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明
摘要: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東省能否走在全國前列關鍵取決于粵東西北地區。帶著粵北韶關能否跟隨全省步伐同步貫徹新發展理念、培育發展新動能這一問題,作者通過對韶關及本省相關地區進行調研,從企業創新發展政策研究的維度提出韶關如何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韶關市經濟振興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企業 政策 創新 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3-0033-02
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營造良好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創新發展政策。廣東省及韶關市也相應實施了一系列促進企業創新發展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為當地企業創新和大眾創新創業提供了政策、資金、服務等支持。當前,韶關企業創新環境相比本省珠三角地區明顯存在不足,甚至與本省部分粵東西北同類地區的差距也在拉大。為此,本人對韶關市如何促進企業創新發展進行調研。
一、韶關市企業創新發展環境現狀
1.較高的稅費成本削弱企業創新能力
非稅收入占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比重高,企業的交易成本高,企業負擔越重,削弱企業創新能力。2016年,韶關非稅收入為344億元,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405%,遠高于廣州(217%)、深圳(167%)、東莞(229%)等珠三角城市。從企業稅收負擔來看,韶關規上工業企業的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超過3%,遠高于珠三角,也高于本省同類地區的清遠、云浮。
2.科技創新資源制約創新能力提高
第一,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品創新能力方面,2015年韶關市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649億元,為同是粵東西北地區清遠(1679億元)的387%、云浮的702%,僅為本省珠三角地區深圳的07%、東莞的26%;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韶關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僅相當于深圳的11%、廣州的22%,肇慶的162%;科技創新活動成果方面,2015年韶關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08件,與清遠市(110件)相當,僅相當于深圳的06%、東莞的38%。此外,韶關市科技型企業數量與本省發達地區存在巨大的差距。
第二,企業研發投入不足。2015年,韶關規上工業企業R&D人員為5280人,僅為本省肇慶的44%,相當于深圳的30%、東莞的89%。R&D經費支出為1149億元,僅相當于深圳的17%、東莞的91%。第三,財政科技創新投入不足。韶關市2015年財政科技支出為612億元,僅相當于深圳的28%、廣州的69%、東莞的198%;占地方公共財政支出比重為21%,同樣遠低于深圳(61%)、廣州(51)、珠海(74%)。
3.整體融資環境欠佳
韶關的風投、創投等新型金融機構發展相對滯后,尤其是科技、產業和金融的相互融合不夠,信貸資金對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不夠。韶關市金融機構貸存比和貸款余額占GDP比重不僅遠低于深圳、廣州等,甚至與清遠和云浮差距也不小,大量的民間資金未能得到有效盤活利用。中小企業融資結構失衡的問題突出,在外源融資方面主要依靠短期民間借款和短期銀行貸款,長期資金來源匱乏,融資成本居高難下,制約了韶關企業創新發展。
4.科技孵化器建設滯后
韶關孵化器總量少,截至2016年年底,各類孵化器僅有5個,是全省數量的093%,其中2家省級孵化器,國家級的沒有。而同年的清遠高新區國家級孵化器有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單位3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甚至已經孵化出1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二、對韶關市企業創新發展的建議
1.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減輕企業負擔
2017年6月13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召開全國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通過改革以審批發證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管理體制、革除與審批發證相關聯的尋租權力和不當利益,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目前,從中央到省都強調要幫助企業減輕負擔,看來韶關從市一級層面要出臺新政策的空間不大,要減輕企業的負擔,更大程度上還是依靠當地政府提高服務效率。
第一,集中審批事項。把當前派駐行政服務中心的模式,改為“委托——代理”模式,由行政服務中心設立綜合服務窗口,安排專人開展服務事項辦理,與珠三角地區實行通用標準無縫隙對接。
第二,優化行政審批流程。一是推進行政審批事項標準化,梳理目前全市現有行政審批目錄中327項行政許可事項辦理所需的材料和程序,讓來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具有可分析的統一性標準。二是對現有審批事項進行分類,形成正面、負面和公共服務三類清單。三是建立模塊式數據庫,整合不同部門的信息到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聯動管理。
第三,同步推進行政審批與商事制度改革。借鑒珠三角佛山市在工商登記中推行 “多證合一”的模式,取消不必要的行政門檻限制,切實解決“準入不準營”的問題,把能夠通過營業執照加載的信息一次性全部加載,確保企業一證走天下。
第四,加強行政審批數據鏈建設,把面向企業服務獲得的工商、征信、稅收、用工等方面的信息進行集成,通過一定量的集聚形成地方發展大數據庫,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
2.改善企業創新發展融資環境
在執行《廣東省加快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方案》(粵府〔2017〕62號)政策時,重點做好:
