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松燦



摘要: 本文對生態農業的參與式認證做詳盡介紹,根據國外農民田間學校(FFS)、農作物系統發展(FSD)、農業知識信息系統(AKIS)三種運作模式,結合我國各試點實際情況,分析得出我國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體系存在的問題:農民素質偏低、推廣機制存在嚴重問題、推廣以政府為主導農民參與度較低。根據以上問題提出建議:充分發揮農民主導作用、對推廣人員進行在教育、加強政府保障指導作用。本文的創新點在于,緊密聯系我國時代這個背景,為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中國化提出可行性建議。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articipatory certification of eco-agriculture in detail, according to the three operation modes of FFS,FSD and AK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ach pilot in China,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articipatory certification system of eco-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low quality of farmers, the serious problems in the promotion mechanism, the promotion of government-led and low peasants' participation. Suggestions on the above issues are give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farmers, education of the personnel for promotion,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ve and guiding role of government.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 putting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eco-agriculture participatory certification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close contact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hina.
關鍵詞: 參與式認證;生態農業;信任
Key words: participatory certification;eco-agriculture;trust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2-0246-05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農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農業人口較多,卻面臨著耕地面積小、人均耕地面積少、機械化水平較低、農業人口素質偏低等問題,所以,將我國從農業大國變為農業強國,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的途徑就是:農業技術創新、更新推廣模式。但是,農產品生產、銷售過程科技貢獻率較低,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其中,推廣方式落后、老套、缺乏創新嚴重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針對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借鑒國外農業發展經驗,對國內參與式認證農業推廣模式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參與式認證推廣模式,對生態農業的參與式認證取其精華、因地制宜,使其真正適應我國農業發展,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加農產品附加價值,提高農業推廣效率,使我國由農業大國變成農業強國。
通過對生態農業的參與式認證體系的研究,對我國農業發展在學術上有建設性的意義。結合我國農業發展實際情況,衍生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推廣模式,構建屬于我國的完整的參與式農業推廣模式框架,提出可行的建議,解決我國農業推廣面臨問題,不僅有利于農業推廣模式理論的完善,而且對我國農業推廣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一,為科研機構研究提供方向性的指導。通過參與式的需求評估,研究當地的農業發展水平以及農民的需求,增加農民的參與意識,提高農民農業技術,最終實現科研機構的研究方向充分滿足農民需求。
第二,推動技術進步和農業發展。農民的參與可使農業技術更加快速有效地傳播。生態農業的參與式認證可使農業技術得到最有效和最快速的擴散,使我國農業技術高速發展,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的進步。
第三,我國傳統的農業推廣模式屬于自上而下的推廣路線雖然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大量的問題,例如:農業技術的傳播存在斷層。生態農業的參與式認證,恰恰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根據農業發展需要開發技術、提供服務,使我國農業推廣模式更加鄉土化、特色化,合理化。
1 生態農業的參與式認證概述
1.1 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內涵
農業發展的“三大支柱”:農業推廣、農業科研和農業教育。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發展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技術推廣,已經擴展到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從農民的角度來說,一方面,農民對農業推廣服務的要求不再是簡單的技術推廣,轉變為綜合農業發展服務。在這種情況下,農業推廣不再是以前的固有模式,向廣義農業推廣轉變,是現代農業發展必然結果。在這種條件下,參與式認證推廣,改變原有“自上而下”的推廣模式,變為更加注重雙向溝通的推廣模式。
