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剛


由董秘來主持股東大會會議,不僅可以主導會議的進程,而且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產生,還可以將董事長解脫出來,這對參加會議的各位“朋友”來說,也不是壞事,何樂而不為呢?果真如此,由董秘主持的股東大會必將是—場“成功的大會”
上市公司的“會”多,僅董事會和股東大會這“兩會”,—年下來少則開十幾場,多的開幾十場。會期短的,不到一小時就結束;長的,可能要開上一天。
開會得有一位合適的主持人
開會要有主持人,否則的話就會群龍無首,會場鬧哄哄、亂糟糟。會開好的標準主要有兩個:會議的過程要順利,一切都能按照既定的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會議中沒有出現亂子和閃失;會議的目的要實現,通過會議的召開,想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了,想通過的議案者通過了。
會議能不能開好,與主持人的關系有點大。主持人的水平有高有低。水平高的,能夠把握住會議的進程,調和好會場的氣氛,實現好會議的預期,把會議開成“成功的大會”:水平差的,在主持過程中,不僅可能失態,而且還可能使會場失控、秩序混亂,甚至把會議開成“失敗的大會”。可見,水平高的主持人才是“靠譜”的,靠譜的主持人才是合適的。
公司“兩會”作為最重要的組織機構,行使權力的途徑是開會。會議開的成功與否,直接反映公司規范運作以及法人治理水平的高低。從這個角度講,一定要選合適的人來主持會議:唯一的要求是,主持人的職務和能力必須與“兩會”相匹配。
《公司法》確定,主持“兩會”的是董事長。當董事長不能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的時候,副董事長主持;如果副董事長也不能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的,就由半數以上董事共同推舉一名董事主持。
董事長最適合主持董事會會議
董事長是董事會的群龍之首,享有會議的召集權。董事會開不開會、何時開會、會議討論哪些事項,這些都是董事長說了算。董事長有了會議召集權,就牢牢掌握了整個會議進程的主動權,奠定了開好會議的基礎。
董事會的規模較小,董事長與董事之間容易溝通。董事會最多十幾名人,董事之間比較熟悉。開會之前,董事長與董事有溝通的機會,開會的時候可以面對面交流,即使有的董事對議案有意見、對董事長有成見,董事長對此也可以做出妥協,實在不行的話,通過暫緩表決議案的方式暫時擱置爭議,一般不會出現會議混亂的情形。萬科召開第17屆董事會第11次會議時,面對“寶能系”咄咄逼人的態勢,王石董事長作為主持人,基本控制住了局面,使得會議表決結果與既定目標基本一致。如果主持人換成董事、總裁郁亮,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不過,一旦有董事聯合起來與董事長公開叫板,事就比較難辦了。如2016年11月的南玻A董事會上,董事長曾南就被事先入主的“寶能系”給炒了。
董事會會議不公開舉行,董事長容易控制會議局面。董事們在討論議案的時候,有爭吵也沒有關系,因為都是關起門吵的,外人不知道。外人頂多在決議公告里,根據某某董事投了反對票、棄權票的信息,看出一點端倪,但這僅僅是猜測,真實的會議情況外人難以知道。
所以,董事長作為董事會會議主持人的第一人選非常合適,能夠控制會議的節奏,討論什么、討論多長時間、何時表決、何時結束,基本上擁有主動權。能夠把會場秩序維持好,能夠把會議進程主導好,能夠把會議開成一次“成功的大會”,最終實現解決問題、提高決策效率、提升治理水平之目的。
董事長主持股東大會弊大于利
《公司法》規定,主持股東大會會議的第一人選是董事長,這在具體實踐中似有不妥之處。
格力電器的股東應該不會忘記2016年10月28日,股東大會上,會議的主持人、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突然發飆,稱自己進會場的時候,沒得到掌聲,并稱這是她“唯一一次”遇到。隨后的表決環節,過半議案被否決。有一點可以肯定,董明珠進門時沒有掌聲這事,確實惹她生氣了。如果把股東大會的主持人換成董事會秘書望靖東,董明珠可能就不會生氣了。董明珠入場時,只要主持人望靖東大喊一嗓子:“現在,請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歡迎董事長入場!”即使在場的中小股東無動于哀,至少在座的格力電器的董監高、工作人員會來點掌聲。聽到掌聲的董事長還會生氣嗎?
