的50.25%、50.18%(表2)。與此同時,我國奶牛養殖區域優勢明顯,奶牛養殖主要集中在北方優勢區域,位列全國前9位的新疆、黑龍江、內蒙古、陜西、河南、河北、青海、山西、山東9省(區)2014年奶牛存欄量合計占全國的84.43%(表3)。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2011年日本奶農戶數為 21 000戶,平均每戶飼養69.9頭奶牛。其中,有1 323戶奶農的養殖規模達到了100頭及以上,占全國奶農養殖戶總數的5%,但飼養頭數占全部奶牛總量的18%。在養殖規模提高的同時,生產經營也逐步法人化、專業化。農戶以外的法人經營有535家,平均養殖規模達到231頭。由于飼養規模較大,兼業變得不可能,專業農戶比例很高,大約85.8%,兼業農戶數量僅占總農戶數量的8.8%[7]。而中國在2011年養殖規模達到100頭以上的比例僅為0.56%,遠低于日本的5%,說明日本規模化的飼養頭數明顯高于中國的標準。
日本的奶牛業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優勢地區。2008年,日本奶牛飼養數為153.3萬頭,其中北海道地區為81.94萬頭,占全國的53.5%[8]。2011年,日本牛奶產量為7 534萬t,北海道產量占全國的51.7%,并且北海道共有奶農7 270戶,奶牛數約為82萬頭,平均每戶飼養奶牛數為113頭(表4)。北海道的奶農戶數不斷減少,戶均養殖規模在擴大,由表4可以看出,2011年全道平均每戶飼養數比2010年上升2.7百分點,說明日本奶牛養殖規模化程度在不斷提高。
2.3經營方式不同
中國奶牛養殖業的經營方式最初以家庭散養為主,但由于[CM(25]散養模式成本高、出售價格低、供給量不穩定、質量安全難以保障的弊端,散養市場前景逐漸暗淡。為了保障乳業市場的穩定和安全,出現了奶業合作社、奶聯社、千頭牧場、萬頭牧場、奶牛養殖小區等多種養殖模式,多種模式并存,且地區間差異較大,如寧夏推行散戶“出戶入園”模式,內蒙古發展“托牛所”“奶聯社”等模式[9]。這些不同的規模養殖形式,為養殖結構調整和轉型提供了有效依托[10]。近年來,政府部門逐漸傾向于推進散養農戶進小區政策,區域集中養殖的奶牛養殖小區逐漸成為居于主體地位的經營方式。奶牛養殖小區相對于家庭散養,采用統一管理、統一防疫、統一購買飼料、統一擠奶、統一銷售的“五統一”形式,同時便于科學技術的應用以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4]。近些年,隨著家庭農場的推行,在奶牛養殖業內出現了家庭牧場的概念,但目前發展還不夠完善。
日本奶牛養殖業在規模化發展道路上,按照國際上的通行做法,采用家庭牧場的經營方式,家庭牧場在繼承傳統精細管理養殖方式的同時,又融入了許多現代科技元素。牧場大多引進、應用新技術,采用機械化養殖方式,應用計算機對個體奶牛的產奶量、繁殖能力、年齡、疾病等進行管理,同時家庭牧場的專業化程度較高,絕大多數經營戶主不參加現場工作,依靠雇工來完成,經營戶主主要負責飼料采購、奶牛購買、生鮮乳銷售等工作。在采用家庭牧場經營方式的同時,日本大多家庭牧場實行種養結合的養殖方式,即將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糞污處理問題是大規模養殖場面臨的棘手問題,而種養結合的養殖方式在提供奶牛所須的飼草料的同時,又可以消耗牧場產生的糞污,不僅可以實現養殖業和種植業的良性循環,解決糞污問題,還可以降低飼草料的機會成本。
2.4政府支持政策不同
中國奶牛養殖業規模化起步明顯晚于日本,因此在政府政策支持上也相對較晚。過去基本沒有專門針對奶牛養殖業的政策,從2002年開始,政府逐漸出臺關注奶牛養殖業發展的產業政策,例如在農業部發布的《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中專門制定了奶牛優勢區域發展規劃,確立了3個奶牛優勢區,推進奶牛養殖業規模化、集中化發展。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政府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關注安全生產和食品質量安全的政策,如《關于開展全國奶站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生鮮乳生產收購管理辦法》《生鮮乳生產技術規程(試行)》等,這些政策對奶牛養殖業進行集中整治,推進了中國奶牛養殖業規模化的進程。
在奶牛養殖業規模化道路上,日本政府出臺的各項奶業政策都是緊緊圍繞如何扶持、引導小規模奶農實現規模化養殖而設計的,在關注整個產業發展的同時,也關注個體養殖戶的切身利益[10]。在價格穩定政策方面,從1961年《畜產品價格穩定等相關的法律》中的保護價格政策,到1965年的《加工原料奶生產者補貼等暫定措施法》差價補貼政策,再到2000年的限額補貼政策,日本政府的每一次政策調整都緊貼日本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在最大程度上保護奶農利益。除了價格穩定政策,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頒布了《修訂奶農振興法以及土地改良法》《修訂農機開發機械公團法》《奶農基本法》等,大力推進現代化政策。并且日本政府特別注重公平問題,盡管規模化養殖道路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但其出臺的每一項扶持政策,沒有歧視性,公平對待每一種養殖規模,主張通過市場的力量淘汰生產效率低的農戶,而非政府政策的力量。日本的經驗表明,政府支持政策對奶農向規模化養殖轉型和促進奶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
3日本規模化道路對我國的啟示
受土地資源的限制,日本畜牧產品主要依靠進口,但牛奶和奶制品的自給率卻高達80%,日本奶業發展水平在亞洲最高,處于世界前列。與歐美奶業發達的國家相比,日本發展奶牛養殖業的自然資源、歷史條件、農業國情等與我國有相似性,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