狹義的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推廣模式是通過培訓、試驗、指導、咨詢、示范等方式,將農業技術普及并應用于農業生產活動。現代的農業推廣是推廣人員通過溝通、教育,增進知識、提高技能、改變觀念與態度,使農民自愿改變固有的生產方式,運用新技術,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生態農業的參與式認證體系”認為:最了解農村的是農民,農村的發展就是農民素質的提高。因此參與式認證體系更加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能力的建設、農民的參與、加快民間組織的建立。推廣人員通過示范、培養、研討等形式,從各方面幫助農民,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發展,提高農業革新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組織農民團體,建立農民的自信心、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參與式認證體系還注重推廣的多元化,它要求社會多種力量參與到推廣過程中來,科研單位建立各種專業協會、合作組織,以農民需求為科研中心。這也充分說明了發展理論的核心正在向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轉變。
1.2 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特點
生態農業的參與式認證更加注重民主。農民及組織機構共同參與制定規范,激發農民的創造力;生態農業的參與式認證體系是基層組織。參與式認證體系建立在雙方積極參與的基礎之上,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生態農業的參與式認證體系更加適用于小農戶生產。參與式認正體系中,成本價低的認證體系、有針對性的專業輔導,旨在吸引小農戶參與進來;原則性較強,參與式認正體系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因此,以促進農業發展發展為基本原則;可以使農業生產更急透明,參與式認證體系的建立,能夠驗證農民是否遵循雙方共同建立的規范,鼓勵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并且為相關人員、機構提供監督的條件;為農民提供支持。參與式認證體系為農民提供的支持包括:種植技術支持、信息支持等;有標示。參與式認證體系為相關的產品提供相應的證明;雙方有約定好的行為規范,雙方事先約定好相應時間的處理方式,如有違背標準的情況發生,則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處理。
1.3 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體系的運行機理
1.3.1 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體系管理的基礎:賦權
把權力下發到農民手里,是奠定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體系“施政”的基礎。在參與式認證體系中,農民享有以下權力:在以平等地位進行對話溝通的基礎上,充分表達自身發展意望、發展需求與發展要求的發言權;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擁有決策、管理的權力;參與項目評價與效益分析的權力;享受參與式認證項目帶來的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環境利益的權力在配合參與式認證體系的條件下,建立自我組織,進行自我管理的權力。
1.3.2 參與式管理的路徑:自下而上
參與式認證管理最顯著的特點是:參與式認證體系管理工作的路徑是“自下而上”農民可以充分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來。它的具體做法是:當管理機構要做出重大決策時,先將決策的問題、影響因素及備選方案下發到各下屬部門直至基層;各下屬部門和基層人員通過反復討議方案、提出建議,上報給上級部門,上級部門匯總各下屬部門的意見,并對各種意見加以調整統一,最后達成一致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既充分尊重了下級部門的意見,也反映了他們的需求和利益,整個過程有利于獲得社會有效的監督、公開透明。因此稱之為“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基層群眾的積極性,發揮群策群力,而且充分發硬相關主題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基層群眾了解決策的內容和過程,容易被大眾所理解,貫徹執行起來更為方便。
1.3.3 參與式管理的方式:雙向對話溝通
我國農業推廣模式由于政府的主導,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單項溝通機制,表現為信息的單向傳遞與接收,推廣人員與農民直接缺少溝通有交流,農民沒有管理權,不能有效的參與農業推廣,信息反饋較弱。溝通過程中,在雙方使用相同符號、在相同的情境中,推廣人員與農民既可以使信息的發送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位置發生變換,溝通雙方相互影響。
雙向對話溝通中,農民和推廣人員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推廣人員和農民要定期進行小組討論、座談、咨詢等活動,使農業推廣人員的信息和農民信息及時進行交流溝通,使推廣人員及時得到農民的反饋,并對農民提出的問題予以解決,盡量使農民得到推廣技術的完全信息,以做出理性的決策。
1.4 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優點
①注重農民的參與,農民具有決定權推廣內容充分反映當地農民的需求,使推廣內容本土化、合理化。
②這一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比其他方式不僅比其他方式更加節省人力物力,而且,傳播速度遠遠高于其他方式。
③生態農業的參與式認證能夠提高新技術的使用率,農民小組、農業協會等組織由農民管理,推廣員予以技術指導,增加了成員之間的交流、合作以及競爭,促使農民大量學習和使用新技術。
