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4.0五大新挑戰
過去幾年中,工業4.0這一概念廣受關注,為復興“老產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各國、各行業高層對此多持樂觀態度,但是實踐上的迷茫也帶來一些幻滅。
一方面,業內察覺到推行工業40尚存在極大的不確定,多數企業尚處于奮力進場的階段。以數據為例,僅有30%的技術供應商和16%的制造商進行過相關戰略規劃,僅24%已經切實開展行動。另一方面,鑒于數字化潛力巨大,多數技術供應商都在往這個方向調整業務;也有越來越多的制造商在展示和報道工業4.0進展,他們關心創造真實價值,尤其是與自身業務發展有關的應用。
一項2016年對全球制造業專家的調研,評估了工業4.0實踐情況。調研結果顯示(見下圖):每10家公司中只有4家表現良好,技術供應商表現優于制造商。
為了評估復雜多樣的發展情況,并揭示不同企業在不同方面取得進展的原因,這項2016年工業4.0全球制造業專家調查主要探討了行業與政府對工業 4.0的態度和具體進展情況,參與人員包括美日德的300多名專家;調研主要關注智能能源消耗、實時供應鏈優化、遠程監測與控制、數字化質量管理以及數字化績效管理等方面。
結果顯示,部分公司在五個方面仍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不同組織之間的協調運作、網絡安全標準、與第三方供應商合作時的數據所有權、進行根本性變革時的勇氣和支持以及招募必要人才等。
自動駕駛汽車正在路上
汽車制造商生產自動汽車(AVs)的初次嘗試多集中于輔助駕駛技術,如緊急制動、備用攝像機、自適應巡航以及自動停車系統,而這些一開始都是應用于豪華車系列。然而,行業監管機構已經開始要求每輛車都內置部分輔助功能,這加速了自動汽車(AVs)進入市場的步伐。到2016年,輔助駕駛技術的市場規模已經達150億美元。
全球范圍內,輔助駕駛系統的數量從2014年的9000萬套激增至2016年1.4億套,兩年內上升近50%。其中不同功能受到的青睞不同,2014-2016年間,環繞視野停車系統的裝配率上升逾150%,而適應性車頭燈照明系統僅為20%。
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和價格下降,為輔助駕駛系統及其技術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司機們愿意為不同的輔助功能支付從500到2000美元不等的費用。盡管輔助駕駛技術是為豪車而生,但現在許多原始設備生產商也為20000美元范圍的汽車提供。許多高檔車不僅能自動駕駛、加速、剎車,還能自動避免交通碰撞,降低事故可能性,部分商用客車甚至可以在狹小空間內自己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