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杰++李華敏??
摘要:近年來,我國各地養老機構內頻繁發生老年人權益受損的事件。為規范全國各地機構養老事業的有序發展,保障養老機構內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正當權益,在我國現有的制度規定基礎之上,對我國機構養老制度提出相關的立法與制度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機構養老 特殊權益 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076-01
一、我國養老機構內老年人權益的法律保護
1.行政法對養老機構運行作出規定
我國第一部系統地規定和保障老年人權益的法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頒布于1996年,這部法律對老年人的家庭與撫養、老年事業、社會保障、各類侵權的法律責任等方面對老年人權益進行了一定的規范。民政部于2013年6月通過了《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該辦法從養老機構的設置標準到內部服務內容、系統的監督檢查等方面,對社會養老機構的設立與運行做出了大致的規定。
2.《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為受損老年人提供救濟
對于養老機構內老年人權益的保護,在民法上主要涉及的是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在合同法方面,首先容易產生糾紛的雙方養老和合同格式文本是需要對其進行規范的。其次,雙方應當在自愿、平等、誠實信用的前提下簽署養老服務協議。在侵權責任法上,養老機構首先應當做的是采取必要措施和完善設施以防止各類事故的發生;其次,也應當從立法的角度規定與明確責任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在養老機構內實施監控,以便在事故發生后提供確鑿證據來分清責任主體;最后,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養老機構也應當對遭受侵權事故的老年人承擔起一定的賠償責任。
二、美日德養老機構內老年人權益法律保護經驗借鑒
(一)日本第三方評價體系
日本從19世紀就開始探索建立養老服務評估制度,并逐步將該制度推行到全國各個社區的養老機構。2000年,為保證各類養老機構的正常秩序運轉和杜絕虐待老人等侵害入住養老機構老年人其他權益的現象出現,日本在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的自我約束的基礎上,引入了第三方評價體系,這是一種更為公正和客觀的監督體系。另外,日本政府有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施行的老年人福利行政領導體系。
(二)德國《老年人護理質量保護法》
2002年,德國開始制定了《老年人護理質量保護法》,在各個州嘗試建立養老院護理質量監督機構(MDK),以此來監督各地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對各類養老機構內的侵權行為進行監察,以期能夠杜絕養老機構內虐待老年人的情況發生,[1]德國的養老護理服務已納入法制化軌道。1980年,德國政府提出,將養老機構內老年人的護理需求作為國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立法目標。
(三)美國國會對服務標準的立法
在美國,設立養老服務機構的條件標準十分嚴格,美國政府亦采用立法的形式來規范各類養老機構的設立和運行。為了方便管理,美國將養老服務機構進行了分類,其中一種叫做護理院,它主要為老人提供長期的居住和專業護理服務,這包括了體檢、專業護理、療養、康復。 還有一種成為“輔助生活之家”,它僅提供適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的環境和設施。[2]
三、完善保護我國養老機構內老年人權益法律制度的建議
(一)規范養老機構性質
應當對養老機構的性質加以規范,養老機構應當是一種公共服務機構,是非營利性的公益事業,應當以個人養老和國家養老相結合的方式得到國家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不能以此牟利以市場經營的方式從老年人身上獲取利潤。[3]
(二)建立系統的管理監督體系
應當建立一套系統的管理監督體系,從養老機構建立準入審核,到運行中的管理檢查以及監督管理和接受投訴等體系。首先是準入條件中的養老機構硬件設施標準,如床位、面積、無障礙設施、醫療設備和醫療人員以及完備的生活設施等。在管理方面,我國應建立貫通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監察機構來負責管理與監督養老機構,依據政府民政部門的行業管理要求,對養老機構進行專門監察與評估,接受社會投訴,行使一定的行政處罰權等,切實從法律的執行角度保障老年人權益。
(三)出臺具有強制性的合同范本
在許多的老年人與養老機構糾紛中,雙方權利義務的界定與責任的承擔成為最大的問題,我認為應該從雙方合同文本的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出臺統一的有強制性的合同范本,明確養老機構和入住老年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同時對入住程序、服務項目、收費標準、對雙方責任和免責條款進行規定,使雙方有條款可依。
參考文獻:
[1] 劉靈芝,夏琳.關于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法制化的思考[J].世紀橋,2012(19):47-48.
[2] 劉靈芝,馬新福.論公民養老權法律保護制度的完善[J].人民論壇,2011(23):80-81.
[3] 陳暢,鄭承華.武漢市促進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法規實施效果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9):174-177.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