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筱婉
摘 要:漢語被動句結構類型有兩種,即“長被動句”和“短被動句”。本文主要研究“長被動句”,其結構類型上屬于“介詞型被動句”,必須帶上施事,且在語義上又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文章從“自我悔恨”“自我夸耀”“行為的合理性”“對事實的客觀描寫”這四個角度分析了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的感情色彩。
關鍵詞:施事被動句 人稱代詞 感情色彩
一、引言
現代漢語被動句結構類型有兩種,即“長被動句”和“短被動句”。“長被動句”的結構類型屬于“介詞型被動句”,必須帶上施事,也稱其為“施事被動句”,且在語義上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本文從人稱代詞的角度對施事被動句的感情色彩進行探討,通過大量語料分析,展現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感情色彩變化的特點。
漢語被動句常見的兩種形式分別如例(1)、(2)所示,這兩個句子所具有的共性為:主語是“蘋果”、“被”字和動詞“吃”。[1]
(1)蘋果被弟弟吃了。
(2)蘋果被吃了。
由于例(1)中的“被”字后面還有名詞“弟弟”,我們稱之為“長被動句”,其結構類型上屬于“介詞型被動句”,在“被”(“叫”“讓”“給”)后引入施事論元,在語義上又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例(2)結構為“N+被+V”式,是漢語被動句的原型式,“被”字直接和述語結合而成為“短被動句”[2]。本文基于語義學基礎,從不同人稱代詞的角度分析“長被動句”(以下簡稱“被動句”)的感情色彩。
被動句式是漢語里重要句式之一。先秦時期的被動句式主要有“於(于)”字句、“見”字句和“為”字句。戰國末期產生了“被”字被動句式。現代漢語中的“被”“叫”“讓”“給”等字,都引入被動句式中。起初“被”字后往往不出現施事。“被”的較早用例帶有“遭受”“蒙受”義,因此它后面不出現施事者。1943年,王力指出一種新興的語法結構采取了和它相適應的詞匯形式來表現,并且通過大量例證證明了助動詞“被”字的確是從這一類的動詞“被”字(即表示“遭受”義)演變而來的,“被”作動詞時的意義決定了被動句主要表“不幸”義[3]。20世紀80年代,被動句的研究又活躍起來。李臨定(1980),對被動句的語義問題作了研究并詳細分析各種被動句的類型。認為“對被動句所表示的貶義問題應從寬理解,同時指出現代漢語中表褒義的句子有擴大之勢”[4]。李臨定(1986)認為,被動句所表示的不如意、不期望的事情,是針對說話的人而言的[5]。李潤桃(1996)則認為主要是為了適應表達的需要,漢語被動句的語義色彩才如此多姿多彩[6]。張伯江(2001)將“被”字句跟“把”字句在語義上有差異概括為直接受影響與間接受影響、直接使因與間接使因之間的差別。而這些差異都有認知語言學上的句法臨摹動因[10]。杉村博文(2004)將現代漢語被動句的原型意義解釋為:以受事為視角,敘述一件出乎說話人意料地發生的事件[7]。杉村博文(2016)從類型學的角度研究了漢語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他認為:漢藏語介詞型被動句,尤其是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具有有別于其他語言被動句的敘事功能和語義擴展性,值得我們從認知類型學的角度去做進一步的探討。[8]
二、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用于“自我悔恨”
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用于“自我悔恨”,“受事主語”成為句子中關注程度較高的部分,“自我悔恨”這層主觀情緒在句中就愈加明顯了。
(3)我這孩子都讓我給慣壞了,什么都得指著我們老兩口,每個星期天吃完喝完,還得往家帶。(崔喜躍、高洪順《星期天插曲》)
(4)事后才知道,是蓮花的國民黨縣黨部主任被我們捉去后,沒有查出又讓他逃掉了。(吳振錄、邱恒聰《山帥》)
