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明 崔智慧
創建民富風正“第一村”
——記遼寧省勞動模范 瓦房店市拉山村黨委書記戚志龍
■張燕明 崔智慧

遼寧省勞動模范、拉山村黨委書記 戚志龍
遼寧省勞動模范、瓦房店市崗店街道拉山村黨委書記戚志龍,帶領村“兩委”班子和廣大群眾,一手抓黨建,一手抓經濟,不僅實現了全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均收入的穩步增長,更讓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14年來,今日的拉山村已發展成為一個富裕、和諧、文明,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瓦房店市245個村子中,拉山的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排名榜首。并連續四年榮獲遼寧省文明村稱號。村黨委被評為遼寧省先進黨組織。
目前,拉山村有20多家企業,其中兩個大型企業年產值都上好幾個億,員工也都達到了兩千多人。
如此的工業規模,對于轄區總面積6平方公里的拉山村來說,稱得上是個奇跡,他們是怎樣做到的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拉山村辦起了十幾家企業。這其中就包括戚志龍經營的罐頭廠。1997年企業產改時,罐頭廠已經安置了200多名村民就業,成為產業工人。五年后,戚志龍當選為村書記。上任伊始,時年45歲的他向村民鄭重承諾:五年內使全村工業規模擴大一倍,納稅總額增至100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這成為拉山村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為了盡早實現這個計劃,戚志龍他們創造性地將當時全村20家大小企業組成了一個聯合體。并建立進出機制,整合土地資源,改善招商引資環境,組織企業以商招商,陸續將五個規模型企業“請進了”拉山村。
與此同時,他們開始嘗試用工業來反哺農業。為了保障失地農民的利益,村里并沒有把土地直接出讓給企業,而是以合理的價格入股到企業中,企業每年必須按時上交這筆費用,村里再按照當年的種植情況折算成現金返還給農民。這樣一來,農民們即便不種地,每年也可以從土地上獲得固定的收益,村集體也有了一定的資金,用來改善村里的基礎設施。除了股金,村民還可以自主選擇到不同企業工作。
在招商過程中,村里特別通過向企業提供各種政策扶持和辦手續等一條龍服務,來獲得企業優先安排本村勞動力就業的承諾。14年來,共有30多家外埠企業陸續入駐拉山村。這些企業不僅增加了政府的稅收,同時也改變了拉山村2200多村民的生活。如今,村里累計固定資產投資達3.6億元。去年,全村社會總產值達到6.2億元,工業總產值5.9億元,上交稅收3000萬元,人均收入2萬多元,主要經濟指標穩居全市第一。
拉山村辦公大樓的正中高懸著“清白做人,實在做事”的條幅。戚志龍說,“我們不僅要做經濟第一村,更要做黨建第一村”。
在戚志龍的帶領下,拉山村黨委以班子建設為突破口,認真落實領導班子學習、廉政、責任和考核機制,努力把班子打造成精干、高效、務實的戰斗集體。村里每個月都要召開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大家在一起除了開展學習教育活動之外,還要共商村務政務。
村里一位老黨員這樣說,“這些年村里的土地、建房、戶口、救濟、項目承包,小到幾十元錢,大到上百萬投資,沒一件是領導個人說了算。都實行民主管理,群策群力,共同表決,村級財務月月公開。在這方面,戚書記更給大家做出了榜樣。”
為了讓大家的精神生活也“富起來”,村里出資建起了黨員標準活動室、廣播室、圖書閱覽室、游藝室、榮譽室、檔案室、微機室;辦起了農民職校、樂隊、文藝隊、秧歌隊;充分利用廣播、板報、職校、乘涼晚會以及“雙十星創建”等載體,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準和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