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一國 陳劍光
學術期刊作為一種反映特定學科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獻載體,在學術傳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A&HCI(藝術與人文科學索引)、EI(工程索引)等國際知名檢索數據庫所收錄的國際學術期刊通常實施嚴格、規范的匿名評審制度,即由若干期刊編委對稿件進行匿名評審。國際學術期刊編輯委員會(editorial board)由本領域知名學者、專家組成,他們是學術期刊的“守門人”(gatekeepers),負責遴選、出版某學科領域最新高水平研究成果,把關期刊學術品質,傳播學術研究成果。[1]擔任國際學術期刊編委是對一個學者學術成就的重要肯定,是學者國際學術聲望的反映。國際學術期刊評審制度和由此形成的世界性學術出版體系,也是一個由知名學者組成的學術控制系統,是學術權力(academic power)的重要表現。國際學術期刊一直是由歐美發達國家主辦、以英語語言為主的一種學術出版體系。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際學術期刊編輯委員會向歐美之外的學者開放,編委成員的國際化已成為一種態勢。
對于學術期刊編委和由此所形成的學術體系,西班牙的卡平特羅(Esther Garci'a-Carpintero)等人通過對15個自然學科門類期刊編委的統計分析,發現國際期刊編委的構成與其所屬國的科研活力和產出存在高度的相關性,期刊編委可以成為考察一國科研實力的指標。[2]印度的庫馬爾(Vipan Kumar)按照SCImago期刊排名(一種基于引文來源信息對期刊進行排名的文獻計量指標),對Scopus數據庫(同行評議學術論文索引摘要數據庫)中世界排名前500種學術期刊的編委作國別分析,發現一個國家的國際學術期刊編委對該國的科研產出具有明顯的影響作用。[3]
國際學術期刊編輯委員會作為一個開放的學術平臺,揭示了各國學者、研究機構乃至整個國家學術研究在國際學術體系中的比重和影響力。本次研究選取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期刊作為研究對象,收集中國(含香港、臺灣地區)、日本、印度三國學者在國際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擔任編委的數據并進行如下分析:中日印三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科優勢,中日印三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中日印三國的國際知名學者。通過統計和比較,揭示中日印三國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學術話語權和國際學術影響力。
以2014年SSCI收錄的3132種期刊為數據采集對象,通過“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網站,分別輸入每種SSCI收錄期刊的ISSN號,進入期刊主頁,收集每種期刊2014年編輯委員會中來自三國的編委信息,包括姓名、所在機構名稱、擔任的編委職務。為確保研究數據真實可靠,在參考國外的研究方法后制定了如下嚴格區分編委成員和非編委成員的取舍原則:①編委成員包括主編、副主編、執行編輯、區域(地區)編輯、審閱者、顧問編輯和通訊編輯等,不包括榮譽退休主編、創始主編、榮譽編委成員、編輯部日常工作人員、文字編輯、技術編輯、統計編輯和學生編輯。②期刊通常設主編一人,也有2至3位主編的;副主編相對復雜,須結合編委組成人員的多寡和編委會職位層次綜合考慮,一般副主編在1~5名之間,地區(區域)編輯視同副主編。
在2014年SSCI收錄的3132種期刊中,沒有網址、無法連接主頁或能進入主頁但無編委信息的期刊有99種,占全部期刊的3.16%;提供編委姓名而未詳列編委所在機構或國別的期刊149種,占全部期刊的4.75%,兩者合計248種,占總數的7.91%,有效提供編委信息的期刊共2884種。[4]
學科優勢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學術研究的成就和影響力。通過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JCR《期刊引證報告》的檢索,對三國社會科學重要學術期刊編委任職情況、社會科學優勢學科、高影響指數期刊編委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其社會科學研究的學科優勢。
對2884種SSCI收錄期刊的編委按其所在機構和國別歸類,統計中日印三國編委任職期刊數、編委總人數、平均每刊編委人數、本國(地)主辦的且被SSCI收錄的期刊數等情況(見表1)。

表1 中(含香港、臺灣地區)日印三國SSCI期刊編委統計
表1反映了三國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從高到低依次是中國香港、日本、中國內地、中國臺灣和印度。
SSCI將社會科學按學科細分為55個小類目,[5]如心理學共細分為10個小類目,每個類目所收的期刊數量有所不同,從最少的“心理學(psychology)、數學(mathematical)”13個期刊到最多的“經濟學(economics)”336個期刊。有的期刊涉及多個學科,被幾個類目同時收錄。以下對三國學者擔任編委的期刊按學科類目進行歸類,對所有學科類目期刊中來自同一國家或地區的編委作分布統計(數個編委任職同一期刊作一種計算)。由于每個學科類目所收的期刊數多少不一,故將一國或地區學者在某一學科擔任編委的期刊分布數與該學科類目的期刊總數相除,得出該國或地區學者在不同學科類目中擔任編委的占比(百分比),從高到低排列,從而可以發現在某一學科上是否具有優勢(見圖1)。

