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一帶一路”是迄今為止中國為世界提供的最重要公共產品。倡議提出三年多來,其建設進度和成果均超出預期,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有關國家的積極響應,也成為助推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強力引擎。通過“一帶一路”,將有更多的國內企業有機會“走出去”,實現轉型發展。在開拓海外市場過程中,企業要抓住機遇,主動研判,順勢而為,增強自身國際化經營能力,實現“一帶一路”建設與企業“走出去”的共同推進。
六大投資機遇
整體來看,“一帶—路”帶來六大投資機遇。
“基礎設施產業鏈”主題:“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均極其旺盛。中國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包括高鐵、公路、水路、航運、港口等在內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推進,對中國企業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不僅有助于企業走出國門,去承攬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有助于帶動包括設計、咨詢、制造、材料、勞務、金融、保險、服務等基礎設施全產業鏈多行業的輸出。
“通路通航”主題:交通運輸業將直接受益于亞歐交通運輸大通道的建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條件。不管是國內涉及“一帶一路”的省份,還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城市在發展大交通中、包括公路、鐵路、民航、海運等多式聯運將會帶動吞吐量明顯上升,為交通運輸行業的企業帶來非常好的機遇。
“能源資源建設”主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豐富的能源和資源,構建中國陸上的能源大通道戰略,將直接利好中國油氣進口的管道建設相關產業。同時,中國相關企業在資源能源的開發利用、市場交易等方面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可以有效利用這一新機遇,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部分資源能源及其開發設備和技術。
“信息產業”主題:互聯網、通訊網、物聯網等通信基礎設施是全方位立體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經濟的數字化趨勢有助于加快我國信息產品和服務走出去。這對中國通信行業如華為、中興等已經成功“走出去”的通信設備供應商構成重大利好。
“通商文化交流”主題:加強與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的內容涵蓋了文化、旅游、教育等人文活動。培育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可以積極推進特色服務貿易,發展現代服務貿易。旅游企業可拓展與沿線國家在旅游管理協作、旅游包機航線、旅游投資貿易、旅游服務采購等方面的合作。
“金融產業”主題:“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大量資金,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資金融通,這會為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業帶來很大機遇。除打造專門的融資平臺提供資金外,相關的保險業、信托業、證券業和租賃業均能獲得發展的空間。
從“一帶一路”實際推進看,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的重點在開始階段更加側重于基礎設施建設,例如道路、鐵路、港口、機場以及配套的基礎電信設施建設,然后是能源,更多是傳統能源產業,這些基礎設施的建成將帶動交通運輸業和中國制造業產能和技術的輸出,同時推動旅游等產業的發展。
國企民企角色不同
企業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主體。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企和民企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
根據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一帶一路”中國企業路線圖》,各大國企將自身發展與國家戰略相結合,率先在地面絲路、海上絲路、空中絲路、能源絲路、電力絲路、信息絲路六大領域落子布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領頭羊和主力軍。“一帶一路”為民企“走出去”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廣闊空間,在央企的大型基建項目帶動下,民企的制造業項目緊隨跟進,形成了“央企搭臺,民企唱戲”的共進格局。目前,中國民企實力日益壯大,在海外的投資額已經占到全部投資額的75%以上。國企在利潤方面天然地不如民企敏感,自我約束也不如民企強,如果從項目立項、項目運作和具體管理的整個過程中,引入對成本核算更加敏感的民企參與,將有助于確保項目的整體運作效果。對一些風險不易評估的項目,民企的態度可以成為重要的參考指標。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國企民企的角色或將轉換,將會有更多優秀民企在國際舞臺上大顯身手。
中國企業借力“一帶一路”走出去,不僅會獲得一次寶貴的機遇,更需要在挑戰中歷練自身本領、增強自身國際化經營能力。目前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主要有六大模式:資源獲取型;產能轉移或者合作型;海外并購重組擴張型;企業抱團“走出去”參與型;技術品牌型;勞務輸出型。央企、國企服務于國家戰略,已有幾十年“走出去”的經驗,政府也有相應的支持經驗。而民企“走出去”剛剛開始,首先要明確自身的需求和優勢,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選準定位,選好項目。在現階段,民企可在產品和服務貿易、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設立中外合資企業并購投資多個領域參與“一帶一路”,實現產能轉移,憑借優勢技術及品牌實現全球化布局;獲取海外優勢資源和技術,獲取新發展空間。在“走出去”模式上,首選“抱團出海”,既可通過實力較強的民企牽頭在沿線國家建立工業園區,大手牽小手,帶領更多的企業抱團“走出去”,實現協同發展;亦可借助央企、國企在海外長期經營的優勢,采取項目聯合投標、總包、分包、借鑒國內PPP模式與國企合作成立項目公司等方式,通過大型國企帶動中小企業出去,使中小企業慢慢適應國外運作的環境,更有效地參與“一帶一路”。
做好風險預判和防范
相對于央企、國企,民企參與“一帶一路”面對的風險和挑戰更多更大:民企和民間資本規模有限,無法單獨應對高風險市場項目;在人力資源儲備方面,人才國際化程度低,嚴重影響企業對外投資的進程;對東道國的法律法規、投資環境、市場信息等缺乏深入了解,存在盲目投資情況;民企面對較嚴重的融資瓶頸,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信貸資源主要流向大型國企,同時商業銀行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較少,民企在“走出去”過程中面臨融資渠道不通暢、融資成本高、跨境資金流通障礙等一系列限制。
為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政府需要為企業牽線搭橋,進一步完善“一帶一路”的金融服務體系,對參與“一帶一路”的民企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為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另—方面,企業要苦練內功,主動作為。要制定好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走出去”行動方案,明確“走出去”的目標、路徑、策略和手段。要通過多種途徑融資,盡可能找到較低成本的資金,學會利用國際金融資本和“一帶一路”專項資金。要吸收、培養和儲備“走出去”的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做好風險預判和防范,提高對東道國的政治風險、匯率風險、勞工風險應對能力,最終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