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楊婧
海嘎村:鄉村變美了 村民更富了
文 / 圖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楊婧

海嘎村新建的美麗民居。
“開發貴州最高峰,韭菜開花香噴噴,人民好好感謝黨,家家戶戶路修通……”一曲情真意切的山歌回蕩在海拔2900多米的“貴州屋脊”——韭菜坪。
循著歌聲,記者見到一位邊收白菜邊放聲高歌的農婦。她叫劉展英,鐘山區大灣鎮海嘎村村民,山歌是她自己編的。她說,政府開發韭菜坪,幫扶海嘎,現在日子好過了,每天上山勞作時自己就想把心中的話唱出來。
劉展英今年60歲,住了大半輩子茅草房,回憶當初的情景,她記憶猶新。“地面全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屋外下大雨時屋里下小雨;家里沒鹽了,要去鎮上買,天沒亮就打著火把出門,爬坡上坎要走好幾個小時……”
提到過去的苦日子,海嘎幾乎家家一個樣兒。
村黨支部書記陳二福告訴記者,海嘎曾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窮村,由于自然環境差,耕地主要種植土豆、玉米、苦蕎等,這也導致村民脫貧增收慢。村里1998年才通電,2004年之前村民平均年收入僅幾百元。到2008年仍有部分村民住著茅草房。隨著精準扶貧實施后,海嘎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結合文明鄉村建設,完成村內道路的全面規劃,在村內主要道路安裝路燈,并執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全村垃圾日產日清,優化了生活條件,村容村貌變得整潔美觀。
“自2013年以來,政府扶持海嘎力度加大,除了建設富、學、樂、美“四在農家”政府每戶補助6500元外,又配合韭菜坪景區建設和幫助村民發展庭院經濟,補助每戶28500元實施民居改善,每一戶直接受益35000元以上。”陳二福說。
自從韭菜坪景區大力發展旅游項目,景區建設也帶動了周邊村寨數百人務工,劉展英就是其中一員,她專門負責韭菜坪旅游大道上的保潔工作,每月至少可掙1000元。身邊的村民告訴記者,去年劉展英家賣了3頭豬,還豐收了土豆、玉米、蕎子共10000多斤,年收入增加了6000多元。
得益于新農村建設,村民陳大元一家人搬進了漂亮的小洋樓,妻子也被分派到韭菜坪景區管理中心做保潔工作,一個月能拿到1600元。他高興地說,現在住在農村,空氣好、路好走、治安好,村干部積極為村民排憂解難,老百姓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
隨著韭菜坪聲名鵲起,海嘎人也開始端上“旅游飯碗”,越來越多的村民開辦“農家樂”,還有不少村民到景區做旅游商品等小生意。“擺個烙鍋攤,賣些烤玉米、燒土豆,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差不多能掙500多元。”陳二福說。
大灣鎮鎮長司彬表示,自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以來,爭取了各級扶貧項目資金投入,興建規模化養殖場和種植基地,積極發展旅游業,以韭菜坪景區為依托,大力發展農旅一體化項目,為村民們謀求了一條新的致富之路。
目前,海嘎村貧困戶由原來的104戶減少為45戶,村民們的年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11年的1680元增長到2016年的7230元。
(責任編輯 / 李忠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