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賣花聲
張舜民
樓上久踟躇。地遠身孤。擬將憔悴吊三閭。自是長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爛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滿平蕪。試問寒沙新到雁,應有來書。
【賞析】
張舜民(生卒年不詳),字蕓叟,號浮休居士,又號齋,州(今陜西縣)人。治平進士。元豐四年(1081)隨高遵裕征討西夏,無功而返。他當時掌機密文字,作詩譏議邊事,次年十月因遭轉運判官李察劾奏,坐罪謫監郴州(今湖南)酒稅。南行途經湖南岳陽,賦《賣花聲》二首。
“樓上久踟躇。地遠身孤。”“踟躇”,徘徊不前、逗留之意。張舜民遠謫,過州十有五。這兩句言詩人登上岳陽樓,放眼望見山迢水闊,只覺孤身飄零僻遠異地,前路茫茫,歸路茫茫,滿心彷徨,無限悲涼。“擬將憔悴吊三閭。”“擬”即效仿之意。“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三閭”,戰國時楚國官名,屈原貶后任此職,此處指屈原。詩人打算效仿賈誼憑吊屈原,這其實是借屈原才華橫溢、正直不屈、忠君愛國卻幾遭放逐的悲慘遭遇,表達了自己“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悲憤苦悶和遠謫異地的凄涼。“自是長安日下影,流落江湖。”長安是唐代的國都,朝廷國君所在地。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寫“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后人常以長安借代當朝國都或國君。本詞中“長安”借代當時北宋都城汴京。“日下”,古代將帝王比作“日”,因以帝王所在之地為“日下”。“流落江湖”形容仕途失意,困厄潦倒,漂泊異鄉。
上片寫盡流落江湖,遠謫異地的孤獨;仕途失意,忠而被貶的苦悶;思君戀國,實現抱負的渴望。下片接著寫“爛醉且消除。不醉何如”。“爛醉”即大醉,以喝酒之多、醉酒之沉,寫出內心愁苦之多,淺醉尚不行,要待大醉,喝到不省人事方能得到片刻的消解。“且”即暫且,猶言酒醒后千愁萬苦涌上心頭,愁緒更濃。一句“不醉何如”,寫盡志不得申、愁不得解的無奈與苦悶。“又看暝色滿平蕪。”“暝色”即暮色,夜色;“滿”有“布滿”“充滿”之意,一則寫出夜色漸濃的動態過程,寫出詩人內心年華空逝、報國無門的隱隱悲苦,二則也寫出暮色之濃,遍布之廣,以昏沉蒼茫的夜色襯托出詩人凄愴的內心。“試問寒沙新到雁,應有來書。”“新到雁”即剛到之雁,“應”即應該,表推想、期望,這兩句寄情鴻雁,抒發渴望家書、期盼朝廷音訊的迫切心情。雁是候鳥,按時遷徙,而人歸不歸卻不是自主的,所以有“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的感嘆。滯留異地的舊人看著南來的新雁,不由感慨又過了一年,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宦海失意、思歸不得的愁苦不覺更深一層,強化了情感,讀來極具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