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中國特色到中國學派

2016-12-12 14:43:11門洪華
國際觀察 2016年2期
關鍵詞:理論研究

門洪華

摘要:中國國際政治理論有四個基本來源,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國外國際政治理論的引進與吸收、傳統文化的挖掘和發揚光大、當代獨立的理論創新,理論創新的衡量必以后二者為標識。本文在全面梳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際政治思想和中央領導集體國際政治思想的基礎上,概述中國國際政治理論中國特色與中國學派的建構歷程。筆者認為,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出現了哲學路線、外交史路線、政治思想史路線、國際關系理論路線等四種探索路徑。但就總體而言,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發展的根基尚不堅實,研究缺乏原創性、科學性、獨立性,還未建立起相對完備的理論話語體系。面向未來,中國國際政治學界需要密切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即確立中國重心,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處理好古與今、中與外的關系,實現獨立的理論創新,為建構更有解釋力的中國國際政治理論做出貢獻。

關鍵詞:國際政治 理論研究 中國特色 中國學派

中國的崛起與世界的轉型并行,推動中國成為舉世矚目的重心。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隨著中國時代的來臨,理論自覺、理論自信成為一種現實的訴求,而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思想理論呈呼之欲出之勢。

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基本與改革開放相同步。中國從閉關鎖國走向改革開放之時,正是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在國內悄然興起之際;中國逐步擴大改革開放之時,也是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取得長足發展之際。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從單一的國家間關系研究擴展到社會科學的幾乎所有研究領域。此間中國國際政治學界深刻認識到,建設中國自己的國際政治理論體系不僅是理論發展的必然,也包含著現實的必要性。自1987年起,諸多學者強調國際政治研究的“中國特色”;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國際政治學界不再聚焦于“中國特色”的爭論,轉而致力于“中國學派”的建構,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變得愈加規范與厚重。目前,進入快車道的中國國際政治研究正面臨新的發展瓶頸,即如何回歸到中國重心,將理論研究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突破對西方國際政治理論范式的模仿與追隨,開創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新圖景。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際政治思想

在當今世界,每一個具有悠久思想文化傳統的國家都對人類共同的思想遺產有所貢獻,同時也都分享著人類的思想遺產。一個國家的國際政治思想理論本質上帶有對全人類終極關懷的性質,但必然植根于該國的歷史、文化和思維方式,無不帶有其自身文化的特質。當前的國際政治主流理論多以西方經驗為圭臬,具有明顯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難以體現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本質。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國擁有悠久的、長達幾千年文字記載的完整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構造與發育,不能脫離幾千年的歷史智慧。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從中國古代先賢的政治思想中汲取營養,豐富現有的國際政治理論,是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國際政治理論的重要基礎條件。隨著中國國際政治學界自主性意識的增強提高,從傳統文化和政治思想中挖掘資源正日益成為發展趨勢。

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理論建構應基于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在哲學理念上,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崇尚人與自然、與天地萬物的和諧共生。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構成了中國傳統國際政治思想的精神內核,塑造了中國傳統國際政治思想包容共生的本質特征。以此為基礎,中國形成了“德政”、“中庸”等政治思想和以“和”為中心的外交哲學,并體現出“和而不同”的國際政治思維。

在政治理念上,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這種理想倡導“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政治法則,強調“周濟天下,而無過”的政治訴求,塑造了中國傳統國際政治思想開放包容的特質,反映了中國人對世界秩序和人類福祉的終極關懷。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等觀念可相應地為國家的行為準則提供規范。

在利益觀上,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兼濟天下”,反映了樸素的共同利益理念。與西方殖民者開疆拓土、強使落后國家屈服的做法不同,朝貢體系的形成以周邊地區對與中華文明交往的巨大需求為內在動力。該需求不僅來自周邊國家對中國文化的崇仰,還源于在與中國“厚往薄來”的交往中獲得的巨大經濟利益,以及對中原王朝的政治承認和由此產生的中源王朝的政治保護所帶來的地區和平秩序。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平等互利”理念,到“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及最近倡導的正確“義利觀”,均體現了共同利益在中國國際政治思想理論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春秋戰國時期對國家利益的出發點、戰略與策略的考量和操作等“都達到相當成熟的水平,有其永久性和普遍性。”

在安全觀上,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和為貴”、“協和萬邦”,不主張武力征服,而是崇尚道德和文化感召的作用。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盡管中國幾千年來一直保持著對周邊國家的核心優勢地位,但從不崇尚武力征伐的作用。