(5)我知道,歲月不饒人,當我后悔錯過了朝霞時,晚霞又要被我錯過了。我要踩住青春的尾巴,讓美能在我身上多多逗留。(1993年《作家文摘》)
(6)我一直深感愧悔的是,我從未在感情上有過親近遠離人世的祖先們的愿望,也沒有想到會像父親一樣與自己的兒子發生種種爭論,可這些初衷都已經被我一一拋棄。(《讀者》)
例(3)~(6)中,受事主語“我這孩子”“黨部主任”“晚霞”“初衷”清楚地表明,它們在句子中都成了“我”的移情對象,“我”對它們的關注程度也很高。句子中“我”待人處事不夠周到,不夠仔細,讓自己情感關注的對象受到了傷害,其后果只能是自己悔恨自己了。“自我悔恨”的事件負面事件,而對事件又有負面認識,且產生了“出乎意料”的結果。杉村(2004)將漢語被動句的原型意義解釋為“以受事為視角,敘述一件出乎說話人意料地發生的事件”,并將“負面事件”看作由“意外事件”擴張出來的一種引申義[7]。負面事件是一件出乎意料地發生的事件,且單方面地強加給事件關注的對象。所以“意外事件”被理解為為負面事件,也產生了負面的主觀情緒。
三、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用于“自我夸耀”
被動句的表意一般是不如意、不希望或出人意料的事情,負面事件是意外事件的擴張,但是意外事件也可以轉變為正面事件。例如:
(7)共匪只剩下三四萬人,被我們追到川南一個小角角里,北有長江,南有橫江,我們幾十萬大軍圍著他,哪里有這樣的好機會?(魏巍《地球的紅飄帶》)
(8)漸漸漸地他的那種在一個不大熟的女子面前的拘束態度,被我的爽利談吐所消解,話也就多起來了。(茅盾《腐蝕》)
(9)當然大家對我的這種撒野已經習慣了,可是我先表明我的心跡。那天開會的時候我的感覺是龜兒子終于被我們搞垮了,可是王八蛋卻又變成了龜兒子。(《李敖對話錄》)
(10)當日,轄神渡瓦子坪陷敵,我退據杜仙塘外;易賴廟前街曾一度失守,旋即收復;沖入江西會館之敵,被我就殲于陣前。(楊正華《血戰衡陽47天》)
(11)勞動創造一切,無疑地,愈來愈多的普通石頭將成為有用的礦石;地球上愈來愈多的部分將被我們征服。(石工《礦找得完嗎?》)endprint
可以看出,這些被動句都表達了“僥幸”和“得意”意味的成功。出乎意料成功是“意外事件”。從通俗心理學角度分析,“成功=自助+天佑”,“天佑”可解釋為“偶然”或“意外”。李臨定(1980)指出:有一些反義詞,表示褒義和貶義的,都可以進入被動句,并舉了一對富有啟發性的例子:
A.孩子被你管壞了。
B.孩子被我管好了。
A句中施事者是第二人稱,B句中施事者是第一人稱,施事者的人稱和結果補語正負面色彩的形成了搭配關系[9]。“孩子被我管好了”中說話人“我”表現出“得意”的心態,這個出乎意料的結果轉變為“正面事件”。
四、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用來“行為的合理性”
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表明自己行為的合理性時,其“合理性”指自己是經過意志抉擇的自制性行為。如:
(12)“我仔細想過了,體操雜技和京劇武打都被我否決了,都不夠徹底,這些姐妹技術充其量也就是稍微豐富下形態和動作,修修補補,還夠不上真正革命性的變化。(王朔《空中小姐》)
(13)方方抬起腦袋就要往里瞧,被我一下拉住了。(達世新《相繼消失——追憶1984年4月26日》)
(14)榨菜炒肉絲最被人歡迎,可惜肉絲太少,常常被我們搶著吃。(冰瑩《活躍的訓練團》)
這些例句中事件結果與“出乎意料”無關,而是經過自主選擇的結果,沒把自己當作主動句主語來進行描述,反而作為被動句狀語,從受事者的角度進行描述,突出自己行為的合理性。在例(12)中,“這些姐妹”的技術只能豐富形態和動作,不能夠上革命性的的變化,所以他們被“我”否決了,是“我”經過仔細思考做出的合理行為。在例(13)中,肉絲太少了,所以“我們”搶著吃,“我們”這種不可遏制的行為,卻是合理的。
五、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用于對事實的客觀描寫
前文討論了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表示不同的個人主觀情緒,但通過在語料庫中大量語料分析,我們發現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存在較多句子本身并不能體現說話人的任何主觀情緒,只是對事件的客觀描寫,被動句起到了銜接上下文的作用。