圖1 編委集中的優勢學科
從圖1可見,若把編委占比達30%以上的學科類目視為優勢學科的話,則中國香港有12個,說明中國香港在管理、運輸、商業、通訊、旅游休閑、公共管理、城市研究、教育研究、心理學等學科中具有較高的參與度;中國內地有8個,即工效學、運輸、旅游休閑、管理、公共管理、環境研究、商業等學科;日本有3個,分別是運輸、環境研究和語言學;中國臺灣有2個,分別是工效學和旅游休閑;印度只有1個,即“規劃與發展”。
SSCI收錄期刊的影響指數可以從《期刊引證報告》查得,以下對三國學者擔任編委的期刊影響指數(2年或5年)大于2的期刊以及影響指數大于5的期刊做一統計(見表2)。

表2 學者在高影響指數期刊中任職表現
從表2可見,在影響指數大于2的期刊中,中國香港以29.83%位居第一,在影響指數大于5的權威期刊中香港同樣以4.16%位列第一,反映中國香港學者在國際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整體學術實力和影響力高于日本、中國內地、中國臺灣和印度,日本學者擔任編委的期刊之影響指數略高于中國內地。
擔任國際學術期刊編委既是學者個人學術聲望的表現,也是其就職機構和機構所在國(或地區)整體學術實力的體現。對中日印三國SSCI期刊編委附屬機構進行歸類,列出所有擁有15位以上SSCI 期刊編委的機構(見表3)。
表3羅列了所有擁有15個以上國際編委的機構,中國內地以12個位居第一,其次為日本10個,中國臺灣9個,中國香港8個,印度4個。若按擁有國際編委的總職位排列,則香港大學以316個編委職位位列第一,其后依次為香港中文大學233個,香港城市大學179個,東京大學155個,香港理工大學150個,香港科技大學130個,北京大學126個。這表明以上7所大學是擁有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國際知名學者人數最多的機構。擁有編委職位在50~100之間的機構有5個,分別為清華大學93個,國立臺灣大學87個,京都大學73個,香港教育學院61個,香港浸會大學54個。從機構擁有的編委人數可見,香港高校在國際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實力已居亞洲之首,日本和中國內地難分高低。

表3 中日印三國擁有10個以上SSCI期刊編委的學術機構
在SSCI期刊擔任編委的學者,其職務可分為主編(或副主編)和一般編委兩大類。主編是期刊的靈魂人物,往往是某一領域知名的學者。中日印學者擔任編委的期刊數也從1個到10多個。假設把同時擔任3個及以上期刊編委職務的學者歸為某一學科的“國際知名學者”,則中日印三國擁有的國際知名學者數統計如表4所示。

表4 中日印三國五地國際知名學者統計表
從表4可見,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國香港學者擔任國際學術刊物主編、編委的人數位列第一,中國內地略超日本。
長期以來,對于一個學者、一個研究機構乃至一個國家的學術研究的影響力,學術界主要依據被研究對象出版文獻(論文、專著等)的數量以及被引用的頻次進行分析,這種按“產量”來判斷科研的強弱顯然具有明顯的偏差,尤其對于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來說。國際學術期刊編委是一個國家綜合學術實力的體現,更能直接、全面地反映一國或地區科研的國際影響力。本次研究采用一種新的研究視角,有以下幾點結論和啟示。
從學科、學術機構和學者三個方面對中日印三國編委進行比較分析,全面揭示了中日印三國在國際社會科學研究的表現,即中國香港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位居第一,中國內地和日本難分伯仲,中國有超越日本的發展態勢。
學術期刊是由編委構成的學術控制系統,掌控了學術的傳播。英國的 Thomas F. Burgess 和 Nicola E. Shaw通過對美國《金融時報》所列全球頂級40個商業與管理學期刊編委構成的統計分析,發現期刊不僅是一個學術交流系統,也是一個學術控制系統。[6]本文通過對中日印三國在SSCI收錄期刊編委的統計和分析,揭示了當前亞洲國家或地區在國際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學術統治力,即中國香港的國際學術期刊編委人數最多,擔任主編(副主編)的人數也多于日本和中國內地,表明中國香港在國際社會科學研究中享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國際學術期刊編委可以成為評估高等學校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社會科學研究與各國或地區的歷史、政治、文化等眾多社會因素密切相關,許多研究呈明顯的地域性。相互融合和國際化是當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時代趨勢。國際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編委主要來自各國或地區一流的高校和研究機構。擁有國際知名的學者已成為衡量一所高校是否跨入國際一流大學的重要指標。美國著名教育家克拉克·克爾認為,在美國高校的教師中,按學術研究和交流的能力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世界主義者”“地方教授”和“守校教授”,第一類教授出席各類國內外學術會議,是學術研究的領跑者。一個國家擁有的“世界主義”教師越多,其學術國際競爭力就越大。[7]中國香港回歸以來,實行高等教育國際化和投資多元化政策,高薪聘請大批國際一流學者,中國香港迅速晉升為亞洲重要的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中心之一。
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堅持內涵建設。內涵建設的核心是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必須首先擁有一批國際知名的學者。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聘請美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學者薩文迪(Gavriel Salvendy)擔任系主任,經過短短10年時間,其本科教育已達到美國前10名的水平。[8]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長江商學院、諾丁漢大學商學院(中國)三所高校擔任國際期刊編委的情況,也都反映了國際知名學者在建設國際高水平高校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