在戰略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追求“不戰而勝”、“以戰止戰”、“上兵伐謀”的境界,統一、安定、和平始終是中國傳統戰略文化的主旋律。戰略的底蘊和根基是思想文化,而道德主義則是中國傳統戰略文化的重要品格。“道德判斷介入中國傳統暴力觀念以及由此帶來的重德輕利傾向,是中國傳統戰略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燦若星空,涉及國際政治思想的具有重大價值的論述不勝枚舉,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和系統總結。

二、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國際政治思想

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國際政治思想植根于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同時又有所處時代和國際環境的根據,是馬克思主義同時代特征和當代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既有寬廣的世界眼光,又立足于中國國情的演變,為建立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理論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現實典范。可以說,豐富的國際戰略、外交思想是中國建設國際政治理論的主要思想源泉。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國際政治思想,最根本之點在于其戰略思維。建國以來,中央領導集體均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中國,面向全球,以中國的視角觀察和判斷世界局勢的變化,始終將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置于首位,同時又體現出放眼世界、關注全人類命運的情懷,始終把中國前途與人類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體現出全人類共同體的理想和胸懷。概言之,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國際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倡導和平。和平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也是人類發展的終極追求。中央領導集體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和平發展是世界主題、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和諧世界等戰略思想,體現了對和平的一貫追求。毛澤東認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和平的環境,和平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和需求,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因此他主張“和平為上”,但是他認定,世界和平需要各國人民去爭取、去斗爭。鄧小平適時而鮮明地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問題的科學判斷,認為解決上述問題,既須擴大國際合作,又應堅持必要的斗爭。江澤民強調,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流,維護和平,促進發展,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他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運用于國際政治實踐,主張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既賦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氣息,也使當代國際社會從中國傳統智慧中獲得啟迪。胡錦濤明確提出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平發展道路的主要內涵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在強調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的同時,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借鑒別國長處;堅持把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外交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堅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永遠不稱霸,不搞擴張。習近平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要求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

第二,強調國家利益和人類利益的結合,秉持正確義利觀,擴大共同利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倍加珍惜國家的獨立自主,確立以國家利益作為處理國家關系依據的戰略思想,同時關注人類共同利益,謀求互利共贏。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領導集體調整曾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的做法,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政策。鄧小平就此指出,“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并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進入21世紀后,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互利共贏的戰略思路,強調與世界各國在利益交匯點的基礎上開展合作,與它們建立和發展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中國倡導“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大力弘揚新型義利觀,主張對發展中國家義利并舉、義重于利,將本國發展戰略與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有關規劃相對接,深化各國之間的互信合作。

第三,始終堅持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完善和發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起,中國便始終是國際秩序的積極變革者。鑒于二戰后國際秩序建立的歷史以及中國被排除秩序決策之外的經歷,中央領導集體力主建立新型的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中國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張,并為之做出杰出的貢獻。1974年,鄧小平在第六屆特別聯大系統地提出了中國關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冷戰結束后,國際格局進入轉型期,不同國際秩序觀的交鋒日趨激烈,中國也在不斷為其國際秩序觀注入新鮮內容。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央領導集體把建設國際新秩序視為“有所作為”的重要內容,系統闡述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隨著國際地位的上升,中國對待國際秩序的觀點更加辯證。中國深刻地認識到國際秩序建設的艱巨性,注重以漸進、和平、民主的方式改革現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2005年12月公布的《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首次表明“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的立場,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第四,一貫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自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央領導集體始終珍視自己的獨立自主,并強調尊重別國的獨立自主權利,一貫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并將之作為中國外交的重要任務。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強調中國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向世界做出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的莊嚴承諾。同時中國提出并落實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這堪稱是基于對反霸思想之繼承的超越,表明了中央領導集體致力于以更為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努力為全球和平發展做出貢獻。

第五,高度重視國際合作。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始終強調中國是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人類發展的潮流。中國尤其重視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的劃分,強調倚重第三世界的重要性;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三個世界”的理論,提出“東西南北”問題,認為和平問題是東西關系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關系問題,積極倡導南南合作,促進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關系。冷戰結束以來,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被視為中央領導集體國際政治思想的基本立足點。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同外部世界利益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達到前所未有,高度重視國際合作,強調和衷共濟、互利共贏成為中央領導集體國際政治思想的重要表述。

