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上游
“一帶一路”意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源自于習總書記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的經濟合作概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沿“一帶一路”走,站在企業的角度,成功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將境內成功的業務模式拷貝到境外。而資金要素則是任何成功商業模式的題中之義,是關系到“一帶一路”戰略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環。
效益仍是企業首要考量
一家公司在國內市場受限之時,想到國際化,這容易讓人理解。但難點在于,企業是否有能力動用同樣的資源,使國際業務創造的收益高于國內傳統市場。即便是有戰略考慮,這種資源投入產出平衡和比較也是十分必要的。任何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特別是,在目前大部分國有企業都是上市公司的情況下,對業務布局的平衡常常會面臨來自股東的關注。
根據公開資料,很多公司無時無刻不把國際化作為戰略重點,歷年的工作報告和每五年一次的戰略規劃,者隈給國際化戰略留下較大篇幅的文字,但十幾年過去了,效果不盡如人意,原因就是沒有找到更適宜的國際市場。當時刻面對國內優于國際的現實,當企業內部行政指令與市場導向發生矛盾之時,市場就決定了資源配置,結果自然是國內業務增幅較高,國際業務增幅較低,國際收入占比要么下滑,要么持平,增速很難見到超越國內業務的情景。
業務模式復制是成功關鍵
很多企業在開拓國內市場時所向披靡,一般是當年啟動,當年有訂單,當年有收入,甚至當年有效益貢獻。業務特點是投入少、把握大、可靠性強。國際業務則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但凡開拓一個國際市場,投入資源多、把握性小、風險高成為普遍現象。中國打法在海外屢屢失靈,如據資料統計,2013年之前我國礦業海外投資的失敗率約80%;有央企雄心勃勃進入波蘭市場,卻沒料到小小的青蛙也會成為影響工期和成本的大挑戰等。
在國內,各家公司以其自身業績和能力,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商業模式,在一個新地區開拓業務類似于模式復制。特別是近幾年很多公司全力推進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模式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為什么不能將在國內的商業邏輯推演到國際市場上呢?當然有公司自身能力不足和商業環境差異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境內境外不通暢,也就是公司賴以生存的生產要素不能跨境自由流動。公司在國內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不能輸出到國際市場,特別是不能輸出到那些與國內市場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不通暢的國家和地區。
地緣因素永遠是國際化的決定性因素。比如,有企業參與中南美洲當地工程的競標,當時僅從國內貨運建材到當地就需要幾個月時間,使得競標能力大打折扣。而屬地化公司在美洲內部的狀況要好得多,工程總承包商走到哪里,與之合作的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眾多的分包商、分供商就跟到哪里。
“一帶一路”就是要解決“不通”問題,變為互聯互通。只有資源可跨境流動了,才有資源的國際化配置,才能獲得地區資源稟賦差異效益。以中亞為例,一些公司盡管在當地已經營了相當長的時間,在當地也做了一些有影響力的項目,但就是不能做大做強。伴隨“一帶一路”情況才有所改變,業務規模開始有起色了。將來中巴之間各種資源互通了,沿新疆喀什貫穿巴基斯坦全境也不過幾個小時的陸路車程,企業在國內的商業優勢,就可以轉化為在當地的競爭優勢,就能像做國內市場—樣做好巴基斯坦市場。如果一家企業成熟的商業模式,可以復制到“一帶一路”沿線六十幾個國家,那么公司國際化業務的規模就相當可觀了。
金融支持是模式復制重要一環
商業模式能否復制,主要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能否復制,其中,金融資本要素能否像國內業務一樣,便捷暢通地對業務進行支持,是境內商業模式能否復制到境外的重要一環。
圍繞“一帶一路”業務提供金融支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外部的金融機構的支持;二是企業自身為走出去所做的努力。
就外部而言。目前來看,政府已經推出了很多扶持性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在推動企業走出去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與香港設點的境內金融機構的交流過程中,比如中國太保、中國人壽等,他們表示,香港機構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配合境內企業走出去,提供相應的保險服務。
國家還專門設立了投資公司,支持走出去的企業發展。作為一家新設立的中央企業,其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利用其國有資本的雄厚實力來幫助走出去的企業進行兼并收購增添一臂之力。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國家對企業踐行“一帶一路”戰略的支持。五礦收購境外礦藏、招商局收購澳洲的碼頭都得到了其資金支持。
但眾多企業感到仍有不少政策的缺失,或者無法落實。實踐中,由于我國金融政策條件嚴苛,融資成本顯著偏高,面對國際市場的風云變幻,走出去的企業有時會顯得力不從心,在競爭力方面處于下風。境外融資成本還是相對來講要低廉很多,這種融資成本的明顯反差,使很多企業無法感受到政府在金融政策扶持方面的實惠。同時,我國金融機構布局仍集中在國內,在國外的點面還不夠寬。很多境外項目每次都需要國內金融機構派員到項目現場核驗后,才能放款。這種合作方式耗時耗力,嚴重影響了海外業務金融服務的效率。
就內部而言,隨著企業“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境外融資需求成為擺在企業前面的頭等大事。很多走出去的企業面臨的問題是,債端基本在國內,且境內融資基本以短期為主,而公司經營是全球化的,這就造成了資金供應和需求的不匹配。很多央企紛紛尋求國際機構的評級,發行外幣債券,以支持走出去業務的發展。據公開資料,央企中國建筑于2015年10月30日由三大著名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一致授予行業內全球最高信用評級,即標普穆迪、惠譽,評級展望均為穩定,充分體現了公司在工程建筑與地產業的領導地位。隨后公司發行了美元債券,受到市場的歡迎,融資成本較低。美元債券的發行為公司“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其他建筑央企,鐵工、鐵建以及中交等,隨著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在獲得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后,也紛紛發行了美元債券,以支持境外業務的發展。
此外,為了配合公司“一帶一路”業務的發展,使得境外業務開拓不受到資金的掣時,很多央企在境外成立了資本服務平臺,比如中國建筑、中廣核、五礦集團等,專門解決境外業務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金融問題,負責境外資金集中管理和統籌境外成員企業融資管理。在這些過程中,境外金融平臺發揮金融服務的協調作用,具體業務經營仍由各經營實體來決策,這也很好地展示了產融結合的內涵。
總的來說,很多企業境內成功商業模式無法復制到境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素的無法自由流動,這里面就包含了資本要素,即融資模式的復制,金融支持能否像國內業務那樣便利方便。政府的金融財政政策,應結合“一帶一路”的具體項目,更加靈活一些,以促進項目落地為目標。同時,更應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一同走出去,應利用財政支持、免稅等辦法,有效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鼓勵企業自身利用好境外融資平臺,從資金、財技、監控以及與各類金融機構的關系協調等四個方面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幫助,并給予一定政策上的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