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蓉??
摘要:當前,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復雜的轉型階段,長期沉淀下來的老問題與日益凸顯的新問題相互交織,給我國的社會治理提出了嚴峻挑戰。本文圍繞社會治理理論研究的必要性進行了充分闡述,提出了進一步審視和深化我國社會治理理論研究工作,增強理論研究廣度、深度及效度,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理論體系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社會治理 理論研究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085-02
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社會治理理論對于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也是如此。特別是在當前中國復雜的轉型背景下,歷史上長期沉積而成的頑疾與當下日益凸顯的新問題相互交織在一起,給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了嚴峻挑戰。在這種情勢下,加強社會治理理論研究實為重中之重,也亟待高度理論自覺對社會治理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回應。
一、加強社會治理理論研究的現實意義
社會是國家的基石,創新社會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更加需要理論和制度層面的支撐。目前,國內對社會治理理論研究主要有三個維度:一是國家中心主義的視角,認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為了鞏固國家政權穩定性,手段主要是社會控制和化解社會矛盾;二是公民社會視角,主張社會治理創新主要是強化社會本位的自我管理,措施主要是培育和發展各類社會組織,調動基層民眾的參與,實現社會自治;三是社會政策視角,認為社會治理就是實現統一的公民權利,改善民生福祉,措施主要是充分就業和提供各種社會保護。但總體而言,我國社會治理理論研究還有一些局限性:在研究內容上,原則性概念界定比較明確,但回應重大社會關切比較少;在研究方法上,深入實際不夠,忽視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因而思辨性有余,應用性不足;在研究過程上,呈現出急功近利的狀況,機械套用管理學理論,將西方管理學的一般理論和企業管理、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理論模式直接引入社會治理,忽視了社會治理的特殊性以及我國本土管理智慧、理念的結合、提煉和升華。導致現在不少工作缺乏系統理論指導和制度框架的支撐,憑經驗辦事、摸索前進,甚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影響到社會治理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化解。有鑒于此,必須進一步審視和深化我國社會治理理論研究工作,增強理論研究廣度、深度及效度,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理論體系。
二、加強社會治理理論研究的必要性
加強社會治理理論研究工作,必須從社會歷史背景、基層現實情況、社會民生問題等多視角、多維度來透析其實踐性、操作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
一是深化社會治理理論研究,必須立足于我國社會轉型的歷史大背景和基層現實。毫無疑問,當前我國社會治理中所暴露出來的種種新情況新問題,是發展大轉型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反映,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必然反映。必須把社會治理理論研究的立足點置于這些矛盾問題的癥結點上,這樣的理論“解剖”研究才沒有距離,才能找準“病灶”,并對癥下藥“根治”。當前,一些社會治理理論研究工作脫離現實的趨向還比較嚴重,動輒不假思索移植國外的一些理論,簡單解釋、回答中國的現象,在西方社會治理理論的籠子里跳舞,無視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和短短幾十年走完西方國家上百年道路的特殊復雜性,往往導致理論上的盲目,決策上的“拍腦袋”。理論研究工作應該把視線更多地投向現實、貼近現實、回應現實,正確總結“中國理念”,科學概括“中國經驗”,在社會治理理想目標與中國現實國情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
二是深化社會治理理論研究,必須堅持過程中的“眼睛向下”與“頂層設計”密切結合。“眼睛向下”,就是多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汲取群眾的智慧和創造;“頂層設計”,就是全局考慮、系統設計、統籌安排。圍繞著完善社會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人口管理、改革分配體制等社會治理熱點難點問題,現在有許多地方積極探索,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在總結推廣這些鮮活經驗的同時,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從制度創新層面全局破解。比方說,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現在是一道難題。寧波市通過探索“公益創投”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服務普及水平,但也面臨項目設計、第三方監管等問題。這背后實質反映的則是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及社會組織培育等重大問題。在解決此類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就必須研究公共服務的制度模式問題,包括公共服務的支出模式、消費模式、增長模式以及社會化提供的模式,等等,在上下聯動的實踐中更好地提出方案。
三是深化社會治理理論研究,必須在方向和內容上加強回應重大民生關切。理論之樹長青的奧秘在于深深扎根“現實的泥土”。當前社會治理理論研究對于宏觀戰略研究相對熱烈和充分,成果也比較多,實踐成果也有不少。但對于一些重大民生問題,特別是趨勢性、衍生性的民生問題關注度顯得還不夠。諸如失獨、“空巢”家庭,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服務,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外來務工人員權利保障等問題,在理論和制度層面上還缺乏足夠的討論和探索,特別是對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調研、決策、探索還不夠充分,具有示范性、帶動性、推廣性的成果更為鮮見。為此,應該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及時理論回應和實踐探索,增強理論研究的生命力,并不斷豐富社會治理理論體系。
四是深化社會治理理論研究,必須加強實踐修正。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人們的思想認識也必須不斷前進,不斷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這是我們理論研究的一條基本規律。社會治理理論以社會為研究對象實踐性更強,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完善。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農村村民自治問題。這是我國有序擴大政治參與,加強基層治理,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完善村民選舉和村委會治理決策,如何避免村民自治后的一些村決策失控、利益形成機制偏差等問題,值得高度重視。這些類似問題的存在,迫切需要我們在理論研究中按照實踐的反饋及時修正。
五是深化社會治理理論研究,必須以基層干部為重點群體普及運用。理論最終要為實踐服務。當前領導干部
尤其是基層一線干部社會治理素養和能力欠缺,對社會治理的工作內涵和任務職責存在認識不明、重操作輕理論的普遍弊病,這也是導致當前基層社會治理問題頻發的一個
重要原因。縣鄉村基層干部是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一線執行者,應該從更高層面、更深廣度來規劃設計,把這部分重點群體作為社會治理理論的重要研究對象和普及應用對象,采取各種切實有效的培養培訓方式,大力提高其社會預警能力、社會決策能力、危機管理能力、社會整合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夯實我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
當前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轉型已經引起了西方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加強和深化社會治理理論研究,既是探究共產主義文明運動規律,推動社會科學理論不斷發展的邏輯需要,更是解決我國當前各種急迫現實社會問題的必然實踐。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這項工作,只能加強而不能削弱,并且做得越扎實越好。
參考文獻:
[1]張涵、武振協.集思廣益,積極推進社會治理理論與實踐創新[J].中國國情國力, 2014(6).
[2]鄭鈞蔚.社會治理理論的基本內涵及主要內容[J].才智,2015(2).
[3] 湯勝梅.我國社會治理理論創新及其意義[J].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9).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