第六,為國際社會做出中國的貢獻。毛澤東強調中華民族要為人類做出較大貢獻;鄧小平指出,中國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把中國發展好、建設好,顯示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如此方能更多地盡到國際主義義務,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冷戰結束以來,中國從過去專注于自身發展演進為推動世界共同發展。中央領導集體深刻地認識到,人類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任重道遠,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而中國愿意為世界和平、人類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中國學派國際政治理論探索的評價

中國的國際政治理論研究起點低,起步晚。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發展歷程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與價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

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起步之初,出于實際需要和現實情勢,著力于引進西方國際政治理論。1978-1989年是中國引進西方國際政治理論的起始階段,一些西方理論著作被陸續介紹、翻譯至國內。1989-1999年為大規模引進西方現實主義、科學行為主義等國際政治理論流派著作和嘗試創立中國國際政治理論體系的階段。在此期間,西方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理論著作大多被介紹進中國,國內的國際政治理論研究深受其影響;一些新的理論觀點如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民主和平論等在學界引起強烈反響;中國學者對毛澤東、鄧小平的國際戰略思想進行深入的挖掘,涌現了大批相關著述;中國學者嘗試建立自己的國際政治理論體系,相繼推出了諸多國際政治學概論、專論等,完成了從無到有的突破。2000年以來,中國學者對中國特色國際政治理論的激烈爭論告一段落,國內的國際政治理論發展進入理性批判和辨證吸收時期。對國外國際政治理論的譯介已經不再完全局限于美國,英國的國際社會理論、德國的社會批判理論、法國的歷史社會學理論乃至拉美的依附理論都被大規模地引進;中國學者對西方理論的批判、吸收和應用能力增強,出現了大批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文章和著作;中國國際政治學界加重挖掘傳統外交文化的力度,重視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國際政治思想和孫子、諸葛亮、李鴻章、曾國藩等風云人物的外交思想,并發表了一些頗有深度的著述;中國學者在國際戰略、國際秩序、時代主題、國際格局等方面的研究逐漸顯露出自身特色。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視野不斷拓寬,相關理論研究已經基本涉及到國際政治領域的所有主要方面,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業已成為國際政治研究最重要的分支領域之一。概言之,一些中國學者在努力吸收外來學說的同時,也注意從中國的視角探討國際政治,嘗試建立中國的國際政治理論體系,如何建構中國學派成為國際政治學界的重要思考。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學者即已提出中國國際政治理論建設的問題,其中尤以1986年王建偉等的《努力創建我國自己的國際關系理論體系》一文為標志。國際政治理論的中國特色大致是80年代后期開始討論的主題之一,“中國化”、“本土化”、“中國視角”、“中國學派”的提法陸續出現,體現了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自主性探索逐步增強的趨勢。1987年8月于上海召開的第一次國際關系理論研討會明確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可視為中國特色問題討論的發端。同年,程毅發表了《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學體系的意見》。此后多次國際關系理論會議均將國際政治理論建設的中國特色作為其主題,但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探索的主線是對西方國家國際政治理論的翻譯、介紹和評價。進入90年代,關于中國視角和中國見解的提法見諸筆端,有關中國特色的共識逐漸形成,其中北京大學的梁守德教授一貫倡導并不斷提出新思考,成為中國特色國際政治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從哲學的高度,用事物的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原理,系統論述了中國特色國際政治理論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能性。與此同時,以新引進的國際關系理論解釋現實的研究成果大規模出現,中國學者開始更多地使用中國經驗以驗證西方理論,并融入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視角和思想。上述兩種研究思路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逐步合流,就建立中國特色國際政治理論基本達成共識。2000年之后,相關討論轉向如何進行理論創建這一問題,中國主體意識初步顯現,中國經驗和中國思想開始成為理論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內容。與之相伴隨,明確反對中國特色的人日益減少,使用“中國學派”說法的人不斷增多。在中國國際政治理論建設的路徑問題上,學界主要就一些基本原則和方向達成了共識,如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關注中國領導人的國際政治與外交思想,從中國國情出發,對當代中國外交實踐進行理論總結,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借鑒國外理論成果等。以此為出發點,國際政治理論中中國學派的創新基礎逐步夯實。

