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
語文閱讀理解考題設定“唯一”標準答案,極大限制了學生的理解力與想象力
2017年有一道語文閱讀理解題,文中說:“它早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眴栴}是:“那種詭異的光,究竟表達了什么。”此文作者被采訪時,表示他就這么一寫,自己也不知道“詭異的光”表達了什么。一些考生不由感嘆,“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
其實,一些語文考題不應有所謂“標準答案”。“標準答案”,只會鉗制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標準答案”引發的困惑
中小學語文中,學生和家長受困擾的例子不少。《錢江晚報》曾報道,一位家長在QQ群發了一道小學二年級語文題:2008年奧運會在我國----舉行?學生答:北京。老師批了錯誤,正確答案是“首都”。老師的解釋是:題目要求“按課文內容填空”,就是按原文填空,北京從理解上是對的,但與原文“首都”的表述不一樣。
作家葉開的女兒喬喬有一次碰到一道語文考題,問三國時期最足智多謀的人是誰。因為剛看完《三國演義》彩圖本,喬喬自信地寫下了“孔明和龐統”。但最后的結果卻讓喬喬感到傷心,語文老師說標準答案是諸葛亮或周瑜,寫孔明也算錯。
一位出版社高級編輯曾告訴筆者,他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受家庭影響,很愛閱讀和思考,雖然讀了大量經典書籍,但每次語文考試總在閱讀理解部分丟分。孩子很是沮喪,甚至懷疑自己學不好語文?!瓣P鍵是,我還沒辦法輔導他,因為我看了試卷,覺得孩子的回答沒錯啊。”這位編輯很是疑惑和無奈。
這位編輯決定去買一本輔導書,先自己研究一下應試套路和答題技巧,再輔導孩子。在當當網上輸入“小學語文閱讀訓練”時,搜索結果讓他瞠目結舌——竟然有6000多件商品。市場是現實的反映,可見全國有多少學生和家長在語文閱讀理解上無所適從。
日前,作家周國平的新書《對標準答案說不:試卷中的周國平》出版,書中收錄了引用周國平作品的55份各級語文試卷、標準答案以及作家本人對這些答案的分析。周國平感嘆,“我自己決不會想這個問題”“給不出答案”……
語文閱讀理解考題設定“唯一”標準答案,極大限制了學生的理解力與想象力。這對培養學生的母語水平、鼓勵學生的閱讀興趣,無疑是一種潛在的傷害。
“說真話、寫真文、做真人”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既說明了作品的精彩,也反映了思想的自由。教育,不應是工廠批量生產的標準化產品,一千個孩子眼中只有一個哈姆雷特,這樣的語文教育是多么無趣,這個世界又該是多么乏味。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羅杰斯指出:“人的潛能、個性和價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的功能就是幫助人達到他能達到的最佳境界?!?/p>
教育只有贏得“個性和個性發展”,才能贏得社會發展的未來。如何讓孩子的自由個性和潛在的創造能力得到最起碼的守護,作為母語的語文教育實在關系重大。
語文課的方向是回歸到“語”和“文”,就是教孩子“說真話、寫真文、做真人”。與之相悖的是,語文閱讀理解考試采用“唯一”標準答案,學生為了獲得高分,必然不敢表達自己的個性見解和真實感受,而是絞盡腦汁去揣測出題者的想法,去關注答題技巧。這樣一來,如何做到“講真話、寫真文、做真人”呢?
只要言之有理,就該得分
誠然,現代規范化考試設置標準答案,一是方便打分,二是避免發生歧義,但就語文閱讀理解考題來說,不應一刀切,更不能因循守舊,而應與時俱進。
嘗試不設“標準答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獨特視角、獨特感受和個性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該得分。這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價值。
無論是課文閱讀,還是文本測試,都應該把重點放在調動和增加學生的心靈積累上,以此促進學生的心靈成長。
“測試對文本的理解,我主張用兩種方式,一是寫評論或讀后感,二是設計出能夠激發獨立思考的試題,這樣的試題就不可能有標準答案?!敝車降慕ㄗh,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