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依晨
摘 要:涇川方言是一種相對封閉的語言,相比周邊語言,語音、詞匯、語法發展都比較緩慢。由于時間、地點的不同,這些本字的讀音與隴東方言詞的實際讀音并不完全一致。本文本著據義定字、據音定詞的原則,考證出能夠代表平涼涇川方言詞的若干本字。
關鍵詞:涇川方言 本字 考證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位于甘肅省東部,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東與寧縣及陜西省長武縣交界,西接崇信縣、平涼市崆峒區,南鄰靈臺縣,北靠鎮原鎮。涇川歷史悠久,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涇川縣,因水得名,元、明、清相沿。
根據地理位置和語音特點,涇川方言屬于中原官話秦隴片里的隴東小片,目前有很多人使用,涇川話與普通話相比,更為生活化和口語化。但人們在使用中常常只知其音而不知其形。本文從平涼人常用的口語當中選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字進行考證,尋找它的本字,考究它的詞形。
1.腳下摩擦、滑動、踩踏(使東西破損或者消失),涇川方言叫作[??44]。例:拿腳把地上的痰~了。
按:其本字應當為跐[??214]。《集韻》:“淺氏切。並音此。蹈也。”《博雅》:“履也,蹋也。”《釋名》:“跐,弭也,足踐之,使弭服也。”《現代漢語詞典》:“腳下滑動:腳一~,摔倒了。”《漢語大字典》:“踐踏、腳下滑動,《三俠五義》第五十一回:‘腳下一跐,也就滑下去了。”
2.擋住渣滓或泡著的東西,把液體倒出,涇川方言里叫作[pi42],例:把米里的水~出來。
按:其本字應當是潷[pi51]。《集韻》:“逼密切,音筆。”《漢語大字典》:“擋住渣滓把液體倒出來。漢服虞《通俗文》:‘去汁曰潷。孫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大水看藥吊子里熬剩半罐兒了,就潷出來,滿滿一小碗。”
3.果實或糧食不飽滿,涇川方言叫作[p?44]。例:這個向日葵~著呢。
按:其本字應當是秕[pi214]。《說文》:“秕,不成粟也,從禾,比聲。”段玉裁注:“不從粟之字從禾,惡米之字從米,而皆比聲,此其別也。”《玉篇》:“秕,谷不成也。”《唐韻》:“卑履切。音匕。不成粟也。”《左傳·定十年》:“夾谷之會,孔丘曰:若其不具,用秕稗也。注:秕,谷不成者。”章炳麟《新方言·釋植物》:“今謂不成粟者為秕谷。”《現代漢語大詞典》:“(籽實)不飽滿:~谷子。”
4.農村人用泥土做成,在木制方形模子里放入土,用錘子捶打成方形土塊,用以修房子之用或筑土炕用的方形土坯,涇川方言叫作[??42]子。例如:趕緊把土運過來,我們要打~子。
按:其本字應當是墼[?i55]。《說文》:“一曰土墼,未燒磚坯。”《廣韻》:“墼,土墼。”明·楊慎《丹鉛續錄拾遺·周绔筑墼》:“《字林》:‘磚未燒曰墼。”《埤蒼》:“‘形土為方曰。今之土磚也,以木為模,實其中。”
5.放筷子用的編制廚具,多用竹子和塑料制成,涇川方言叫作[??42]籠罐子。例:你把筷子洗干凈放到~籠罐子里去。
按:其本字應當為箸[t?i51],筷子。《正韻》:“治據切。並音寧。匙箸,飯具。”《荀子·解蔽》:“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漢書·周勃傳》:“上居禁中,召亞夫賜食,無切肉,又不置箸。”郁達夫《北國的微音》:“舉起箸來取菜,提起杯來喝酒”。
6.把東西塞進去、插進去,涇川方言叫作[??42]。例:錢包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半天找不到。
按:其本字應當為[?u214]。《集韻·脂韻》:“擩,搵也,取物也。”《漢語大字典》:“方言,插、塞。如:一只腳擩到泥里去了;把棍子擩到草堆里;那本小說不知道擩到哪里去了。”
7.張開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量長度,涇川方言叫作[?ɑ42],例:你拿手~一哈這條繩子有多長。也作為量詞,指張開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兩端的距離,例:這塊布有兩~寬。
按:其本字應當是[t??ɑ214]。《現代漢語大字典》:“①張開大拇指和中指量長度。王綬青等《斗天圖》:‘抱起望水石,伸開手指量有拃。②量詞:表示張開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兩端間的距離。”阮章競《漳河水·盼喜報》:“那天給你剪鞋幫,多大多小我不用想,一拃拃長來再加三尺,不肥不瘦合腳樣。”郭澄清《大刀記》第二卷第六章:“他將大拇指頂在自己的頭皮上,又伸直中指頂在大爺的手心里,然后說‘還差一拃呀!”