第一,擴大各類財政性投資基金規模。在嚴格落實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事后獎補政策的基礎上,建立融資租賃等專項資金,借鑒廣州、佛山和東莞經驗,爭取省市共建資金,設立融資租賃專項資金;將眾創納入財政支持范圍,探索建立創業引導基金和眾創互助基金,幫助創業者解決創業初期的資金需要。
第二,引導民間資金積極投入。引導外來資本聯合本土社會資本在韶關設立“科技創新創業投資基金”,重點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對于吸收民間資金的方式,既可以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各類投資基金,也可以直接投入眾創企業,如在創業園運作過程中可以嘗試運用PPP模式。
第三,調動各類金融機構積極性。探索建立“以存引貸”管理機制,將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建設貢獻水平與財政國庫現金管理、市級預算單位銀行賬戶開設、資金獎勵等掛鉤;用好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中小微企業轉貸資金池,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借鑒佛山市“互聯網+”眾創金融示范區建設的經驗,打造 “1+4”綜合金融服務體系,促進金科產融合創新。
3.加快扶持各類創新創業平臺建設
第一,加快創新研發平臺建設。支持韶關學院及研發實力強的大型骨干企業建設創新研發平臺,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高端人才載體;借鑒清遠等市經驗,開展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申報的輔導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快全市創新研發平臺建設步伐;充分利用好廣東博士俱樂部集團與韶關市發展研究中心設立的韶關博士服務總站,發揮其專家學者的智慧,為服務好韶關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構建好新型智庫。
第二,積極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與珠三角的機構開展協同創新,加快建立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和專利信息資源向全社會開放的共享服務平臺;通過組織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圍繞產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問題,開展技術合作,協同產業創新,形成科技人員交流、培育、技術攻關合作的好平臺。
第三,推進科技園區建設。爭取創建韶關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借鑒清遠經驗,利用國家高新區的優惠政策,直接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打造專業產業園區,通過搭建投融資、公共技術創新、展示交流、人力資源、項目申報、科技服務、生活配套等七大服務平臺,打造集研發、孵化、培訓、綜合服務等為一體的新型生態科技示范基地。
第四,加快培育生產性服務機構。加快發展技術市場,健全科技成果交易服務平臺,完善以技術交易市場為核心的技術轉移和產業化服務體系;完善檢驗檢測認證體系,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評議機制,構建知識產權綜合運用公共服務平臺。
第五,推動科技孵化器建設。借鑒外地經驗,設立科技專項資金加大入孵項目扶持力度,在享受國家、省、市相關政策基礎上,從金融、運營、創新激勵三方面給予支持獎勵,作為事后補助的補充形式;運用適當財政補貼,搭建眾創空間,打造“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園區”的完整孵化鏈條,加強與珠三角孵化器對接,實施對韶關創新型企業的遠程孵化。
4.創新發展的人才環境
2015年國家出臺《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就提出要把人才作為創新的第一資源,更加注重培養、用好、吸引各類人才,更加注重強化激勵機制,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和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創新作用,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第一,推進人才政策創新。建立人才公共服務大數據平臺,推動人才服務“線下——線上”轉型,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制訂韶關市緊缺人才年度藍皮書,舉辦“韶關市緊缺人才需求年度發布會”,宣講韶關市情及招才引智優惠政策;完善人才專項資金增長機制,通過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各級財政每年對人才專項投入的穩定增長;也可以考慮通過其他非物質優惠條件來吸引高級人才,如精神鼓勵、解決子女初高中階段升學問題等。
第二,推進機制改革。完善激勵措施,引導企業加大對科研人員的股權、期權、分紅權激勵,探索從科研課題經費中提高支付研發人員薪酬的合理比例;建立人才順暢流動機制,鼓勵事業單位科研人員經單位允許帶著科研項目和成果到企業兼職或創辦企業。
第三,宣傳創新創業環境優勢。宣傳韶關人才優惠政策,宣傳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成功事跡,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第四,提升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戰略支撐作用。調整韶關學院、韶關技師學院專業和學科方向,提升人才培養戰略轉型,強化實踐指導,重在推進高等教育與企業、市場的協同育人,深入開展“產學研用”合作體系,不斷提升“產學研用”在高端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加強韶關學院向應用型高校轉型,深入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對接本地發展新方向,培養創新驅動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5.扶持創新產品
一是試行創新產品遠期約定政府購買制度。加強對創業者自主研發創新產品的扶持,在確保質量過關的前提下,可考慮在政府采購和政府工程招標中,適當放寬首次準入門檻,幫助企業獲得并積累初始資金。
二是利用市場,采用第三方服務的方式推進供需關系。利用“互聯網+”建設互聯網為生產服務的信息服務平臺,服務于生產銷售。實現信息共享、動態更新、對口服務、分類指導。保證創業企業能及時獲知珠三角乃至全省范圍的項目信息,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