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鑒

2004年與郭老合影
被大家尊稱的“國舅”爺、我的忘年之交——郭布羅·潤麒老先生,已駕鶴西去10年了(2007年6月6日),我僅以此小文敬獻給我崇敬的郭老。
大家知道,清朝最后一帝溥儀(宣統)有位美麗的皇后叫郭布羅·婉容。她有一位同父異母的弟弟叫郭布羅·潤麒。從婉容這兒論,潤麒可稱為清朝宣統皇帝的國舅,若從溥儀的三妹韞穎(潤麒的夫人)這兒論,潤麒可稱為大清王朝的駙馬。當然因為大家眾所周知的原因,潤麒作為溥儀親信住過撫順的戰犯管理所。潤麒與溥杰一起在日本學習過軍事,1936年回國以后,一直追隨溥儀左右。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潤麒作為溥儀的侍從武官,和溥儀一起成了階下囚。然而潤麒僅僅是個教官,身邊沒有一兵一卒,想效忠于溥儀而不得,也正因為如此,使他免于戰犯的罪名和審判。解放以后,特別是文革時期,在周總理的關懷下,他免遭批斗、抄家的厄運。文革以后,潤麒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并出任過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法制委員會委員。
初見郭老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我寫完我的第一本著作《圓明園四十景初探》(2011年出版時改為《圓明園景觀志略》)一書,想請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題寫書名。我將此事告訴我的好友張驥良,驥良問我:“你覺得郭老爺子怎樣?”“你說的是郭布羅·潤麒老嗎?我當然同意,但不知郭老肯不肯為我題寫書名。”沒想到,幾天以后,驥良通知我,已經同郭老約好了見面的時間,我與驥良如期拜見了郭老。那天到了郭老的家門口,來開門的居然是88歲的郭老本人。從體態上看,郭老根本看不出是耄耋之年的老人。驥良把我介紹給郭老,我和郭老握手,并告知郭老,我是滿族正白旗。郭老爽朗笑著告訴我:“我也是正白旗,我是達斡爾族正白旗。”他握著我的手對我說:“歡迎你到家里作客。”剛剛我還比較拘謹,在郭老熱情、直白的談笑中,我的拘謹消除了。我向郭老匯報了我歷時十數年的第一部著作《圓明園四十景初探》,并將手稿敬請郭老在百忙之中觀看,請求郭老閱后提出修改意見,并敬請他在百忙之中為之題寫書名。郭老欣然同意。
很快通過驥良,我拿到郭老為我題寫的書名《圓明園四十景初探》,一橫一豎兩種形式讓我選擇,并在扇面上書寫了蘇軾的一首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躍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落款:“千禧之年吉月郭布羅·潤麒書”。下有“潤麒”方章一枚,因為手顫,印章蓋得有重影。詩的開頭也有一方隨形印,不知是扇面紙硬還是手顫的關系,文字不好辨認。我打電話告訴郭老,為我寫的書名及扇面都收到了,為此而深表謝意!郭老非常謙虛,連連說,長期不動筆了,寫得不好,讓我湊合著用。這便是我第一次與郭老接觸。第一次與郭老接觸,給我的感覺郭老雖然是耄耋之年,高齡88歲,耳不聾、眼不花,頭發梳得一絲不茍,思維敏捷,說話有力,而且詼諧、幽默。既有長者之風度,又和藹可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2011年出版的《圓明園景觀志略》書影
再見郭老
第一次與郭老見面后,用我的相機,請秘書拍攝的與郭老的合影,沒有拍好,因而給郭老打電話,郭老告訴我,他讓秘書拍照的合影,一共洗出來了六張,讓我去取。這樣我便第二次見到了郭老。郭老見到我很高興,愉快地與我聊天,并讓我看他從韓國、日本訪問回來拍的照片,共四大厚本。
我曾聽到郭老告訴我,他幼時就很喜歡攝影,那時一位外國朋友送給他一架相機,潤麒在紫禁城內拍攝了不少照片,現在留下的溥儀在紫禁城內的照片有一部分是潤麒拍攝的。那時郭老的母親對他的學習抓得很緊,怕他貪玩而荒廢了學業。然而,當時的溥儀與婉容婚后(1922年),溥儀因為身份特殊,被隔絕了與世人的交往,同時也壓抑了天性,有時極為空虛與寂寞,見到比婉容小6歲的潤麒,溥儀的童心不可遏制地復蘇了,經常想和潤麒玩耍。但他知道丈母娘不會同意,就想出個鬼辦法,比如他時常賜給潤麒一些東西。按照當時規矩,皇帝賜給誰什么,誰必須要到紫禁城謝恩。一次溥儀賜給潤麒兩匹馬,潤麒到紫禁城謝恩,這樣溥儀就將前來謝恩的潤麒扣下幾天,與他玩耍幾日,丈母娘著急也沒用。與潤麒玩的過程中,溥儀一點沒有皇帝的架子,全身心地投入,與潤麒打鬧說笑不拘禮法,不僅可以讓潤麒坐他的龍椅,在打鬧中允許潤麒觸犯他的“龍體”,甚至允許潤麒騎在溥儀的脖子上,溥儀與這位小舅子玩的過程中心中的苦悶得到了釋放,找到了自我,突破了封建禮法的束縛,建立了純真的友誼。而潤麒到宮內常帶著相機,這樣就有了他與溥儀玩耍時的照片被留了下來。