8.象聲詞,急促的聲響,涇川方言里叫作[??ɑ31]。例:搪瓷碗~地一聲從桌子上掉了下來。
按:其本字應當是欻[t??uɑ55]。《說文》:“有所吹起也,從欠,炎聲,讀作忽。”傳曰:“欻欻,動也。”又《玉篇》:“忽也。”張衡《西京賦》:“神山崔巍,欻后背見。”注:欻之言忽也。《漢語大字典》:“象聲詞,急促的聲音。如:欻地一聲,又疊用表示有節奏的聲音,如:欻欻的腳步聲。”
9.①用手指粗細的樹枝條編在長力一形木框上的一種農具,用來平整翻耕后的土地,使土粒更酥碎些,有時也用來保墑。②動詞,把耱平放在翻耕過的田地上,由牲畜拉著前進,操作者站立其上,或者用石塊放在上面,以增大對土面的壓力,使土地平整,土塊變小,涇川方言叫作耱。例:今天天氣很好,我們把牛拉出來,把地~了吧。
按:其本字應當為耱[mo51]。《漢語大字典》:“①農具名,長方形,用荊條或藤條編成,用來平整地面和松田保墑。②用耱平整土地。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十章:‘他請生祿和他一塊耕了一遍,耱了三遍,泡在那里,只等農技員來了,鋪糞,撒種。王汶石《蠻蠻》:‘站在剛剛耱過的濕土地里。”
10.臉上的小黑斑,涇川方言叫作[k??44]筋子。例:她皮膚不好,滿臉的~筋子。
按:其本字應當是紺[k??51]。《廣韻》《集韻》並古暗切。音贛。《說文》:“帛深青揚赤色,從糸,甘聲。”《博雅》:“蒼青也。”《釋名》:“紺,含也,青而含赤色也。”《正字通·糸部》:“紺,深青赤色。”endprint
11.自夸,吹噓,顯擺,花言巧語,涇川方言里叫作[p?i??44]。例:你天天剛~得好的很,就沒有一句是實話。
按:其本字應當是諞[p?iɑn214]。《說文》:“諞,便巧言也。從言,扁聲。”丁福寶詁林:“沈乾一案:唐寫本《玉篇》‘諞注引《說文》:‘巧言也。蓋古本有二訓,即便也,巧言也。”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九:“進君子,退小人,無以利口諞言為足信。”《漢語大字典》:“方言,夸耀,顯示。”清·蒲松齡《增補幸云曲》第十六回:“這奴才不彈琵琶,光諞他的汗巾子,望我夸他。”馮志《敵后武工隊》:“通訊員小鐵得意洋洋地賣諞。”
12.像豬的一類哺乳動物,涇川方言叫作[t?u??31]。一般用來罵人,例:你裝得像個~一樣,一動不動的。
按:其本字應為彖[t?uɑn51]。《集韻·紙韻》:“彖,豸屬。”
13.[?y??44]:①涇川方言里,木匠拿來推木頭用的工具叫~子。②制鞋、制帽時所用的模型,多用木頭做成,也叫~頭。③動詞,用刀等工具在木頭或地上掏洞。
按:其本字應當為楦[?yɑn51]。《集韻·原韻》:“《說文》‘履法也。或從宣。”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楥,字亦作楦,蘇俗謂之楦頭,削木如履,置履中,使履成如式,平直不皴。”宋·吳自牧《夢梁録·諸色雜賈》:“家生動事,如桌櫈,涼牀……鞋楦,沿街吟叫撲賣。”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專愚部·艾子》:“齊人獻木履于宣王,略無刻斵之跡,宣王曰:‘此履豈非出于生乎?艾子曰:‘鞋楦是其核也。”
14.因感冒等原因鼻子不通氣,涇川方言叫作[nɑ?31]。例:我感冒了,鼻子~的,太難受了。
按:其本字應當為齉[nɑ?51]。《現代漢語詞典》:“鼻子不通氣,發音不清:他受了涼,鼻子發~。”
15.用手握著條狀物,順著移動,摘取,涇川方言里叫作[?31]。例:咱們把榆樹葉子~下來,晚上做菜疙瘩吃。