④由于農業科研、教育、信貸、銷售、投入、供應等部門均參與推廣計劃的制定,能在各部門之間建立良好合作關系,這是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工作開展的基礎。
⑤參與式認證能夠有效地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減少政府開支,增加農民經濟利益。
2 參與式認證體系在國外的發展現狀
全球大約建立了40多個PGS組織,兩萬七千個小農戶在該體系中獲得收益。拉丁美洲得到了國家立法支持,是PGS發展水平最高的洲。參與式認證體系將國家發展需要與農民需要結合起來,提倡雙向對話溝通,推廣技術的同時,更加注重農民的地位,以人為本。注重能力建設和技術創新,在項目的選擇、開展、評估等階段,農民都參與進來。不同國家運行方式各有不同,但主要有以下三中方式:農民田間學校(FFS)、農作物系統發展(FSD)、農業知識信息系統(AKIS)。
2.1 農民田間學校(FFS) 農民田間學校是一種億農戶為中心、培養農民參與能力的推廣方式,這種方式選擇在農耕季節將農民和推廣人員組織起來,走進農村進行學習。
主要分為四步:①田間觀察:以小組形式對植物生長情況、天氣、蟲害種類進行觀察。
②分析農業生態系:各小組分析總結觀察情況,并進行總結。
③組間交流:各小組展示自己的結論,并聽取其他小組結論,然后形成方案。
④按照方案實施然后進入一個新的循環。按照方案實施,然后進入一個新的循環:觀察、收集資料、討論分析、形成方案并實施。農民田間學校,幫助農民深入了解自己農場的情況,并制定合理的方案,這種方法制定出來的方案能夠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的需要。
2.2 農作物系統發展(FSD)
農作系統發展是推廣人員、研究人員和農民共同參與,對農民生活和生產環境進行了解,并據此確定研究內容,研究出來的技術是農戶所真正需要的。
活動主要分為四步:
①描述或診斷階段:通過參與式評估了解當地農業系統,找出限制農業發展的因素。
②規劃階段:推廣人員、研究人員和農民共同對阻礙因素進行討論分析,并根據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實際情況制定解決方案。
③試驗階段:把制定的解決方案進行試驗,監督實驗過程,對實驗結果進行評估,并作出適當調整。④實施與擴散階段:將方案在農場中進行實施,對結果進行檢測預評估,不斷作出調整。
2.3 農業知識信息系統(AKIS)
農業創新的三要素包括:農業研究、推廣和教育,農業知識信息系統是將研究、推廣、教育和用戶聯系起來,相互作用。農業知識信息系統強調了農業研究、推廣、教育的整體性。
主要的特征為:
①系統地看待問題:農業知識信息是一個支持農業創新,把研究、推廣和教育看作和農村重點的信息系統。
②注重各個機構之間的合作:強調各機構之間加強交流、共同制訂、管理項目。
③以農戶需求為導向:從農戶角度出發,為其提供技術支持;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建設,為參與者提供培訓的機會;尤其注重農民能力的建設,培養積極的用戶系統。
3 參與式農業認證在國內現狀
3.1 參與式農業認證在國內發展概述
農業參與式認證體系在世界各國經過數十年發展,已經初見成效。而我國的農業參與式認證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制約,仍處于萌芽狀態。
我國有的地方過于偏遠,無法實現參與過程。有些地方生態環境惡劣,很難為生態農業的提供基礎條件。有些具有豐富商業資源的地區,由于長期以來粗放式的經營,大量農業廢棄物未經妥善處理,土壤、水體和大氣等受到嚴重的污染,不少地區的土壤內的有毒物質嚴重超標。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發展參與式農業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選擇生態條件較好的地區進行試點,然后逐步進行推廣。
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較低,生產技術難以達到生態農業的要求,所以,在基建吸收國外各種優秀的管理制度的同時,還需要結合我國基本國情,根據個體農業發展特點,制定真正合適的管理制度與方法。
我國消費者消費觀念落后,消費能力有限,缺乏主動參與、自我保護、自主管理等習慣。所以,要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的高端消費群體中試點進行,形成示范作用,使人們逐漸接受參與式認證體系。
3.2 我國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體系試點情況
我國的參與式認證體系也在不斷實踐發展中,已經在很多省區開始試點工作,發展比較好的省區包括:內蒙古、廣西、四川等,這些省區的成功為其他地區開展工作起到示范性的作用。
其中,廣西開展了“參與式育種和推廣”項目;四川、內蒙古兩地的“農戶需求型技術推廣機制”項目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云南的“參與式技術發展”和“山區扶貧”項目初見成效;吉林的“農民參與式水稻生產技術開發”項目發展也較為順利。這些較為成功的案例,對我國參與式認正體系發展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從表1中可以看出,雖然各地區發展的側重點不同,但是,參與式認證體系的建立最重要的一點就農民的參與,只有農民真正參與進來,才能了解當地的農業體系、農民的需求,為技術的推廣提供保證。
3.3 以內蒙古為例總結經驗與啟示
3.3.1 模式簡介
①改革思路。該項目主要是通過對傳統的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推廣模式的完善與改革,構建以農戶為主導的雙向溝通的新模式,改革思路與措施如表2所示。②改革方案。試點的基本情況:如表3所示,在內蒙古武川縣選擇5位農技員作為“責任人”,為“責任人”挑選5個“責任村”,次年,每位“責任人”增加一個“責任村”,以此類推。
3.3.2 實施措施
①調查“責任村”農民的技術需求,了解農民技術需求;②明確“責任人"的責任,制定并履行承諾;③在示范的過程中注重村民的參與,促進村民熟練掌握新技術;④加強監督,建立、完善監督機制。
3.3.3 效果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該項目解決的問題涉及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在生產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為農民提供支持。在參與式認證體系中,農民自主完成農業推廣工作。增加農民經濟收益的同時,“責任人”在技術和觀念上有所提高。實現了參與者與推廣人員互惠互利,從而推動農業發展。
