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吳穎詩??
摘要:傳統民間文化習俗——年例,是粵西地區所特有的傳統節日,其歷史源遠流長。在粵西嶺南一帶,年例多集中于農歷正月、二月份舉辦,甚至比春節更為重要。本文從其表現形式入手了解在時代變遷視域下,年例文化于不同地區,對當地村民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及情感狀態等產生的作用,探究例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為當代傳統文化的保護獻上綿薄之力。
關鍵詞:時代變遷 年例文化 粵西地區 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K8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083-02
一、年例文化民間發展現狀概述
年例,是粵西地區村民的賀歲方式,每年正月至二月期間以村(廟)為單位自主舉行,是以驅鬼、祭祀、消災祈福為主題,再加上民間游藝和宴請親朋好友環節的傳統節慶,是鑒江流域土地上新春祭祀的“賀年例會”。
關于年例起源的說法眾多,而在民間較多傳論的是:為驅瘟逐疫而開展的祭祀活動,而后逐漸形成了各地各村在不同時間、地點舉辦年例;時至今日,則發展成為在特定的一段時間,約定俗成的“年例”節日。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公共關懷”學生調查隊于2015年深入粵西茂名、湛江等地以問卷、訪談等形式就“年例文化”相關主題進行調研。于茂名地區發放問卷500份,其中問卷有效率為93.84%;于湛江地區發放問卷287份,其中問卷有效率為91.98%。
以下為問卷調查數據部分截取:
通過實地調研及由以上表格可得知,年例文化在其發展區域得到了較高的認同度,年例在粵西地區已成為“例期”節日,每年有特定的時間過“年例”這個節日。是家喻戶曉的、近乎全民參與的節日活動之一。
二、年例文化與社會發展的聯系及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增加親鄰情感互動
年例的舉辦時間大多是在春節前后,為親朋好友的共聚一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及平臺。中國人注重禮尚往來,年例成了一件普天同慶的喜事,在增進親朋好友聯系的同時,成為當地“歡樂、團聚”的代名詞及感情升溫的催化劑。
2.豐富當地村民生活
在年例文化的流程中,有非常多的傳統活動環節,這其中不乏歷史悠久、流程復雜的擺醮、游神,也不乏喜慶的民間非常流行的舞獅、粵劇,更不乏被稱為吳川三絕(泥塑、飄色、花橋)的表演等。這一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當地人們的精神生活,也讓村民與傳統文化有更親近的接觸,在感染中傳承。
3.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年例尾”環節中的擺酒席宴請賓客吃飯是年例的重頭戲。此時,當地各家各戶對食物的需求量非常高,市場呈現熱鬧而繁華的交易場景,大力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4.增強村民社會責任感
每一個人在年例的流程形式中都擔任著不同的角色以確保年例的正常舉行,村民在參與的過程中找到“同根生”的歸屬感,村民主動參與村中大小事務,積極發揮著自己的能量,全村其樂融融,有利于和諧村落建設。
(二)負面影響:
1.攀比之風增負擔
由于舉辦年例時,通常表現出同一個村落基本在同一天舉辦(個別家庭除外),會形成了某個村落在“年例期”時舉辦年例的盛大景象;也因此會讓村民們無意識地進行攀比,而此過程中則忽略了自身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而對家庭造成了一定的或較重的經濟負擔。
2.重形輕意偏價值
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經濟情況允許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大辦年例。也因此衍生出:部分家庭在辦年例的時候過度重視其“門面功夫”,忽略了本來舉辦年例的美好初衷,形成了不良的傳遞功利的價值觀念,重形式而缺文化內涵。
3.加大社會公共資源壓力
在“年例尾”環節中的宴請賓客吃飯的環節,許多的村落在年例當天都會出現同時有非常多的賓客被宴請到同一個村落,且大部分被宴請到的賓客都會自行開車前往,造成了年例當天嚴重塞車的狀況,而此時就需要大量當地的交警來及時進行疏導加大了社會公共資源壓力。
三、討論與建議
(一)討論
1.年例舉辦過程中,政府角色作用
(1)引領作用
政府應當起到引領作用,保障年例的優良傳統持續發揚。首先,政府鼓勵年例舉辦的同時引領民眾傳承勤儉節約的美德。當意識其舉辦過程存在過度鋪張的苗頭時,可聯合當地基層組織通過拍攝鋪張場景、統計浪費情況,并公之于民眾,激發大眾自覺踐行勤儉節約傳統美德的意識。
(2)保障作用
政府應當了解當地村民家庭的實際情況,對部分無法承受年例當天過大消費的家庭,政府應當勸其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為村民理性消費提供保障。另外,年例當天容易出現交通堵塞的問題,政府應該積極疏導當地交通,保障村民生活的正常進行。
2.年例舉辦過程中,村民角色作用
(1)自省積極反思
對現在舉辦年例活動所出現的攀比之風,村民自己需負首要責任,村民應當先應該自省,反思文化習俗在傳承和發揚過程中價值取向出現偏差的原因。積極探索消除奢靡攀比風氣的解決方法,端正村民消費心態。
(2)積極配合政府工作
對于政府所作出的相對應的措施,村民也應當理解、支持,積極配合政府的工作,將先進文化進行傳承,使其成為可持續性發展的優良文化。
(二)建議
1.政府重新重視年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本次調研了解到:粵西當地對于年例的形式、環節的延續更多是口耳相傳的傳承,并沒有較為清晰的文字記載。這不利于后人考證年例的舉辦意義,不利于記錄若干年前年例的具體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年例需要順應時代的要求而轉變,而這一變遷過程,是否會導致年例的傳統環節遺失。對此,政府應當重新重視年例文化的有效傳承,盡可能保留其文字記錄、圖片記錄、音視頻記錄,使得年例文化在歷史變遷過程中可持續發展。
2.幫助當地村民全面深入認知年例文化
政府應當通過多種渠道幫助當地村民全面深入認知年例文化,并積極地引導當地村民“以老幫新”地做好年例傳承。政府可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將年例狀況以清晰的文字、圖片、視頻的方式記載下來,優化村民對年例的認知渠道、認知方式,提升村名對年例文化的認知深度和廣度,鼓勵年例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村民應當積極探索年例意義,主動了解年例知識的相關宣傳。其次,村民應當認清自己的角色并清楚這個角色所肩負的責任。只有當村民自主地了解關于年例相關的知識并認清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才會有意識地向下一輩傳授更多與年例有關的知識,并在下一輩接手承辦年例的時候引導他們向好的方向發展。
3.加大社會認知和影響力的推動作用
年例文化作為粵西地區所獨有的民間傳統文化節日之一,極具地方色彩。因此,政府在做好對年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工作的前提下,還應當努力將其發揚光大,被世人所知。
首先,政府作為引導者,打造以“年例”為主題的觀光旅游活動,統一、規范年例涉及的活動,讓民眾在參與觀光的同時,能領略到年例文化活動的內涵。而且,還可拉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其次,關于“年例”規范目前并沒有記載,因此政府可以考慮運用新媒體對年例活動進行實時拍攝,用網絡進行普及和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年例的意義所在。借助新媒體傳導的視覺沖擊,使更多的人關注年例活動流程的記錄和年例文化的變遷發展,激起更多人對于“年例”的好奇心,加入對年例的尋求探索過程,進而填補和完善年例在歷史變遷過程中的發展記錄。
至此,唯政府深入工作,村民積極配合,年例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及延續。
參考文獻:
[1]姚雪蘭,淺析粵西地區年例文化的保護[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8).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