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翔
不應因“保姆虐童”“毒保姆”“保姆縱火案”這些極端個案而戴上有色眼鏡看待所有家政服務人員,但頻發的惡性事件再證規范家政行業的必要性。
檢索新聞,隨手可得如下信息:“2013年陜西省從事家政服務業的人數有20萬,缺口在50萬人左右”“北京家政服務員缺口達150萬人,惡性競爭時有發生”“我國家政服務供需缺口已經達到3500萬人”。一組經常被援引的數據是,據中國家政服務業協會調查,我國城鎮現有1.9億戶家庭中約15%的家庭需要家政服務。
一邊是家政服務業亂象頻發:保姆投毒、縱火,母嬰在月子會所感染疾病;一邊又是保姆市場供需矛盾突出:好“阿姨”難找,且往往傭金不菲。
我國已步入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的新階段,家政服務需求也在變化。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開始呼喚家政服務時,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社會認可度低、流動性大等因素卻在制約行業發展。也就是說,需求撒開腿跑,足量、有效和優質的供給卻沒能跟上。
如何解決“行業河道小、需求水流大”的問題?老生常談卻也是切中要害的路徑不外有二:除推動家政服務業規范化、職業化,防止“走彎路”外,也要注意提升家政服務市場有效供給,拓寬“河道”。
過去的出租車行業經常被輿論指責服務質量差、宰客、繞遠路等,最近幾年緣何這種聲音少了。管理加強是一方面,另一個因素是,供給增加強化了競爭。
保姆行業也是一樣,要想規范化,必須加大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