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君+李樹和+李曉新+牛松



摘要:利用基質栽培技術,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為供試材料,比較了天津市常用的11個番茄品種部分農藝性狀、經濟性狀、果實營養成分指標的差異,通過對這些指標的分析,篩選出最適宜天津市基質栽培的番茄品種。結果表明,粉皇后和傲蘭6號在產量、單果重等指標中表現比較突出,適合在天津市以基質栽培方式推廣應用。
關鍵詞: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基質栽培;品種;天津市
中圖分類號:S641.2:S317(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2-229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2.024
Screening for Tomato Variety with Substrate Culture in Tianjin
DONG Li-jun, LI Shu-he, LI Xiao-xin, NIU So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Using substrate culture technique, taking tomato(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as test materials, the difference of agronomic traits, economic traits and fruit nutrition index of 11 tomato varieties used in Tianjin city were analyzed to screen the optimum tomato varieties in Tianjin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ink queen and Aolan No.6 ha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than other varieties in some indicators including total production, per unit yield and single fruit weight, thus Pink queen and Aolan No.6 is suitable for substrate culture technique in Tianjin city.
Key words: tomato(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substrate culture technique; variety; Tianjin city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別名西紅柿、洋柿子,是當前主要的設施作物之一,其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食用方式多樣,深受人們的喜愛[1],所以栽培面積僅次于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2]。生產上與傳統的土壤栽培方式相比,基質栽培番茄可以克服土壤的連作障礙,減少土傳病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耕地緊張、水資源浪費嚴重等環境問題。此外,基質栽培番茄還可以通過科學的管理方式、便捷的操作技術提高番茄果實品質,同時對美化環境有著積極的影響,因而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和推廣價值[3]。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方式下,基質栽培番茄比土壤栽培番茄在單位面積上產量可提高12~30倍,如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非土壤栽培番茄最高年產量可達90萬kg/hm2[4]。然而基質栽培投入成本相對于土壤栽培要高很多,所以基質栽培種植的品種需經過慎重篩選,通常要選用品質好、產量高、效益好的品種,這對于提高基質栽培農產品經濟效益、降低高投入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鑒于此,課題組開展了基質栽培番茄品種篩選比較試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以廢菇渣∶爐渣∶沙子=7.0∶1.5∶1.5的比例混合形成復合基質,并按13 kg/m3在混合基質中加入生物有機肥料[6]。供試材料為天津市生產上常用的11個番茄品種,每個品種為1個處理,分別是處理1:中雜16號,處理2:粉果,處理3:金冠5號,處理4:棚友,處理5:嘉美F1,處理6:粉霸王,處理7:粉皇后,處理8:春秀,處理9:傲蘭6號,處理10:合作918,處理11:合作905。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11個處理均重復3次,試驗在灌水施肥等其他管理技術相對一致的前提下,于天津農學院園藝園林學院實驗基地實施,2016年2月25日浸種催芽,穴盤育苗,4月23日定植。
1.3 方法
采用磚砌種植槽的槽培法,種植槽外徑寬96 cm,內徑72 cm,高18 cm。兩槽之間的距離為36 cm。槽長5 m。槽內先鋪5 cm粗爐渣,上面鋪一層纖維袋,再在其上填入混合基質。番茄幼苗出圃后,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正常幼苗,按行距50 cm、株距30 cm將番茄苗定植到種植槽中,每個種植槽剛好種植2行,移栽后立即澆透水進行緩苗,一周內控制灌水,以后視天氣狀況及植株大小灌溉,定植30 d后開始追肥。
1.4 測定指標
1.4.1 農藝性狀 試驗對11個番茄品種分別測定株高、莖粗、葉片數、果實橫徑與縱徑等農藝性狀,株高在生長90 d后采用柔韌度較好的皮尺測量,莖粗用游標卡尺測量,單株葉片數在生長40 d后統計,果實橫徑與縱徑于成熟采收后各品種隨機抽取出30個果實用游標卡尺測量,取平均值。
1.4.2 經濟指標及果實品質指標 各處理在果實成熟采收后單獨估測計產,并對收獲的果實個數、重量以及營養成分分別進行測定,果實單果重用分析天平測量;果實維生素C含量采用分光光度計法測定,可溶性糖含量用蒽酮比色法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折光儀法測定[7],可滴定酸含量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法測定,所有數據均取平均值,計算糖酸比[8]。
1.5 數據處理
試驗所得數據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軟件處理,并用其制表,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完成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藝性狀比較
