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榜樣是最好的說服
本刊評論員
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提出了一個理論,說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么言論、無論做什么事,社會都會給以負面評價,老百姓總是認為不利于自己而不予支持信任。這就是“塔西佗陷阱”。
這種情況在我們黨有沒有,習近平總書記說,情形當然沒有這么嚴重,但脫離群眾的危險,確實值得我們警醒。
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大風廠的職工與拆遷隊之間水火不容、一觸即發,當地官員束手無策,直到一個叫陳巖石的老共產黨員出面,一番話在群眾中激起回響,才使局面得到緩和和控制。
陳巖石的話為什么會管用?在大風廠職工心中,這個入黨是為了“爭得扛炸藥包的權利”的共產黨員一心為民、兩袖清風,對群眾懷著深厚感情,這樣的黨員干部,值得信任!
群眾信任進而擁戴,鐵下心來跟黨走,這是我們這個百年大黨從弱小到強大、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不斷取得勝利的力量之源和最根本的經驗。
在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今天,尤其要解決好人民群眾認不認同、信不信任的問題。
即使是我們黨的惠民政策落地,并非就一定會馬上得到群眾的響應,這是一些基層干部的切身感受。譬如產業扶貧中一些群眾的思想工作,就不是一做就通。發展茶葉產業,有老百姓不相信能致富;種植皂角樹,覺得風險大;種植百香果,又擔心銷售難改成了種楊梅。
群眾有顧慮,其實并不奇怪。這個時候黨員干部能不能用行動消除顧慮、率先干出個樣子來,尤其關鍵。黃大發、文朝榮等“時代楷模”“年份英雄”為我們作出了榜樣。遵義草王壩村共產黨員黃大發帶領村民絕壁鑿渠,首先要在如刀削般的山壁上進行測量,施工隊不敢干,黃大發就自己來,讓人將繩索拴在他的腰上,凌空懸在近千米高的崖壁上做標記。赫章縣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也是如此,“甩開膀子”向貧困宣戰,把一個“苦甲天下”的少數民族貧困村帶上林茂糧豐的致富路。
黃大發、文朝榮使群眾信服的方法,就是吃苦受累擔風險,事事走在前頭;榜樣是最好的說服,苦干實干、待民如親,就會成為群眾“主心骨”,自然也就凝聚了民心民力。
當前,跨越發展的貴州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省委知行合一,做表率、走前列,確保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貴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全省干部黨員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不懈奮斗,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樓蘭終不還……在全省廣大群眾中激起了熱愛貴州、建設家鄉的巨大動力。
帶領群眾發展是如此,共享發展紅利更要如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改革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獲得感的產生,除了物質財富增加的絕對值之外,還有一個公平正義的相對值,黨的領導、整合與示范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反“四風”、改作風,嚴規矩、強紀律,打掉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無形的墻”,彰顯“共產黨與腐敗水火不容”的決心,扎牢制度治黨的“鐵籠”,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心民心為之一振。
“啟事在教誨,成事在榜樣。”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嚴治黨的實踐證明,全黨向黨中央看齊,以“四個合格”為標尺,更好煥發共產黨人的時代風采和精神風貌,始終做到為民造福,人民群眾就會真心擁護,黨的執政基礎就會堅如磐石。
(執筆 / 顧海凇 責任編輯 / 奚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