與董事會會議相比,股東大會會議復雜得多。
首先是參加會議的人員復雜。除出席董事會會議的人馬外,參加股東大會的還有來自各條戰線的“朋友”。有見證律師,為股東大會的召集、召開、表決等事項出具法律意見;有持股超過5%的重要股東,對議案能否通過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有小股東,可能有一肚子牢騷和怨氣:有機構投資者,他們是股東群體中的中堅力量,股價是漲是跌他們有很大的話語權,對議案能否通過有關鍵的一票:有媒體,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捕捉著大會中的每一個“有價值”的信息,據此擴大影響力。如果會議涉及融資,參會的還有券商、評估機構等。人多嘴雜,人多事多,面對會場上的那么多“朋友”,允許什么人什么時候講話,允許講什么話以及講多長時間的話,真的不好把握住。稍不留神,“朋友”就有可能翻臉發難,會場就有可能失控,主持^就有可能失態。
其次是會議的程序復雜。主持人必須完成以下規定動作:宣布會議的參加人數、代表股數、占總股份數的比例,以及股東及股東代表的身份是否有效;宣布大會開始;介紹會議出席人員以及律師事務所的見證律師;請股東逐項審議議案:通過監票人名單;提請表決各項議案;統計表決結果;宣布表決結果;請股東發言、回答股東的提問;簽署及宣讀股東大會決議、會議記錄;宣讀法律意見書;宣布會議結束。程序多了,就容易出錯。一旦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不僅會鬧出笑話,也會很快被“朋友”傳出會場,使形象受損。曾有一家公司的股東大會,議案審議完之后,董事長說“請大家舉手表決”,會場立即發出一陣笑聲,在董秘的緊急救場下,董事長改口“請大家填寫表決票”。
還有,會場上股東提出的問題復雜。股東大會上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股東發言。發言的股東都喜歡向董事長提出質詢和建議。發言范圍廣泛,既涉及戰略,又涉及經營;既問產品又問技術;既有股價的高低,又有分紅的多少;既有對證券部不接電話的投訴,又有對董秘不回郵件的怨氣。對于股東的問題,作為主持人的董事長要耐著性子應付,一個問題不花上三五分鐘,可能難以使對方滿意。就這樣,主持人變成了答復者。董事長一旦說到了興頭,就可能失言,把內幕信息抖了出來,與會股東聽的熱血沸騰;把一些尚在論證中的大事也說出來,描繪出一幅美好的藍圖,與會媒體如獲至寶。而坐在一旁的董秘著急上火,出一頭大汗,不斷地使眼色,請董事長趕緊停下來。未公開披露的信息,很快就會通過各種途徑傳出去。第二天,公司不得不發澄清公告,甚至可能引發監管機構的處罰。
所以,從上述幾個方面來看,董事長主持股東大會會議是弊大于利,不太適合。
董秘能主持成“成功的大會”
董秘是公司的發言人和宣講人。公司發生的所有影響股價的重大信息,都由董秘在第一時間進行公開披露。董秘對信息披露的規則最了解,什么時候該披露、如何披露、披露什么,董秘心里最明白,最能把握住分寸。因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被監管機構處罰的董監高很多,卻很少有董秘在這事上栽跟頭。董秘還可以利用各種機會,向董監高講述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哪那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什么時候能買賣股票,什么時候不能買賣股票。與此同時,還不斷地將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的概念,廣泛、深入地傳達到公司的各個層級,不斷提高整個公司對公眾公司的認識水平。
董秘是公司與股東、媒體及監管機構的協調人和聯系人。董秘負責公司的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負責解答股東提出的問題,聽取股東的意見和建議,盡量把一個真實的上市公司展現在投資者面前;董秘負責與媒體的聯系溝通,引導媒體積極地、正面地宣傳報道公司;董秘負責向交易所、證監局報告公司的情況,接受監管機構的監督。
董秘熟悉股東大會的流程,能夠把控住整個會議的節奏。董秘作為股東大會會議的具體籌辦人,對會議的召集、召開、表決都非常了解,與股東、媒體的溝通聯系比較熟悉,協調起來比較順利,知曉會議可能會出現閃失的環節,在董監高和股東之間充當防火墻,能夠發揮緩沖作用,也能夠融洽董事長與股東之間的關系。
如果讓董秘當會議的主持人,試想一下,情景可能是這樣的。當董事長步入會場的時候,董秘聲音洪亮地喊道:現在請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歡迎董事長入場!這時,臺下掌聲四起,董事長頻頻揮手,微笑入座:在股東發言環節,當股東與董事長之間的問答處于膠著狀態時,主持人微笑提醒:請大家注意發言時間,一時說不清楚的,我們將安排會后交流;當其他股東還想向董事長發問時,董秘可以說,這個問題財務總監比較熟悉,請財務總監來回答;最后,董秘還可以說,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發言環節到此結束,還有問題需要問的,請大家會后再交流,會后我們安排了工作餐……
因此,由董秘來主持股東大會會議,不僅可以主導會議的進程,而且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產生,還可以將董事長解脫出來,這對參加會議的各位“朋友”來說,也不是壞事,何樂而不為呢?果真如此,由董秘主持的股東大會必將是一場“成功的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