首先,眾多學者探討了中國特色國際政治理論建設的必要性,這一特色不僅應基于中國基本國情,還須體現中國自身的理解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意義。早在20世紀90年代之初,以梁守德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即明確提出并論證了建設中國特色國際政治理論的命題,在探討國際政治理論中國學派的歷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在1994年,梁守德較為全面地論證了中國特色國際政治理論建設的必要性和路徑選擇。他指出,國際政治學的中國特色系指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從中國的角度研究國際政治演變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即站在世界與國際社會的高度,以中國為視角,融貫古今中外的異同。國際政治理論的中國特色,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以中國政治家的國際政治理論為范式,吸收中國文化傳統和西方國際政治理論的優秀成果,力求符合世情和國情的實際,尋找二者的最佳匯合點,這是鑄造中國特色的必由之路。他進而提出,以權利政治為主題構建中國國際政治理論,認為探索中國理論建設的新視角應以權利為主題和貫徹始終的主線,在系統論證相關的理論和基本問題的基礎上,構建新體系。王逸舟也強調中國自身的不同是構筑起國際政治理論所必須關注的基礎:“中國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國家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基本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作為惟一的執政黨,決定著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改革、發展和穩定的總體方向。這是中國國際關系學存在與發展的大環境。它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從本質上不僅有別于歐美西方國家,也不同于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不同于俄羅斯這樣的轉型國家。”

其次,學者們深入探討了西方國際政治理論在解釋中國現實問題中的盲點。筆者曾撰文指出,在中國崛起的問題上,既有國際政治理論的主流范式體現出解釋的乏力。任何一個國家國際政治研究的重大發展,都必須基于對世界發展趨勢的把握和對本國最重大議題的認識,前者是關鍵性的前提,而后者是不可或缺的重心。中國是一個由大一統的國家理想和大同社會的世界理想而生成的國家,與西方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邏輯和歷史經驗。縱觀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發展歷程,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盡管有諸多清醒和冷靜的學者在呼喚和探索中國的國際政治理論范式,但就總體而言,中國國際政治研究依舊被籠罩在西方理論范式之下,還沒有深入挖掘和自發弘揚中國的文化理念,反而有丟失文化傳統之虞。

再次,學者們探討了中國學派形成的核心要素。秦亞青指出,在中國國際政治研究問題上,中國學者一直有著建立中國國際政治學派的意識,但大都是在考量思想淵源和思維模式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很少意識到核心理論問題的重要意義,因此很難產生理論硬核,進而發展成為中國學派。他提出,理論核心問題的建構是國際政治中中國學派生成的必要條件,中國和平融入國際社會就是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中國是否可以和平融入,何種條件可以促使和平融入,國際社會的負責任成員對中國的意義等均與此相關,是中國國際政治研究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他學者則以此為參照指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給中國國際政治學者帶來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核心問題”,即中國如何實現崛起,以及由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如何適應和接納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簡言之,崛起的中國如何與國際體系互動。中國學者進行國際關系的理論創造,離不開本國的實踐經驗,其根本在于回答中國如何與世界體系互動這一核心問題,以及中國以什么方式處理與世界其他主角的關系,主要體現為中國和美國、俄羅斯和歐盟的關系,其核心問題主要體現為中國與美國、俄羅斯和歐盟的關系,而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與世界頭號國家美國的關系;中國如何處理與周邊中小國家的關系;中國如何參與全球治理體系。

再次,學者們深入探討了建立中國學派的歷史文化思路。學界開始注重從中國自己的歷史經驗和文化思想傳統中發掘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建設的思想歷史資源與世界觀念依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葉自成對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間外交思想進行探索;趙汀陽從天下角度對世界政治制度進行探討;閻學通通過對先秦文獻中國際關系思想的梳理和總結,作出“道義現實主義”的理論歸納;秦亞青則以關系本位為路徑,提出“國際政治的關系理論”。

綜上所述,在中國學派的國際政治理論探索中,四種傾向有所凸現,即以趙汀陽為代表的哲學路線、以葉自成為代表的外交史學路線、以閻學通為代表的政治思想史路線和以秦亞青為代表的國際關系理論路線。諸多學者青睞融合性的路徑,例如陳岳提出“完全可以借鑒西方國際政治理論相對成熟的體系框架,以及合理的概念、內涵和原理,但同時又使之具有中國學者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環境特點的國際政治理論”。

