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黎黎+鄧科
摘 要:隨著后殖民譯論影響的擴大,“翻譯沖突”的問題開始逐漸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但國內專門針對“翻譯沖突”的研究仍相對薄弱。對此,本文嘗試對“翻譯沖突”在中西方譯論中的表現形態進行發掘,辨析中西譯論對“翻譯沖突”的認知差異,并據此探討中西譯論在此問題研究上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翻譯沖突 西方譯論 中國譯論 認知差異
一、引言
縱觀中西譯論,整個翻譯活動與翻譯研究都一直在圍繞著如何去認識沖突和解決沖突的問題而展開。近幾十年來,隨著后殖民理論影響的擴大,尤其是后殖民翻譯理論的興起,“翻譯沖突”的問題開始逐漸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中西方譯論關于“翻譯沖突”的探討已涵蓋翻譯研究中的眾多主題,如語言文化的差異與沖突、譯作與原作的從屬關系、譯入語的地位問題、譯者與作者的關系、意識形態的矛盾與對立、翻譯與社會沖突的關系以及翻譯對等研究和翻譯和諧研究等。但中西譯論對“翻譯沖突”問題的認知有何差異?對“翻譯沖突”的研究又存在著怎樣的不足?對此,下文將作進一步分析。
二、西方譯論的“沖突”觀
在西方翻譯史中,涉及翻譯沖突的隱喻可謂汗牛充棟。例如昆體良認為,羅馬人在一切翻譯、寫作中,都必須與希臘人比高低,在表達同一意思上與原作搏斗、競爭(轉引自譚載喜,2004:22)。這緣于羅馬征服希臘后,希臘作品也由原來的至高無上轉而被視為任由宰割的戰利品。又如中世紀,羅馬帝國覆滅后,大量民族國家的建立刺激了民族語翻譯的興起,人們呼吁采用地道的本族語言進行翻譯,以反抗拉丁語的統治,促進本民族語言的形成,增強民族的自我意識,促進民族文化的獨立發展,適應一般百姓對民族語的需求。到近代,如德萊頓關于“主人”與“奴隸”的思考、施萊爾馬赫關于譯者應該在保持一方安寧的情況下接近作者還是接近讀者的探討,都反映出他們對于譯者與作者、譯者與讀者、譯者與原文、譯者與譯文、譯文與原文之間的矛盾對立關系的關注。再者,現當代的翻譯研究雖然有很長一段時間將其研究中心放在了“對等”的概念上,但對等實際上只是翻譯追求的一個目標和結果,而我們之所以需要“對等”,就是因為翻譯過程中還存在大量的沖突潛勢或激烈的沖突。使用“對等”概念意在從某種程度上消除沖突,達到翻譯主體內心的平衡、譯本的平衡、以及譯入語環境的平衡。因而,“對等”概念所討論的核心也應該是沖突。
此外,在當代,西方翻譯界關于“翻譯沖突”的主導觀念基本上秉承了西方社會學和政治學的研究。例如,Mona Baker(2006:1)雖然認為“沖突是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而非特殊現象”,但其所謂的廣義上的沖突,即“因為目標不一,利益相爭,或價值觀截然不同,兩方或更多方均企圖逐漸削弱或暗中破壞對方的情形”,更近似于西方社會學意義上的狹義沖突??梢姡M管沖突現象早已呈現出一種多元的態勢,但西方的沖突研究似乎被限定在了某種先驗的政治定性中,故而言及沖突必談政治與權力。所以,Baker(2006:1)才會宣稱“為沖突下定義無可避免地要借助權力概念”;另一方面,這種先驗的政治定性也致使西方的翻譯沖突研究更多地傾向于從政治角度理解翻譯中的矛盾與沖突,如翻譯的政治研究(Spivak,1993)、后殖民翻譯研究(Venuti,1995/2008)、翻譯與性別的研究(Luise von Flotow,1997)、翻譯的暴力研究/阻抗式翻譯研究(Venuti,1995/2008)等等。與此一脈相承的是,Mona Baker(2006)、Moira Inghilleri(2008)等學者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沖突”的概念,從政治學的視角審視翻譯,關注了不同層面上翻譯對政治沖突甚至戰爭的影響,并將翻譯視為構成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此,沖突被轉喻為了翻譯。因而,Baker(2006:2)認為,翻譯是影響戰爭的主要變量,“能夠影響并維持戰爭敘事的傳播及合法化”。所以,翻譯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沖突的組成要素。翻譯的結果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了上述社會沖突或者戰爭的進程,但是,筆者認為,以上學者忽略了一個問題,即他們所論述的各種沖突的元素本身早已融入到了翻譯當中,成為了翻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如此,翻譯才可能產生如此大的社會效應。因而,不應單方面地視翻譯為沖突的工具。
三、中國譯論的“沖突”觀
在我國關于翻譯的沖突問題的直接論述相對較少,但關于沖突的研究卻已經形成命題,其中既包含轉喻的建構,也包含隱喻的建構。在轉喻方面,許崇信(1986)、錢念孫(1988、1989)均從文化沖突和翻譯實踐的關系出發,進行了細致研究,但其重點都集中在對部分文化詞匯的考察上,且此類研究相對較少。在隱喻方面,許淵沖(1998)認為,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競賽,文學翻譯更是兩種文化的競賽,譯者應發揮譯語優勢,用目的語最好的表達式,與原作展開競賽。郭建中(2000:299)指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需要處理文化沖突的問題,即兩個不同文化之間所發生的差異、沖擊、矛盾、斗爭”,他認為,文化沖突與文化適應是文化傳播過程中必然發生的兩種現象。孫藝風(2004)認為,由于文化習俗和思維方式等因素,本土文化可能對異域文化的“進入”產生排斥,也許在譯入語里有與源語相匹配的語言,但不一定有匹配的意識形態,于是翻譯時兩種意識形態的碰撞,即由原語文本的和譯者的意識形態的差異引發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要化解由這種差異引發的文化沖突,需要對采取的文化視角及操作的文化距離之間的居間調停保持始終如一的關注,以順應或消解外來文化的異質部分,并不斷調整翻譯距離,兼容其他視角,從而達到主客體之間的一種平衡。
