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崔平+吳玉紅+王江+王新剛+王薇+張秀英+郝興順
摘要:大力發展沼氣技術,推廣使用沼肥,是防治中國農村面源污染、加快農村能源建設、凈化環境的有效措施,對農村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文首先介紹了農村沼氣的總體發展現狀和主要技術模式,指出了沼氣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并就今后農村沼氣發展對策和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農村;沼氣;沼肥;農業廢棄物;技術模式
陳 浩,崔 平,吳玉紅,等. 陜西漢中農村沼氣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14):31+33.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農業各領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由此帶來的作物秸稈、禽蓄糞便等農業廢棄物過剩以及農業生產處理不當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愈加凸顯。其中,作物秸稈和禽蓄糞便引起的農村面源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被廣泛關注,已經成為環境污染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重要限制因素[1-3]。
大力發展沼氣技術,推廣使用沼肥,既能夠解決農民生活所需能源,增加農民生產積極性,又能減少農業生產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有效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狀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同時也推動了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等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因此,農村沼氣的建設對農村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沼氣總體發展現狀和主要技術模式
1、農村沼氣總體發展現狀
中國農村沼氣建設從20世紀70年代起步,由于受地理環境、氣候等自然因素的限制,沼氣工程建設發展出現地域差異,建設規模失衡,以秦嶺淮河線為基準線,南方地區沼氣發展優于北方地區。隨著農業政策的傾斜和對沼氣事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到20世紀90年代末,農村沼氣建設實現了健康穩步發展,而且趨勢加快,目前已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近年來,全國緊密圍繞“建設生態環境,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優化農村能源結構沒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生態良性循環”這一主題,高度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尤其是推廣的“一池三改”模式和“生態農業循環利用模式”更是極大地推動了農村沼氣建設[4]。
2、農村沼氣主要技術模式
目前農村沼氣發展對農業廢棄物主要處理技術模式包括以下三種模式:
(1)農業廢棄物用作肥料的技術模式
隨著全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發展,有機肥料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用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制作有機肥具有一定的市場前景。但由于禽蓄糞便制作有機肥工序繁多,對發酵環境要求嚴格,人工控制成本較高,因此利用沼氣工程生產有機肥作為資源化利用所占的比例極低,據調查,商品有機肥的產量僅占畜禽糞便總量的2%-3%[5]。
(2)農業廢棄物用作飼料的技術模式
作物秸稈資源的飼料化,是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重要途徑。目前,作物秸稈直接作為飼料利用率遠遠大于沼氣工程加工處理,利用沼氣工程將秸稈與畜禽糞便加工發酵,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可以提大大提高飼料的工業附加值,也增加了畜牧業廢棄物處理新途徑。
(3)農業廢棄物用作燃料的技術模式
沼氣工程作為全國“十三五”非能源利用開發的主要措施,已經成為解決農村能源消耗、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防治農業污染,以及發展清潔化生產的重要途徑。截止到目前,通過沼氣燃料技術全國農村生態農場和循環農業園區發展迅速。
二、農村沼氣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農村沼氣發展水平與農業發展不協調
農村用能仍以煤炭、薪柴為主,沼氣覆蓋率只占農戶的24%,宜建池而未建池的農戶較多。畜牧業養殖規模隨著城鎮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發展,而國家投資建設的大中型沼氣綜合利用工程較少,小型沼氣建設滿足不了農村生產要求。總體而言,農村沼氣建設并未達到飽和,發展空間潛力很大。
2、對農村沼氣建設意識偏低,區域建設失衡
多數農民對于發展農村沼氣工程、發展循環生態農業、優化農業生產環境,以及實施“一池三改”所帶來的改善人居條件的認識程度不高,對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和農村生活方式的依賴性極強,造成農村沼氣建設在全國地域性出現失衡,形成發展不平衡現象,邊遠鄉鎮沼氣建設工作開展更為艱難。
3、沼氣建設投資成本大,施工周期較長
隨著原材料價格、人工工資上漲,實施“一池三改”的每個沼氣池總投入在4500元以上,國債補貼少,農戶需自費用較多,而建設周期較長也增加了沼氣工程的難度。同時,地方財力緊張,按規定需配套的項目經費很難到位,沼氣工程難以實施。
4、服務體系不健全,導致使用效率不高
目前,村級服務網點實行的是自負盈虧的辦法,網點效益低,人員無保障,隊伍不穩定等問題制約著后續服務質量。建設后缺乏專門技術人才指導,沼氣發展出現技術難題,部分處于停滯或半停滯狀況,技術服務滯后導致沼氣工程不能發揮最大效益。
三、加快農村沼氣發展的思路
1、拓寬融資平臺,加大資金投入
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平臺,倡導綠色循環農業發展,爭取國家財政投資,加大地方投入吸引力度,確保項目實施和后續服務體系運行。通過建立農村沼氣發展專項基金,并圍繞“非能源化利用”發展模式,整合涉農部門項目資金,吸引種植大戶、農企、工商貿等社會資本流入農村“沼氣池”,補充農村沼氣建設資金。同時,及時引進和消化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設備,提高農村沼氣工程技術水平,加快產業化步伐。
2、加強科技攻關,延伸產業鏈條
當前農村沼氣發展面臨原料供應、勞動缺乏和城鎮化帶來的沖擊等問題,關鍵在科技創新。要明確農村沼氣科技創新重點,加快先進實用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加強科學技術的研發和能力建設;同時降低應用門檻和建設成本,拓寬應用范圍和使用領域,與相關企業聯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使農村沼氣事業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3、完善政策措施,創優發展環境
進一步加強對農村沼氣建設的組織領導,強化管理職能,完善協調協事制度;加大農村沼氣建設宣傳力度,增強農村沼氣建設的緊迫感、責任感;建立科學、規范的考核評價體系,提高沼氣的綜合效益和人民群眾滿意度。
4、健全監管機制,提升服務水平
制訂切實可行的“項目申報—審查—招投標—監督—驗收”各個環節具體細則,確保沼氣項目成功率和使用率。并積極探索“財政補貼+用戶自負+技術員服務”三位一體的后續優質服務運行機制和運作模式,推進農村沼氣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 羚,趙立欣,董保成,等. 我國秸稈沼氣工程發展現狀與趨勢[J]. 可再生能源,2010(03):145-148.
[2] 張麗艷. 我國農村沼氣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 可再生能源, 2004(04):5-8.
[3] 王守紅,寇祥明,陸洋江,等. 牧草-羊-沼氣循環農業模式的高效配套技術[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4):298-299.
[4] 鐘珍梅,黃勤樓,翁伯琦,等. 以沼氣為紐帶的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系統能值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2012,28(14):196-200.
[5] 張 鈞. 規模畜禽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發展探討[J]. 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