(15)他又看一看被我抽毀了的高粱──穗頭沉重地折落下來,葉子還在輕輕的抖擺,隨著這抖擺,有水滴沒有聲音地滴落著,水滴一到地上很快一閃動,便不見了。(蕭軍《同行者》)
(16)我指了指鑲嵌在塑料墻壁里的養魚缸,它被我擦得亮晶晶,綠瑩瑩的水配著燈光異常絢麗。(戚令武《紅寶石》)
(17)下午七時,敵人企圖向黃土嶺突圍,被我擊退,依然在上莊一帶的山溝里。(《光耀的游擊戰》)
(18)兩個孩子被我嚴厲的神色嚇壞了,他們臉色陡地變得那樣凄惶,目光驚惶不安,像兩個可憐巴巴的小羔羊。(金濤《兩只小蜜蜂》)
(19)說時遲,那時快,我立刻伸出腳來,用力把牛虻抓住,接著再把這三對腳彎了起來,牛虻就被我關進用腳做成的“籠子”里了。(胡臻《小蜻蜓學本領》)
(20)威笛,你還記得那個常被我們扔石子趕走的毛丫頭嗎?(尚赫《阿芙羅蒂德的頭顱》)
說話人用旁觀者的眼光談論著,例(18)中兩個孩子被“我”嚇壞了,后面三個小分句是對開頭兩個孩子臉色狀態的描寫,使得上下文的銜接和閱讀更加順暢。例(19)中“把”字句與“被”字句并用,在這個語境里,“用力把牛虻抓住”選擇“把”字句,對“牛虻”的處置意味很重,“接著再把這三對腳彎了起來”仍然使用“把”字句,再一次突出“牛虻”。若最后一句改為“我把牛虻關進用腳做成的‘籠子里了”,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語境要求,不能突出“我”在“處理”牛虻中所發揮的作用,因此在這個語境里選擇被動句更為貼切。
六、結語
杉村博文(2016)在談到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時,認為有兩個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第一個因素是說話人觀察事件的視角,說話人對受事論元的關注度一定要高于對施事論元的關注度,只有這樣受事論元才有可能升格為主語,出現在句首;第二個因素是說話人而對事件時的主觀情緒,如果說話人而對一個有意或無意地把自己卷進其中的事件,要么因為自我悔恨,要么因為自我夸耀,要么因為認為自己的行為合情合理,心里產生一種情緒,覺得有必要明確交代施事者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那么“我”(施事論元)就有可能帶上被動標記詞(換個角度說是施事標記詞),出現在狀語位置。[8]
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被動句的語義也有了變化,在語料庫中檢索施事由人稱代詞充任的被動句,代詞的人稱不同,檢索到的例句的數量就會與很大的差別:第三人稱數量最多,第一人稱次之,第二人稱最少。不同人稱代詞施事被動句的感情色彩不同,這樣既適應了表達的需要,也豐富了多彩的社會生活。第二人稱施事被動句使用較少,受到了會話原則的制約。第三人稱施事被動句使用頻率非常高,表達時所受的限制較少,能夠展現豐富的感情色彩。
被動句不再只表示負面消極情緒,表正面積極情緒比例正在擴大。現代漢語被動句語義色彩越來越豐富,適應了現代人語言情感表達的需要。
參考文獻:
[1]Huang,C.T.J.&A.Li&Y.Li.The Syntax of Chine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2]馬志剛,宋雅麗.基于語段理論的漢語長、短被動句統一分析[J].現代外語,2015,(4).
[3]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李臨定.受事成分句類型比較[J].中國語文,1986,(5):341.
[6]李潤桃.“被”字句語義問題初探[J].殷都學刊,1996,(2):77-79.
[9]祖人植.“被”字句表義特性分析[J].漢語學習,1997,(3):47-51.
[7]杉村博文.漢語的被動概念[A].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2003:12.
[8]杉村博文.漢語第一人稱施事被動句的類型學意義[J].世界漢語教學,2016,(1):3-15.
[9]李臨定.“被”字句[J].中國語文,1980,(6):4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