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劉銳
火炬村:看脫貧“三變化”
文 / 圖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劉銳

刺梨成為火炬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圖為村民正在給刺梨苗木噴藥除蟲。
6月,青色的刺梨果綴滿火炬村的山頭,豐收在望。
路不通、水不通、電不通、一年的糧食只夠吃半年……這是2008年前貴定縣昌明鎮火炬村村情的關鍵詞。
被列為刺梨專業種植村,刺梨樹成為村民致富“搖錢樹”,村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從“空殼村”行列成功退出。這是2014年來,火炬村新貌的真實寫照。
在火炬村的蛻變故事里,有三個變化不得不提。
空口袋變得鼓起來。這一點對于搬進新家的村民孫榮華來說感觸頗深。2012年,貧困戶孫榮華在村支兩委的引導幫助下開始種植刺梨,4年來,孫榮華摘掉了窮帽子,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三層樓房。“現在啥都不愁了,日子越過越好嘍!”
通過種植刺梨,走上了脫貧致富路,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在火炬村,像孫榮華一樣的村民不在少數。2014年,火炬村利用退耕還林項目,大力發展刺梨種植產業,通過刺梨鮮果及苗木銷售獲得收入,成立貴定縣火炬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牽頭,村集體、村民入股共同種植刺梨,共同受益。目前,全村刺梨種植面積有3200余畝,村民人均年收入近1萬元。
貧困村變成產業村。連日來,由國電貴州煤業投資有限公司、貴定縣國稅局、貴州鑫軒鋼構有限公司等駐村單位企業,捐款修建的火炬村通組路正式動工,建成后,解決的不僅僅是村民出行問題,更是村里發展產業的融通路。
火炬村從無產業村蛻變為刺梨專業種植村,路是關鍵。
2013年,貴定縣依托通村路硬化工程,將進村的5公里泥巴路硬化成水泥路,摩托車、汽車開進了村,改寫了全村“肩挑馬馱”的歷史。
路通則百業興。依托便捷交通,火炬村刺梨產業越做越大,種植率達98%,成為遠近聞名的產業村。刺梨逐漸走出山門,銷往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紛紛返鄉種植刺梨,26歲的張研就是村里眾多創業青年中的一個典型,僅2016年,他種植刺梨收入就達近20萬元,成為村里最年輕的刺梨種植大戶。
“現在進出村都很方便,運送刺梨的車能直接開到家門口。”張研說。
村民變得積極有為。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火炬村用實際行動作了最好的詮釋。
鄧中富和妻子是村里因殘致貧的典型,兩個兒子尚年幼。家里只有鄧中富一個勞動力。在發展刺梨產業過程中,鄧中富不甘落后,種了4畝刺梨,還養了幾十只雞。
“今年我的刺梨應該能收入1萬多元,有了錢我想擴大養雞場的規模,雖然一個人很辛苦,但我不想只靠政府救濟過日子,要自力更生。”鄧中富說。
“人窮志不窮,扶貧先扶志。”村黨支部書記張楊旭說,他和村班子成員經常走村串戶,認真做村民們的思想工作,幫助大家打消“等靠要”念頭,鼓勵、引導貧困戶積極主動尋求脫貧致富路子,自力更生走脫貧致富路。
“火炬村脫貧的精神風貌是積極向上的,我們一直堅持物質扶貧精神扶貧同抓,思想扶貧產業扶貧齊干。”張楊旭說。
(責任編輯 / 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