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永飛
摘 要:中國從奴隸制轉向封建制的進程中,經歷了中央集權制逐漸建立和加強的過程,作為為統治特權階級服務的選士制度尤其為當權者所重視。歷代王朝為維護其統治地位,均重視人才選拔。中國古代的選士制度,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廢于清朝末年,歷時兩千多年,經歷了養士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四個階段。“學而優則仕”是古代文人的政治抱負和統治者選拔任用人才的標準,中國古代選士制度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選士制度影響著古代知識分子的學習內容和目標,為士人指明晉升之道。
關鍵詞:養士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中圖分類號:D691.4 文獻標識碼:A
一、養士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在爭霸過程中避免慘遭吞并,順應動蕩時局,紛紛重視人才,士階層誕生。隨著官學衰落與私學興起,士作為一個社會階層,以外交大使的身份分析時事格局,成為代表不同諸侯國利益的智囊團,受各諸侯國禮遇,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也日益擴大。所謂“士”,本來是奴隸主貴族政權機構中的低級官吏,既是“公卿大夫士”的士,又是“士農工商”四民之首。士依靠分析時事利弊格局來尋求進身之階,四處游說,十分活躍且能力巨大,不少士人確有以三寸之舌抵過百萬大軍之才。在爭霸稱雄的動蕩歲月,諸侯卿大夫禮賢下士,收錄士人贍養于府門之中,以保持屬地和封疆的壯大與安寧。可以說養士之風開了古代選士制度之先河。
稷下學宮是百家爭鳴的風暴口與縮影,齊國統治者允許學者“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稷下學宮龐大的辦學規模和包羅各家學說的學術氛圍及允許咨議政事的統治者態度可謂是政府龐大的養士與育士場所。在動蕩戰亂的戰國,每每齊國臨近生死存亡之際,總會出現稷下先生奔走挽救危亡的身影。稷下學宮屬于公門養士,此外還有私門養士,“戰國四君子”就是以養士聞名。
“責人則以人、權而用其長”的用士原則配以招聘、舉薦和自薦的選士方式,士階層成為春秋戰國時代最具個性活力和流動性的階層。養士制度帶有明顯的集團性質,各為其主,為了不同的政治利益,具有很強的功利性,而且士人的才能多元化,才能不被限制,有助于個性的發展,評判標準依時局而定,士人大多有自己的政治抱負,是否被采納主要依據時局和主人的喜好,投其所好。
士階層利用自己的智慧與謀略走上晉升之道體現了功利的官本位思想,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條件,適應了社會的發展。這一時代,正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真實寫照,此處所言的“知識”,并非單指詩書經略,而是泛指各種技能,這一時期是個時勢造英雄的時代,文韜武略者有匡扶天下的政治舞臺,善于辯論甚至詭辯之士被委以外交重任,“雞鳴狗盜”之士亦有用武之地。
二、察舉制
作為兩漢仕進制度主體的察舉制始于漢文帝。察舉制發展成一種比較完備的入仕途徑,并得以真正確立其在兩漢仕進制度中的主體地位,是在漢武帝時期。
歲舉性的科目即孝廉的產生標志著察舉以選官常制的姿態登上了漢朝仕進的舞臺。漢武帝時將察舉取士的范圍由官吏擴大到布衣之士。同時由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就規定了選拔人才的標準和入世者接受教育的內容。在選舉考試中,儒家學者受到特殊優待,開創了察舉制主要以儒術取士的新局面。
察舉制的科目有常科和特科,常科主要是孝廉,特科由皇帝臨時決定,最主要的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賢良方正。漢朝的察舉制有一個重要特點:選拔人才和提拔官吏沒有分開,選舉與考試沒有分開,察舉的對象既有未入仕者也有現任官吏。考試是輔助方式,不占有重要地位,但這種由下到上層層察舉的方式雖然舉薦了不少人才,但是也無法保證其真正公平,不可忽略的是將察舉的范圍擴大到布衣之士是一個很重要的舉措,孝廉的晉升對教化社會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但仍然避免不了道貌岸然者沽名釣譽,賄賂請托。再者易造成結黨營私,這對社稷不利。察舉制是一種看似由下向上推薦人才的很好的制度,但是士人為獲取“聲望”用盡手段,沽名釣譽,令人擔憂。所以為了以后江山社稷,察舉制還是必然會被更為符合時代的考試制度所取代。
三、九品中正制
魏晉是封建門閥制度高度發展期,把持朝政大權的士族地主為維護門閥特權,在地主階級內部“嚴士庶之別”,導致選士制度保證士族優先做官的權利,九品中正制成為這一時期選士的主流,即郡縣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由地方上有聲望的人擔任,將士人按“才能”評定為九等。所謂才能,就是按門第高低列等,政府按照等級選用。九品中正制選舉法完全操縱在世家大族的手中,限制庶族地主的權利。等級十分鮮明,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這就在教育方面產生了很大的弊端,士族地主以門第做官,驕奢淫逸,不好讀書,寒門子弟入仕無望,激發不了讀書積極性。
九品中正制是在封建門閥等級制度高度完備時期的一種士族壟斷統治的專制制度,弊端很多,繼承把持朝政大權的子弟不學無術、玩物喪志,寒門子弟因晉升無門而迷茫徘徊,致使官學衰敗,私學不振,佛教、玄學、儒學一同進入知識分子的認知世界。整個社會呈現出等級的病態,不求進取。
四、科舉制度
科舉取士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把任用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由士族門閥壟斷的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始建進士科”,標志著科舉考試制度的形成。