3.1漸進方式推進規模化養殖
日本從傳統散戶養殖發展到規模化養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種發展過程便于小規模奶農不斷積累經驗,發展技術,自行順應市場。對我國來說,部分小規模養殖戶退出市場主要是受政府的行政力量影響而非市場力量。目前我國奶牛養殖業規模化速度過快,散戶、小規模養殖戶沒有做好轉型的準備,其技術積累跟不上規模化發展的速度,長此以往就會擴大差距,不利于奶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應采用漸進的方式推進奶牛養殖業規模化發展,不宜過快,要注重基礎的積累。
3.2依托家庭牧場,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日本在推進規模化養殖業過程中,采用國際上通用的以家庭牧場為主體的發展模式。依托家庭牧場,一是根據規模報酬遞減定律,適當規模具有更高的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益;二是土地資源稀缺是發展大規模養殖的重要制約因素,而家庭牧場集中在零散有限的土地上,能提高土地資源使用率;三是考慮環境因素,糞污處理是奶牛養殖業發展中的嚴重問題,尤其是大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不當對環境、奶牛都會帶來危害,對于家庭牧場來說,糞污處理會更容易,因此家庭牧場模式更適于規模化發展的方向。借鑒日本的經驗,我國在奶牛養殖中要因地制宜,依托家庭牧場,發展適度規模養殖。
3.3適時調整奶業政策的支持力度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奶業在規模化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問題,如奶源質量不過關、乳品企業壓低價格、生鮮乳價格波動猛烈、供需失衡、國際競爭加劇等,日本政府針對不同的發展時期和具體的問題調整奶業政策,從保護價格政策到差價補貼政策再到數量限額政策,其調整都順應了當時奶業的發展要求,促進了日本奶業的健康發展[11]。中國目前處于發展現代化奶牛養殖業的轉型時期,正如早期的日本奶業一樣,正面臨著如何讓數量眾多的散養和小規模農戶順利實現轉型的難題。因此,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大奶業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補貼體系、增加補貼項目、擴大補貼范圍、利用“綠箱”“黃箱”政策進行政策支持[12]。如何使這些政策在引導養殖戶順利實現規模化養殖方面發揮作用,仍須進一步研究。
從整體趨勢看,我國奶牛養殖業朝著規模化養殖方向發展的趨勢日漸明朗。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畜產水產養殖規模化,支持建設奶牛規模牧場和小區”,國家從2008年也開始實施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項目,帶動了全國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的提高。我國在促進奶牛養殖業規模化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適當借鑒日本的做法,走以中小規模為主的養殖模式,降低散養模式的比例,依托家庭牧場的經營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走效益最大化、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趙文哲,錢貴霞. 奶牛規模化養殖的可持續性評價[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11):435-438.
[2]李棟. 中國奶牛養殖模式及其效率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3]劉玉滿,都文,薩日娜. 日本奶業規模化養殖及發展趨勢[J]. 中國畜牧雜志,2013,49(14):49-54.
[4]于海龍,閆逢柱,李秉龍. 產業政策調整下我國乳業的新發展——基于產業鏈視角[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3):399-406.
[5]殷志揚,袁小慧. 我國奶牛養殖業布局及生產組織模式現狀[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8):8-10.
[6]劉玉滿,李勝利. 中國奶業經濟研究報告2012[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181-182.
[7]李學婷,張俊飚,小林一,等. 日本奶農生產經營的改善及其對我國奶業發展的啟示[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4):534-538.
[8]劉玉滿,李勝利. 中國奶業經濟研究報告2010[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131.
[9]周鑫宇,楊君香,黃文明,等. 對我國規模奶牛養殖模式的思考[J]. 中國畜牧雜志,2010,46(12):35-41.
[10]郭利亞,王加啟,李桂華. 產業轉型階段我國奶牛規模化養殖變化分析[J]. 中國畜牧雜志,2013,49(20):14-29.
[11]薩日娜,劉玉滿. 日本奶業不同轉型時期的政策演變[J]. 中國農村經濟,2014(10):88-95.
[12]趙文,李孟嬌,董曉霞,等. 日本奶業規模化發展政策及經驗借鑒[J]. 世界農業,2014(1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