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政
如果閱讀是花,那么寫作就應該是果。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寫東西就靠平時積累,接觸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語句也就多了,寫起來便得心應手;讀到一定程度時,更加熟悉各種表達方式,就可以作到錦上添花,把意思表達得更加圓滿,也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語文課標對讀寫關系的表述是:“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而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著一個問題:閱讀與寫作的脫節。學生“閱讀怕煩,作文怕難”。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觀下,如何將閱讀和寫作較好的結合起來,讓閱讀更好地服務于寫作,同時讓寫作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成了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
我們教師的一大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進行積累并使運用積累經常化、日常化,使學生掌握有效地積累和運用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積累和運用的習慣,讓學生從有意識地到自如地驅遣積累表現自己的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讓學生的積累真正成為他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們精神家園的有機組成部分。
由于學生學業繁重,閱讀時間有限,而寫作更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何在現有的情況下,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閱讀和作文能力呢?將平時的課文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實行課文練筆,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以課文內容作為寫作素材,把學生就語言的組織運用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交融,相互促進。
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讀寫教學的結合呢?
一、閱讀感染,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中學生的個性傾向來看,興趣是最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興趣才會引起注意,激起情感,發展能力。只有學生對學習本身發生濃厚的興趣時,他才能積極地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閱讀契機,讓閱讀感染學生,激發寫作興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導學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們受到熏陶和感染,發現優美的文章竟如此吸引人、打動人,故產生創作的沖動和興趣。學生或許會想:“我們是否也能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呢?”在學生對優美詞句深刻體會和產生美感享受的一剎那,一定有人會怦然心動、躍躍欲試,寫作沖動和熱情會油然而生。
二、利用教材,對照仿寫
在閱讀教學中換角度地挖出味來,巧設疑問,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想象能力和說話能力。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所需的來源,課文中所表現的生活,塑造的形象,蘊含的哲理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中最好的素材。我把作文教學滲透在閱讀教學之中,做到讀寫結合,提高了學生寫作知識的遷移能力,從而有所創造,有所發展。
首先,我在教學完一遍課文或一個單元之后,讓學生結合教材進行自擬作文題的活動。看誰命題多、命題好。這可促使學生仔細分析標題與內容的關系,認真研究有關課文命題的方法特色,緊密聯系當前的社會實際及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盡力擬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有水平的文體。
其次還可以課文作范例進行仿寫。“不會模仿者也不會創造。”我根據學生愛模仿的特色,讓學生以課文作范例進行仿寫。并告訴他們,模仿的目的是借鑒,而不是抄寫;是創新,而不是守舊,模仿可為獨立創造打好基礎。讓學生從中找出規律,并充分想象逐漸走向創造這一新的境界。
三、借助插圖,指導作文
語文教材中安排了許多課文插圖,應充分發揮圖畫的優勢指導學生作文。先通過看圖,使學生能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并指導學生能按一定順序說出或寫出圖意,再根據自己所寫的圖意內容對照課文,找出自己寫的與課文的差距,并進行補充修改,最后還可以引導學生又觀察圖畫,還可以寫出哪些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內容,挖掘圖畫的內涵。如:七年級下冊《社戲》一文,還可以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把人們看社戲的熱鬧場面給學生做寫作指導,并讓學生進行場面描寫的練習,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還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四、適當變換,進行改寫
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重新表達,如改變敘述順序,改變人稱等,如此既可以檢測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準確程度和深度,又強化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可謂一舉兩得。一般適用于古詩教學——譬如將古詩改寫成記敘文或現代詩,但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翻譯。又比如化“我”入文,學習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對之做理性的分析,如分段,段落大意的概括和主題思想的歸納等;更要能入,即以參與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傷,在感情上融入,用心靈去感受,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掌握課文。
當然真正的寫作是心胸激蕩、心靈感悟后淋漓地抒發,破空而出,無拘無束,天生我才,原創自帶。技巧是有的,但是必須依附于道。而道如影隨形,上善若水,人性固美,有些技早已經構建蟄伏于人類基因鏈條中,人能夠自覺運用而不必刻意去“習”。每個人也都愿意在寫中創造,表現原我。寫作需要內部的內驅力,也需要外部的激發。建立一個生發寫作“場”,讓每一個學生置身其中,雨露朝陽沐浴涵養,靜心等待煙火升天、絢爛綻開的那一刻。是寫作教學的功能意義所在。信息密集、知識爆炸、新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人人更有表達和言說的欲望。建一個平臺,建一個言說的“場”、一個寫作“場”,在讀中交換碰撞不自不覺的吸收構建,生發出言表現說的理由與話題,在寫中爆發綻開展現。這或許是新版課標讀寫“有機結合”的新意所在。
多讀有益于寫,讀寫結合畢竟還是一種技巧性的教學,而寫作的本質是表達。每一個優美的語句都承載著思想情感,每一篇美文都是一個優秀的定式,學生吸收前人的智慧,可以構建自己的思想,可以優化表達。甚至,在某一時段,學習寫作要緊密依靠閱讀。但寫作原本從創造出發,一路吸收陽光雨露,一路創造。讀只是吸收的一法子,一條道,并不是唯一一法子,一條道;寫,并不僅僅依賴于讀,從屬于讀。不要在閱讀中抑制自我,喪失自我,“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如果“陷”于讀,也就限于讀。一個人寫作的能力的構建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它與讀的關系可能會一會兒親近,一會兒疏遠;有時需要與閱讀“相偎相依”;有時則需要“分道揚鑣”。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下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心理學》(第2版) 陳琦,劉儒德 高等教育出版社.
[4]《考試周刊》2010年11期,李秀芳,《高中語文的讀寫教學初探》.
[5]《教育藝術》2012年第6期,龐真,《語文讀寫教學實施策略》.
[6]《課外語文 教研版》2012年第6期,康彩婷,《探討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