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工匠精神”

馬光遠
傳承弘揚“工匠精神”,既需要我們為“工匠精神”的回歸創造條件,還應該對一些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激勵。
我的手頭有兩本關于“工匠精神”的書,一本是美國人亞力克·福奇寫的《工匠精神》,記述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一些工匠如何改變美國;另一本是日本根岸康雄寫的《工匠精神》,寫一群國寶級的日本中小制造企業,如何成為世界領先企業。
福奇在《工匠精神》中分享了美國歷史上那些留名青史的工匠們的故事,包括富蘭克林、華盛頓、愛迪生等人。他通過這本書告訴人們什么是工匠精神,美國的工匠給國家發展帶來的影響以及未來他們將扮演的角色。
根岸康雄在《工匠精神》中描述了很多日本世界領先企業的故事,令人意外的是,這些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少則5人,多則幾百人。這些世界級的中小企業是“日本制造”和日本精神的最好代言人,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不計較工本苦心鉆研,在制造過程中享受到極大的喜悅,直至“一品如魂”。
如果追溯工匠精神的起源,工匠精神的締造者無疑是在古老的中國,無論是我們的長城,我們的瓷器,我們的精美建筑,我們的首飾,我們很多的老字號,其能夠流傳至今,唯一的力量就是全球相通的專注精神。
中國古代文化中,工匠精神無處不在。賈島寫詩為“推敲”二字苦惱,盧延讓“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我的二叔父是個秦腔藝人,從來沒有讀過一天書,除了他的名字,不會寫其它字,但一輩子記在腦子中的戲有400多部,即使到了晚年,也一個字都沒忘。經常給我們講述他學戲中的種種磨礪,對每一個唱腔如何的反復演練,才成了真正的名角。可惜到了今天,我們談工匠精神,卻要到日本、德國、美國去尋找案例。
當然,產品粗制濫造,缺乏精致的體驗,這不僅僅是企業的錯。我們的社會缺乏為工匠精神提供激勵機制,缺乏為從事制造業的企業提供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環境。制造業無論是生存還是研發,都在艱難中前行。有一些企業,好不容易研發出好的東西,很快被同行剽竊。
中國的制造業在這種環境下,能成為全球第一,已經算奇跡。當我們指責企業沒有工匠精神的時候,我們應該問我們又為企業具有工匠精神創造了什么條件?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們的家電行業剛剛起步,根本不敢望日本同行的項背。今天,中國的家電企業在家電市場份額上牢牢占據領先地位。
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令人敬重!中國的很多家電企業主動擔起企業責任,迎接來自行業的挑戰。
我一直關注的家電巨頭美的,除了和東芝達成戰略合作,還收購了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這些舉動的背后,是他們為應對未來智慧生活的需要而提出的“智慧家居”和“智能制造”的雙智戰略,雙智戰略可謂美的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
美的僅僅是個案,今天,我們呼吁“工匠精神”,希望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在我看來,既需要我們為“工匠精神”的回歸創造條件,還應該對一些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激勵。在新的科技革命和工業4.0時代,我一直認為,中國最有可能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產業就是家電行業,他們和第四次工業革命對接,既有產業基礎,也有天然的優勢,無論是智能制造,還是柔性制造,都是未來人類“智慧生存”的重要一環。
(責任編輯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