2.1.1 株高 番茄植株的農藝性狀直接表現了品種的生長勢,通過對不同番茄品種農藝性狀的比較,可以了解各品種生長情況的好壞與生長適應性。11個番茄品種植株農藝性狀測定情況見表1。由表1可見,生長90 d后,11個番茄品種的株高存在顯著差異。處理1的株高最高,達110.082 cm,處理11的株高最矮,為56.992 cm;處理1的株高極顯著高于處理8、處理9、處理11(P<0.01),顯著高于處理5、處理10(P<0.05)。
2.1.2 莖粗 從表1還可見,生長90 d后,11個番茄品種的莖粗存在一定差異,雖然最大莖粗(處理7,1.292 cm)與最小莖粗(處理11,0.938 cm)差值達到了0.354 cm,但差異并不顯著(P>0.05)。
2.1.3 葉片數 從表1又可見,定植后生長了40 d的11個番茄品種植株葉片數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以處理2的葉片數最多,為13.2片;處理9和處理11的葉片數最少,其中處理11的葉片數平均為8.1片,2個處理極顯著低于其他處理(P<0.01)。
生長勢指植物生長發育的旺盛程度,是作物生命力的客觀反映;株高越高、莖粗越大,葉片的生長量越大,說明植物的生長勢越強[9]。從表1的各數據分析可見,中雜16號(處理1)和粉果(處理2)在生長勢方面占有優勢。
2.2 果實橫徑、縱徑及果形指數比較
探討番茄品種果實橫徑與縱徑的關系與特性,有助于機械加工、分級包裝及便利市場銷售,有助于從外觀上區分番茄品質的高低;11個番茄品種果實橫徑與縱徑的測定情況見表1。由表1可見,11個番茄品種在果實橫徑方面雖然存有一定的差異,但差異未達顯著水平(P>0.05),其中橫徑最大的是處理9,為7.002 cm,最小的是處理4,僅為5.641 cm。在果實縱徑方面,以處理10的最大,為5.743 cm,最小的仍是處理4,僅為4.833 cm。兩處理差異達極顯著水平(P<0.01)。
在果形指數方面,園藝學里果實的果形指數在0.8~0.9為圓形或近圓形,在0.6~0.8為扁圓形,在0.9~1.0為橢圓形或圓錐形,1.0以上為長圓形,若以此為依據,對照表1數據可以發現,處理9果實為扁圓形,其他均為圓形或近圓形。
2.3 產量比較
11個番茄品種單果重及估算產量測定情況見表2。從表2可見,11個番茄品種在單果重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以處理9的單果重最重,為180.533 g,與處理7、處理6、處理10、處理11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與處理1、處理8之間差異顯著(P<0.05),與處理5、處理2、處理3、處理4之間差異極顯著(P<0.01)。從表2還可見,11個番茄品種在產量(估算)方面以處理7最高,為125.36 kg/m2,顯著高于處理1、處理2、處理8、處理5、處理3(P<0.05),極顯著高于處理4(P<0.01),在所有品種中表現為最優;處理9的排位第三,與處理7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綜合而言,處理9的經濟性狀相對最佳。
2.4 果實營養成分比較
果實中有機酸和可溶性固形物成分是形成果實風味的主要物質,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滴定酸成分則是評價果實風味品質的重要指標[10],另外,人體需要的維生素C也主要來源于植物性食品,因此通過對這些指標的測定,可以了解蔬菜品質的高低[11]。11個番茄品種果實品質指標的測定情況見表3。從表3可見,11個品種的果實營養成分含量雖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沒有哪一個品種在綜合品質上存在明顯的優勢,只是處理11的維生素C含量最高,糖酸比也最大,說明該品種果實品質相對最優。
3 小結與討論
番茄在市場上深受青睞,近年來各地發展迅速,但因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飲食習慣存在差異,使得一個優秀的品種不一定能被所有地區接受,因而尋找出某地區適宜栽植的番茄品種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試驗在設施栽培環境下,對從國內外引進的、目前天津市常用的11個番茄品種進行了比較試驗,在相對一致的栽培管理條件下開展品種篩選試驗,從中篩選出適宜在天津市及周邊地區栽植的番茄品種,為天津市番茄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番茄的生長勢,果型以及維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是評價番茄生產可行性的重要指標,它們決定了番茄品質的高低,并且番茄的產量能力直接關系到種植者的切身利益,因而這些指標都是種植者最為關注的。試驗通過對這些指標的測定,有助于在同等條件下保障種植者利益,并收獲更多品質好、質量高的優質番茄,這對于番茄基質栽培做大做強意義重大。
利用基質栽培進行番茄生產,成本降低,人工勞作相對減少,且克服了連作障礙,品質也得到改善,所以番茄在長勢和產量上占有一定的優勢。試驗結果表明,供試的11個番茄品種在長勢及產量上有各自的特點,綜合分析認為,粉皇后(處理7)、傲蘭6號(處理9)表現較優,適合在天津市及周邊地區以基質栽培方式生產。
參考文獻:
[1] 黃曉輝,徐愛東,張麗麗.日光溫室大棚番茄育苗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5(13):40.
[2] 馮璞玉.番茄果實糖分累積對水分與鉀素供應的響應及其機理[D].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3] 薛書浩.無土栽培的優缺點及技術發展[J].時代農機,2015,42(10):168-169.
[4] 李強棟.番茄復合基質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4(23):18-20.
[5] 王 翠.設施櫻桃番茄栽培關鍵技術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6] 刁清清,毛碧增.蘑菇渣處理現狀及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J].浙江農業科學,2012(12):1710-1712.
[7] 張憲政,陳鳳玉,王榮富.植物生理學實驗技術[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50-151.
[8] 吳 雪,王坤元,牛曉麗,等.番茄綜合營養品質指標構建及其對水肥供應的響應[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7):119-127.
[9] 柯旭波,潘凌潔,張 路,等.11個番茄品種的品質比較[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15):3692-3695.
[10] 康麗敏.不同復合基質的理化特性及其對溫室番茄果實品質和產量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5,44(3):108-110,114.
[11] 張 瑜,楊曉賀.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對番茄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5(5):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