按:其本字應當為捋[ly214]。《唐韻》郎括切。《集韻》盧活切。《集韻·薛韻》:“捋,采也。”《說文》:“取易也。從手,寽聲。”《廣韻》:“手捋也。”《詩經·周南》:“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朱傳:“取其子也。”茅盾《春蠶》:“老通寶和阿四的談話打斷,都出去捋葉。”
16.捏住鼻子,用氣排出鼻涕,涇川方言叫作[?i?42]鼻涕。例:你看你,鼻子里都是鼻涕,趕緊~一哈。
按:其本字應當是擤[?i?214]。《篇海》:“手捻鼻膿曰擤。”《漢語大字典》:“捏住鼻孔出氣,以排出鼻涕。”知俠《鐵道游擊隊》第二十二章:“不一會兒又聽到張蘭在擤鼻子,大概這是感動得流淚了。”
17.香菜,涇川方言里叫作[i??31][suei42]。例:你今天到街道里買上點~~,晚上咱們做羊肉吃。
按:其本字應當為芫荽[i??35][suei]。《漢語大詞典》:“芫荽,俗稱香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羽狀復葉,莖和葉有特殊香氣,華小,白色。果實圓形,可做香料,也可入藥。嫩莖和葉可以用來調味。”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買菜也,青菜白菜赤根菜。”
18.把長條形的東西繞起來打結,或者用布條或繩子把東西打結系上,涇川方言里叫作[v??42]。例:你趕緊拿繩子把麥袋子~起來,不然麥子就倒出來咧。
按:其本字應該為綰[vɑn214]。《漢語大字典》:“把頭發等條狀物系結起來,或盤打成結。”唐·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之七:“如今綰作同心結,將贈行人知不知。”《紅樓夢》第三回:“(寶玉)頭上戴著金絲寶攅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
19.農村里,為了抑制牲畜繁殖,割去牲畜的睪丸或者卵巢,涇川方言叫作[???44]。例如:今天交獸醫來,把家里的豬~咧。
按:其本字應當為騸[?ɑn51]。《正字通》正戰切。音扇,割去勢也。《五代史·郭崇韜傳》:“謂繼岌曰:‘當盡去宦官,至于騸馬,亦不可騎。”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內廷豢畜》:“御前又最重貓兒……若已騸者,則呼曰某老爹。”
20.拿刀子或者尖銳的器物刺人、捅人,涇川方言里叫作[lɑ?42]。例如:看兀個人壞的,平白無故地把人家~了一刀子。
按:其本字應當為擃[nɑ?214]。《集韻》匿讓切。撞也,刺也。
21.用手或者瓢兒把東西從盆子或者袋子里取出來,涇川方言叫作[vɑ42]。例如:你在缸里搲點面出來。
按:其本字應當是搲[vɑ55]。《集韻》烏瓜切。音蛙。手捉物也。《漢語大字典》:“舀。元佚名《陳州糶米》:‘父親,他那邊又搲了些米去了。”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宋易麟.說文解字今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1版)[Z].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5]劉育林.陜北方言本字考[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