科舉考試的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于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從此“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天方夜譚。
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傳統選士制度的一大創舉,它摒棄了養士制度的不系統性,使才能的考察有標準可依,但也限制了個性的發展,不過這也是封建國家為了統治思想的需要,消除了察舉制度按照名望選拔入仕、士人沽名釣譽的弊端,消除了九品中正制依照門第晉升,由士族大家壟斷造成的結黨營私弊端。科舉取士制度激勵真正有學問的士人通過考試入仕,為他們提供了入仕的途徑,激勵布衣百姓學習,更具公平性。
科舉制度雖然彌補了前幾種選士制度的不足,但并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后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科舉制度考試科目的死板與空虛無用,導致選出的士人都是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思想保守而且呆板,綱常倫理的禁錮讓他們成為維護封建統治最堅實的工具。歷年來,莘莘學子寒窗苦讀,目的就是有朝一日一舉中的,從而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制度是一種拉攏控制人才以維護統治的有效方法。
由察舉制演變而來的科舉考試制度經歷了動態的發展過程。唐沿隋制,增加科目,如武舉,以此完善制度。在宋朝,科舉的命運一波三折,宋初重視科舉,慶歷興學熙寧興學改革科舉,崇寧興學罷科舉,改為學校取士,但仍然扼殺不了科舉取士強大的生命力。科舉考試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一路坎坷,但還是保留了下來,并且不斷完善。但是由于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日益加強,朝廷選拔的人才也只是維護統治的工具,考試日益僵化,以明顯的封建綱常條目控制知識分子的思想,明朝的八股取士更是將這一特點演繹到極致,八股考試成為桎梏知識分子思想的沉重枷鎖,八股詬病多于優點,但不可否認的是科舉考試成為布衣百姓改變命運的途徑。
明朝英宗之后的慣例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必經之路。科舉對于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于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于科舉入仕成為風尚,所形成的讀書的文化傳承格局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一和向心力。
由于功利思想,科舉考試也滋生很多不良風氣,如出現賄買、夾帶、代考等現象,當然也產生很多悲劇,如有人一生都沒中,無奈晚年凄涼,白首空歸,還有考中科舉后拋妻棄子者。
科舉考試科目在歷朝歷代雖有不同程度的改變,但是總的方向是禁錮士人思想,四書五經是永恒不變的話題,綱常倫理更是浸透在士人的骨子里。不重視自然科學,空受儒學經典,這是可悲的,最終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落得個“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境地,這樣也形成了保守、不敢創新的民族弊病,這是整個民族的悲哀。不可否認,這不是科舉制度本身的弊病,而是當時封建制度為維護統治所造成的。最終在時代大潮的席卷下,歷時1300年的科舉制成為時代的棄兒。
五、結語
中國傳統選士制度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經歷了由養士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的變更,但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并不是只有單一的一種選士制度,而是以一種制度為主流,在適當的情況下以其他制度作為輔助工具進行人才選拔。不得不說,在每種制度下所產生的選士制度都有其歷史環境和條件,在產生初期都是統治者為維護統治進行的選士改造,有其合理因素。只是到了后期,因種種原因尤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導致制度在實施方法和過程上出現了偏差,最終被時代淘汰。
靈活自發的養士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特有的產物,選才的標準多元化,人才能在特定環境中各為其主,具有很強的政治集團化傾向,當權者量才使用,禮賢下士,士人能力得以發揮。察舉制度是一種讓平民中有識之才走向仕途,完成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以“聲望”為評判標準,難免會有歸隱山林之士的勉強應詔和沽名釣譽者的投機。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大家的壟斷政治行為,造成不良的社會風氣,是統治階級為自己服務的極端表現。科舉制度實行長遠且制度逐步完善,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進步,但在其發展中考試內容的僵化成為統治者奴化知識分子的工具,最終被時代的車輪碾壓過去,烙印在歷史的長卷中。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劉海峰.科舉學的起承轉合——科舉研究史的千年回顧[J].社會科學戰線,2013(7).
[3]王東洋.中國古代“品行”考課標準的確立及影響[J].北方論叢,2011(5).
[4]安作璋.漢代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制度[J].東岳論叢,1981(3).
[5]劉海峰.科舉制長期存在原因析論[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