與沖突的零散論述相比較,翻譯“和諧”問題的隱喻建構在我國譯界似乎占據了主流位置。然而,作為沖突的對立面和沖突研究的最終目的,有關翻譯“和諧”問題的探討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就我國傳統譯論而言,以唐玄奘為代表的集“文”與“質”于一身的“圓滿調和”派,近代馬建忠的“譯成之文,適如其所譯而止”的“善譯”說,當代諸多論者所謂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錢鐘書的“化境”說,傅雷的“神似”說,鄭海凌(2000)提出的“和諧說”,以及生態翻譯學所提倡的對翻譯生態環境“平衡”與“和諧”狀態的追求(胡庚申,2013)等都是翻譯“和諧”研究較為典型的代表。他們的譯論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里的“中和”觀念,承認和諧產生與對立,并創造性地運用了“文”與“質”、“信”與“美”、“言”與“意”、“神”與“形”、“化”與“訛”等對立統一的范疇,在對立中求得和諧。雖然矛盾對立、差異、距離、競爭等因素本身并不能嚴格等同于沖突,但他們的存在卻是沖突產生的前奏,為沖突的產生提供了潛勢,他們的運行結果很有可能就是某種具體的沖突。endprint
四、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中西譯論關于“翻譯沖突”問題的認知的相似點在于,二者都運用了隱喻或轉喻的認知建構,區別在于,在中西現代譯論在“翻譯沖突”的話語建構中,西方譯論更多地以轉喻建構為主導,而中國譯論則更偏向以隱喻建構為主。雖然中西譯論在“翻譯沖突”問題上均取得了相應的成就,但仍存在相應的不足。
首先,沖突問題并未引起翻譯界的足夠重視,翻譯界對沖突問題的研究還過于零散,缺乏集中而深入的分析。比如Venuti等人是在闡述后殖民翻譯理論時才提到了沖突問題。另外如許崇信和錢念孫,雖然論述了沖突問題,但本質上只是對自己翻譯經驗的總結,雖然提出了沖突的概念,但理論深度不夠。Baker、Moira Inghilleri等人雖明確提出了沖突的概念,并發展了一套完善的敘事分析模式,但由于過多地專注于沖突的政治含義的討論,而沖淡了對于翻譯本體的關注。這就使得原本就不集中的研究更加分散。可以說,時至今日,翻譯中的沖突問題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研究。
其次,中西方翻譯界對沖突問題的研究各有偏好,西方“翻譯沖突”研究偏重于翻譯的政治功能研究,而國內雖然近幾年受西方這種研究趨勢的影響,也開始注重翻譯中的政治矛盾和沖突,但從總的趨勢上來看,我國更偏向于文化沖突研究。中西方“翻譯沖突”研究在突出翻譯主體的人際關系、翻譯主體與翻譯環境互動的同時,忽視了對翻譯主體內心的審視,弱化了文本及文本間沖突的重要性。
不過,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翻譯界在沖突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中西方的眾多學者為翻譯中沖突問題的研究做了寶貴的開創性工作,使我們認識到沖突在翻譯中的重大意義,為我們后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Baker,Mona.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
[2]Flotow,Luise von.Translation and Gender:Translating in the‘Era of Feminism[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3]Inghilleri,Moria.The Ethical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n the Geo-political Arena:From Iraq to Guantánamo Bay[J].Translation Studies,2008,(2):212-223.
[4]Spivak,Gayatri Chakravorty.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M].New York:Routledge,1993.
[5]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5/2008.
[6]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0.
[7]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8]錢念孫.文化沖突與文學翻譯[J].學術界,1988,(3):74-83.
[9]孫藝風.視角 闡釋 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10]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1]許崇信.從文化交流和文化沖突看翻譯問題[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1):35-40.
[12]許淵沖.新世紀的新譯論[J].中國翻譯,2000,(3):2-6.
[13]鄭海凌.文學翻譯學[M].鄭州:文心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