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騰群
2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的人民開拓出鏈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絲綢之路”,從此開啟了便利區域貿易往來,推進沿線經濟繁榮的歷史時代。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成亞洲騰飛的兩只翅膀,那么互聯互通就是翅膀的血脈經絡,基礎設施聯通就是疏通經絡、暢通血脈,打通制約經濟發展的諸多瓶頸。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演講中提到“這是設施聯通不斷加強的4年。‘道路通,百業興。我們和相關國家一道共同加速推進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亞吉鐵路、匈塞鐵路等項目,建設瓜達爾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規劃實施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以鐵路、港口、管網等重大工程為依托,一個復合型的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形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一帶一路”建設和發展中起著先導性作用,不僅設施聯通本身對所在國有著重要的經濟貢獻,而且為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著強有力的基礎性支撐。
在全球市場久負盛名,中國中鐵作為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商之一和我國最早“走出去”的企業,多年來始終堅持“走出去”發展戰略。自上世紀70年代建設長達1861公里的坦贊鐵路開始,至今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建工程項目超過1000個。“一帶—路”倡議增強了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需求,打開了中國企業深度參與的大門。倡議提出以來,中國中鐵積極響應,專門成立了“一帶一路”工作領導小組,充分發揮在鐵路、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上的世界領先優勢,積極參與沿線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
公司海外業務發展突飛猛進,近三年海外新簽訂單以30%的增長率增長,特別是2016年海外新簽訂單1025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比2013年增長142%;今年第一季度,海外訂單同比增長132%;目前海外在建項目共407個、合同總額340億美元,在“一帶一路”沿線22個國家有在建項目100余個、合同金額100多億美元。如習主席所說,“一帶—路”倡導的是共商、共建、共享,而不是單向的對外輸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多國進行的是基于經濟互補性的跨國產能合作,不是把過時的和污染的產能轉移出去,而是與當地國家共同協商、設計、建造新產業。這些產能合作項目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需求,結出的是互利共贏之果。中國中鐵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
亞吉鐵路,被譽為“新時期坦贊鐵路”,由中國中鐵負責設計、設備采購、施工、監理和融資,全部采用中國標準和中國裝備建設而成。長達750公里的鐵路線開辟了埃塞俄比亞乃至東非腹地物資出口的出海通道,90%的進口物資由此進入,被埃塞國內稱之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命線”。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避免亞吉鐵路因管理不力而無法發揮效用,我們除了建設之外,還負責未來六年的運營管理。為此派出了大批具有豐富經驗的國內技術專家和司乘人員,在負責運營的同時,進行“傳幫帶”,培訓當地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實現了從單純的施工方到投資商、運營服務商的轉變。除了建設和運營,我們在規劃設計階段,就結合當地發展實際,綜合規劃鐵路沿線的土地開發和工業園區建設,這些工業園區今后將發展商貿、生產加工、教育培訓,并納入生活居住,最終發展成為一個新城,不僅可以帶動沿線經濟發展,還可以促成更多的中非優勢產能合作。
烏茲別克斯坦安帕鐵路卡姆奇克隧道項目是中國優勢產能輸出的代表。該隧道長達近20公里,穿越天山山脈,施工難度巨大,烏茲別克斯坦白1991年獨立之初就一直夢想能夠打通,從而出行不必繞道他國,使東南三州與首都塔什干實現直接聯通。但是,多年來眾多歐美企業或是畏其艱難,望而卻步,或是提出了高昂費用和漫長工期的要求。中國中鐵迎難而上,采用國際先進的施工工藝,使用最先進的機械設備,在隧道掘進過程中實現了全機械化施工,破解了巖爆這一世界級難題,僅用900天就實現了全部47公里長主輔隧道的貫通,打破了歐美企業5年工期的判定,創造了隧道建設史上的奇跡。去年的開通儀式上,習近平主席與烏茲別克斯坦時任總統卡里莫夫一起出席,共同按下啟動按鈕,卡里莫夫總統在致辭中數度贊揚中國建設者是英雄的團隊,幫助烏茲別克斯坦人民圓了二十多年的夢。
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國企業為有關國家創造18萬個就業崗位。“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共商建設合作大計,再次充分體現了“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經濟發展的牽動力,擴大中國“朋友圈”的吸引力,不同國家求同存異的凝聚力。未來,伴隨“一帶一路”倡議越來越多得到沿線國家認可,中國中鐵將進一步加大“一帶一路”早期收獲項目、重大項目推進力度,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合作交流,有效促進公司國際業務轉型升級:得益于“一帶—路”倡議的大力推進,我們在海外發展的信心和底氣更足了。我們將繼續用實際行動、精品工程,不斷續寫中外人民“民相親、心相通”、互利共贏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