四、中國國際政治理論探索的未來方向

中國國際政治理論有四個基本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國外國際政治理論的引進和吸收、傳統文化的挖掘和發揚光大、當代獨立的理論創新。理論創新的衡量,必以后二者為標識。中國國際政治學界對建立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理論持歡迎態度,紛紛撰文探討其具體途徑;中國學者開始將主要精力轉移到有意識地發掘中國傳統的國際政治思想和戰略文化上;有的學者從認識論角度論述了中國學派生成的內在機理,認為中國學派的產生是學科內科學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上述分析表明,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初步具備了學科自覺、學派自覺與學術自覺,基本具備了進行獨立理論創新的環境,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春天正在到來。另一方面,中國國際政治研究在基礎理論建設方面取得了相當的進步,對西方國際政治理論的譯介和批評大規模展開,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日趨深入。但是,相對于國際研究水平和國內需要而言,中國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仍頗為不夠,對國外國際政治理論的評價尚有欠全面、完整;中國的國際政治研究仍缺乏科學性,在具體問題的分析層面缺少理論框架,而且缺乏科學的理論驗證和科學分析方法,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未得到有機結合;現有的研究路徑或對中國傳統作片面的、支離破碎的解讀,或放不下西方本體論,無力將中國文化根基作為依托。可以說,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發展的根基尚不堅實,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缺乏原創性、科學性、獨立性,還沒有建立起相對完備的理論話語體系。

面向未來,我們認為,中國國際政治理論體系的確立和中國學派體系的形成,需要密切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確立中國重心。一個大國的國際政治理論研究應該以本國為重心。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美國重心如此耀目,不僅是美國國家強盛的必然效應,也與美國學界的積極努力直接相關。中國的國際政治研究以西方為重心——主要是以西方的理論范式詮釋世界和中國的現實,與中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積弱相輔相成,與我們對其理論范式的模仿與追隨密不可分,也與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不夠直接相關。中國開啟于1978年的崛起進程正在逐步掃除這些現實和心理的障礙,從而為中國國際政治研究提供了更為宏大的視野和更加宏遠的目標,確立中國重心恰當其時。中國重心的確立意味著將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作為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中心議題,弘揚傳統哲學、理念和理想,走上本位性的學術創新之路,為國際政治理論研究貢獻中國觀點、中國理念、中國理論。

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我們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并不意味著要以其本身代替國際政治理論研究,也絕非簡單地套用馬克思的個別觀點解釋具體的現實問題。鄧小平曾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首先是要以開闊的視野,科學而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國際政治理論,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思想關于國家體系、戰爭與和平、國家間關系的論述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值得深入挖掘。其次,馬克思主義作為方法論的價值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正如恩格斯強調指出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這種研究的方法”。其三,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更大影響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的不斷創新,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國際政治理論創新的重要基礎條件。中國國際政治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時又應當充分體現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第三,處理好古與今的關系。充分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加強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研究。弘揚和充分利用中國博大的文化傳統和豐厚的歷史遺產,為國際政治理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依托和取之不盡的思想資源,將中國的歷史經驗與國際政治理論更好地加以結合并展開分析,更深入地挖掘西方理論無法解釋的中國現象,促成中國理論范式的出現。與此同時,既要著眼于現實需要,總結中國豐富的外交實踐經驗,又要超越為現實政策尋找理論依據的階段,凝練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主張,構建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內核。

第四,處理好中與外的關系。立足中國本體,順應世界潮流,著力于獨立的理論創新,積極借鑒外國國際政治理論的合理成份,兼收并蓄、融合消化并努力超越,以一種開放的、建設性的心態看待國際政治理論的發展,在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中注意吸取其他理論流派的精華,從而為建構更有解釋力的中國國際政治理論做出貢獻。

猜你喜歡
理論研究
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國際化戰略研究
近年來群眾路線理論研究述評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53:52
雙鋼琴演奏心理調控的理論及其實踐研究
藝術評鑒(2016年17期)2016-12-19 18:36:34
淺談如何提升員工幸福指數
青年時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4:00:40
淺析我國競技健美操研究現狀與趨勢
民商法中信托制度行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學生數學學習方式創新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10:13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城市營銷中體育賽事選擇的理論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61期)2016-08-16 06:35:48
小學生性教育現狀分析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5期)2016-06-18 18:10: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亚洲婷婷六月|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伊人久综合|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久久婷婷六月|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一在线|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天天综合网色| 在线中文字幕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色爽网免费视频| 午夜综合网| 在线国产你懂的|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福利在线一区|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丝袜国产一区| a天堂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国产欧美日韩91| 国产精品视屏|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小视频|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91网在线|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免费高清毛片|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在线欧美a| 综合五月天网| 天天激情综合| 青青久视频| 国内精品免费|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啪啪国产视频| 日本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主播| 午夜啪啪福利|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欧美日韩第三页|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美女啪啪无遮挡|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日本www|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色国产视频|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中文字幕资源站|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91精品人妻互换| 亚洲欧洲综合| 亚洲成人77777|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