第二次題寫書名
有一位外國人送給溥儀一輛自行車,溥儀非常喜歡,經常在宮內騎著玩。大家知道宮內大門(每座大門都有門檻)太多,影響騎行行效果,溥儀非常沮喪,為此經常和太監發脾氣。一次溥儀騎著洋車正在興頭上,幾座宮門的門檻都礙事,和身邊的潤麒訴說他的煩惱。潤麒隨口說出,礙事您就派人把門檻鋸開,想騎車時就讓太監事先把鋸開的門檻拿下,不騎車時還讓太監把門檻給裝上,這不是一舉兩得嗎?溥儀立馬派人實施,將養心殿到御花園的門檻全鋸了,效果居然不錯,因而溥儀不時地稱贊潤麒,人小主意大。大家在參觀故宮的過程中可以看到許多宮門的門檻可以摘下,就是潤麒給溥儀出的主意。
郭老告訴我,到那時為止,他已經拍攝了6萬張照片,記載了郭老的一生,同時也是一部珍貴的歷史資料。大家知道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故宮珍藏人物照片薈萃》這本書中,就有郭老拍的照片。驥良曾跟我說,咱倆各買一本《故宮珍藏人物照片薈萃》,請郭老為咱們題詞,多有意義啊!可是當時故宮沒有這本書銷售,因而這個建議無法實現,令人遺憾!
到了飯點,保姆請郭老和我吃飯。郭老一邊進餐一邊與我談一些有趣的事,說明那天郭老心情非常的好,我也因此而高興。吃完飯郭老有午休的習慣,我與郭老告別,并請郭老多多注意身體!
三見郭老
郭老非常關心我寫的書出版否,一次電話中還向我提起。一位出版社的編輯覺得我寫的書不錯,可以出版,只是書的名字過于古板,他建議能否改成《告訴您一個真實的圓明園》。想起能否再請郭老題寫書名,抱著試探的口氣,給郭老打電話,郭老得知后,便告知兩天以后來取。兩天后我第三次來到郭老的家,見到郭老身體依然硬朗,我心里非常高興,與郭老又聊了一會兒天,并與郭老再次合影留念。那次驥良也在座,他曾提出請郭老回紫禁城看看,并讓媒體拍攝后制成光盤,可以永久地保留。郭老告訴我們,這事幾年前澳大利亞一家電視臺,已經請郭老回紫禁城看看,制作有光盤。郭老當時讓秘書找到刻制的光盤,我們一起觀看了郭老數十年后再次重游紫禁城的情景。
四見郭老

溥儀溥杰潤麒合影
幾年前,我的朋友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宣傳部長賈福林,知道我與郭老的關系,曾經提出讓郭老回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看看。我覺得郭老年歲已高(當時郭老已經94歲高齡),不便邀請。賈福林依然執著,請不來郭老非要去見郭老。我先和郭老通了電話,看看可行否?當時郭老為了姐姐聲譽打的官司剛剛敗訴,心情不好婉言謝絕了我的要求。但是在電話中,我從郭老的口氣之中可以聽出,并不是沒有希望,我委婉地向郭老提出,賈福林是我非常要好的文友,一直就想見您一面,并送您一本他寫的太廟的書。在我的懇求下郭老終于答應可以一見。那天(2006年4月22日),我們準時出現在郭老的門前,開門的依然是郭老,郭老高興地歡迎我們,將我們讓進了客廳。看著郭老的面容,可以說比起上次相見確實顯得有些蒼老了,頭發已由花白到全白了,但是依然梳理得很整齊。賈福林將《太廟探幽》一書贈送給郭老,郭老對賈福林贈送的書表示感謝并稱一定拜讀。賈福林請郭老題幾個字,郭老想了想用鋼筆(用毛筆手顫)寫下了“太廟文化源遠流長,黃炎始祖華人共享”。在結束拜訪之前,我們與郭老合影留念。告別郭老時,郭老依然將我們送到門口,我再次地請求郭老多多注意身體。

“小朝廷”時代的婉容,手持禮帽者為潤麒
當我拿到這次與郭老合影的照片時,郭老顯然比起前兩次的合影衰老了,動作比起以前也遲緩了,語速也有些緩慢,畢竟是94歲高齡的長者了。為了姐姐的清白,郭老盡了全部心力,這也是我不放心的事。以后我常常給郭老打電話,詢問郭老的身體情況,年節給郭老寄去我的祝福,而郭老在年節也曾讓子女給我回寄賀年片以示友好。
當我得知郭老去世的消息,如晴天霹靂,淚水不禁奪眶而出。我與郭老雖然年齡上相差40多歲,但是這些年的接觸,更多的是互通電話,我同郭老已成為沒有年齡界限的忘年之交,我與郭老成了無話不說,真誠相待的朋友。先后兩次為我題寫書名,并邀請我共進午餐,這說明郭老愛惜人才,使我受寵若驚,無以回報。我與郭老的相識,雖然平淡無華,但是通過自然平淡的瑣事,能夠看出郭老謙遜、爽朗、大度的性格,以及提攜后學的境界。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