3.3.4 項目經驗與啟示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內蒙古的“農戶需求型技術推廣模式”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這一模式在注重農民的需求的同時,結合政府要求,形成了自下而上與雙向對話溝通相結合的推廣方式,打破了傳統的自上而下,單傳的傳授技術的推廣模式。既滿足了國家對農產品的要求,又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既為條件較為惡略的地區起到了示范作用,又推動了農業發展。具有較強可行性、實用性,已經得到一部分人的認可,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3.4 我國參與式認證體系存在的問題
3.4.1 我國農民人口素質偏低
在9億多農村人口中,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較低。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直接影響技術的推廣的進度,同時,降低自我管理組織的管理水平。因此,文化素質直接影響勞動生產效率和家庭經濟收入。我國農村人口素質偏低的現狀制約了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體系的發展。
3.4.2 推廣機制存在問題
首先,推廣隊伍組織結構不合理。縣級推廣人員數量較大,鄉鎮基層推廣人員比例偏低,推廣不能深入基層。其次,專業技術人員較少,致推廣工作開展受到阻礙,影響農業的發展。農業服務中心推廣人員工作任務繁重,知識結構單一,與農業多樣化發展的要求相悖,因此,相對于農民來說,推廣人員缺乏權威感。
3.4.3 以政府為主導的狹義農業推廣
一方面,傳統農業推廣是以政府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組織形式,與農民缺乏有效溝通。政府與農民之間一種單向信息傳遞接受關系,導致推廣人員、農民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重視、資金短缺、基礎設施簡陋,工作開展難度較大。
4 對我國發展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體系的建議
生態農業的參與式認證體系,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局限性,針對這些問題,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現提出幾點建議。
4.1 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農民的潛力,把提高農綜合民素質擺在首要地位。保證農民積極參到這一活動中來,這就要求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的的質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應通過多種培訓形式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例如:建立農業示范園區、開設農民田間學校,做到干中學”、開展各種培訓活動。
我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以人為本,而農民則是農村發展建設的核心和主體,參與式認證體系不同于傳統的農業模式,注重農民參與到技術推廣過程中來,使新技術得以推廣,挖掘農民群體的潛力。
4.2 農業推廣人員再教育
農業推廣人員在參與式認證體系中充當著媒介,推廣人員的工作效率決定著推廣的效果,因此,對推廣人員的再教育應從:建立激勵機制、提高推廣人員素質兩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農業推廣人員的激勵機制,應改善推廣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建立健全考核制度,給予推廣人員正確、公正的評價;明確工作目標,充分調動推廣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實行獎勵制度,對工作認真、有突出貢獻的工作人員進行獎勵。
其次,通過對推廣人員開展培訓、交流等再教育來不斷提高推廣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改善推廣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福利待遇增加工作動力。
4.3 加強政府的保障和指導職能
政府為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體系提供充足的政策保障,而且可以避免該模式缺乏政府引導的劣勢。在農業推廣過程中有些機構因資金短缺無法運轉,這就要求推廣組織在推廣初期政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發展提供充足的經濟支持。
生態農業參與式認證體系在我國人處于不斷發展完善的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政策及經濟的支持、農民及推廣人員的素質和意識的提高,參與式認證體系將在農業發展中將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高啟杰.我國農業推廣投資現狀與制度改革的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2,23(8).
[2]同海梅.我國參與式農業推廣模式研究[D].2006.
[3]孫毅.廣西參與式農業推廣模式實證分析[D].2011.
[4]張麗,劉玉花,齊顧波.國外參與式農業推廣的經驗與啟示[J].世界農業,2008(7).
[5]馬志國,劉曉艷.試論參與式農業技術推廣[J].安徽農業科學,2008(16).
[6]賴涪林.現代參與式農業的發展條件與路徑選擇[J].農業技術經濟,2005(2).
[7]劉玉鳳.參與式農業技術推廣方法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5,7(1).
[8]高啟杰.農業技術創新發展的國際經驗與趨勢[J].世界農業,2004(1).
[9]楊映輝.世界農業推廣組織形式[J].農村經濟與社會,1993(3).
[10]Yan Shi,Cunwang Cheng, Peng Lei, Tiejun Wen2and Caroline Merrifield Safe food, green food,good food: Chinese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and the rising middle cla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9(4)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